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儿童文学史(插图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儿童文学史(插图本)

  • 作者:王泉根
  • 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 ISBN:9787530767634
  •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0767634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01日
    • 定价
      ¥9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以时间演进为经、以创作题材为纬的叙述模式,并配以百余幅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对自中国古代至21世纪初叶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的梳理研究,做出精准的描述与历史性的评价,以扎实丰富的史料填补了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章节选
    绪论:研究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维度与难度 一般认为,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构成文学研究的三大板块,但也有论者把文学史直接纳入文学理论中。如美国雷·韦勒克等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就将“文学史”作为专章列入。撰著文学史是文学研究中*为困难的,难在既要有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又要有文学批评的“实学”功夫,同时还需要有文学史的史识、史胆、史德的“史学”修养以及文献积累与辨析的能力。撰著儿童文学史更为困难,除了具备以上几方面的素养外,还得理解儿童的方方面面,这又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面的跨学科知识与修养。撰写中国儿童文学史难度更大,因为直到今天,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是否有儿童文学之存在还是“雾里看花”“心存疑惑”。 但是,儿童文学毕竟是整个文学系统中相对独立并在现代社会日显重要的 组成部分,中国儿童文学更是已经发展成为整个中国文学系统中的重要门类。 在此背景下,撰著中国儿童文学史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不应被 小觑的课题。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研究,既涉及儿童文学理论,也涉及儿童文学 批评,同时与研究者如何理解、对待儿童的观念与行为即“儿童观”密切相关。 这既是把儿���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的审美研究,也是把儿童文学的发展作为一 门历史的研究,同时也是把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文化的研究。因而中国儿童文学 史的撰著,与著作者的审美意识、历史意识、当代意识、儿童意识密切相关。 一、“文学”的观念从来都是开放性的 研究文学是难的,这既是由于人类语言表达的有限性,也是由于人类形象 思维的复杂性。谁能用语言描述清楚“风”是什么?谁又能解释清楚“美”是什么? 所以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柏拉图说:“连这美的本质是什么都还茫然无 知……美是难的。”所以现代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奇·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所以当代美国学者刘若愚在考察了文学与文学研究的现象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正如所有的文学和艺术企图表现那不可表现的东西一样,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的理论也都企图解释那不可解释的东西。”
    目录
    绪论:研究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维度与难度 历史卷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的历史资源与文脉传承 **节 古代神话文学与儿童文学 第二节 古代韵文文学与儿童文学 第三节 古代幻想文学与儿童文学 第四节 古代启蒙读物与儿童文学 第五节 古代儿童观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少年中国潮”激荡下的晚清儿童文学 **节 梁启超发表振聋发聩的《少年中国说》 第二节 晚清儿童文学开放、刚健的格局 第三节 “学堂乐歌”与新式儿童文艺教学 第四节 商务印书馆与儿童报刊、图书 第三章 “五四”时期:现代儿童文学的跨越式发展 **节 现代儿童文学的逻辑起点:从“儿童观”破题 第二节 建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 第三节 现代性中国儿童文学建设的必由之路: 清理与引进 第四节 注重儿童文学传统遗产的开发研究 第四章 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上) **节 文学研究会旗帜下的儿童文学队伍 第二节 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的童话探索与开创性贡献 第三节 刘半农、刘大白、俞平伯等的儿童诗创作 第四节 冰心、王统照、徐玉诺等的儿童小说 第五节 冰心、丰子恺、许地山等的儿童散文 第六节 叶圣陶的儿童戏剧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 第七节 开创性的图画故事与幼儿文学 第八节 文学研究会儿童文学创作的特色 第五章 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下) **节 “为人生”的儿童文学理论 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儿童文学的翻译实绩与影响 第三节 文学研究会与儿童文学的编辑出版 第四节 “儿童文学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六章 20世纪30年代儿童文学的左翼潮汐与“革命范式” **节 左翼儿童文学与配合“一切革命的斗争” 第二节 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等的儿童文学实践 第三节 张天翼的现实主义长篇童话创作 第四节 科学文艺的兴起 第七章 战争年代儿童文学的时代规范与救亡主题 **节 抗战救亡题材的儿童文学与陈伯吹 第二节 以重庆为**的大后方儿童文学 第三节 “孤岛”上海的儿童文学 第四节 延安根据地的儿童文学 第五节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儿童文学 第八章 现代儿童文学与现代语文教育 **节 教改目标:“从成人本位变到儿童本位” 第二节 儿童文学进入国语教科书的制度保障 第三节 吴研因与商务版《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第四节 叶圣陶与《开明国语课本》 第九章 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深耕 **节 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遗产 第二节 观念的分歧与争鸣 第三节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第十章 现代儿童文学的外来影响与内部变革 **节 输入火种:新的内容与题材 第二节 文体革新:横的借鉴与纵的传承 第三节 观念转变:心理学与本位论的逻辑 当代卷 第十一章 “十七年”儿童文学的教育方向性与红色基因 **节 共青团**和中国作家协会双重管理下的童书出版与儿童文学 第二节 少先队的文学与“共产主义的教育方向性” 第三节 苏联儿童文学对“十七年”儿童文学的影响 第十二章 “文革”时期儿童文学的编年史记忆 **节 “文革”时期的儿童文学编年纪事 第二节 小说独大与三种叙事 第十三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文学的转型与儿童本位 **节 走向多元价值的儿童文学探索 第二节 以儿童为**的儿童文学建构 第三节 细分读者与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 第十四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文学系统工程的建设 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与有力举措 第二节 作家队伍的建设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发展 第四节 文学评奖的设立 第五节 学会、笔会、研讨会等活动 第六节 高等学校儿童文学教学的提升 第七节 儿童文学丛书“出版热” 第八节 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的交流 第十五章 20世纪90年代与跨世纪儿童文学的斑斓图景 **节 书写儿童精神成长与曹文轩的《草房子》 第二节 多元创作状态与秦文君的“贾里贾梅” 第三节 走向多层次、多渠道的儿童文学建设 第四节 儿童文学的全球视野与对话 第十六章 资本市场与互联网双重影响下的21世纪初叶儿童文学(上) **节 原创儿童文学的逆势上扬与第五代作家的崛起 第二节 童年文学与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 第三节 互联网时期的幻想文学 第四节 多元共生的儿童文学新格局 第十七章 资本市场与互联网双重影响下的21世纪初叶儿童文学(下) **节 “双轨并进”的创作态势 第二节 现实主义精神与“农民工子弟文学” 第三节 “抗战儿童小说”的艺术自觉 第四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动物小说的升温与大自然文学 第五节 读者定位的“下移”与本土原创图画书 第六节 原创幻想文学的四种类型与科幻小说 第七节 儿童文学作家进军网络游戏 第十八章 21世纪初叶儿童文学的理论批评与学术研究 开拓新的研究空间 第二节 批评新的创作现象 第三节 选择新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重绘新的文学图志 第五节 打造新的学科平台 第十九章 21世纪初叶儿童文学的中外关系 **节 21世纪初叶儿童文学的对外交流路径 第二节 加强中外儿童文学理论交流 第三节 实施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战略 余论:坚持“以儿童为**”的儿童文学理念 后 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