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郭汉城文集(十卷)
QQ咨询:
有路璐璐:

郭汉城文集(十卷)

  • 作者:张林雨
  •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7859448
  •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01日
  • 页数:2740
  • 定价:¥128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郭汉城文集(全10册)》内容包括:*卷政策解读卷、第二卷理论探讨卷、第三卷剧目评论卷、第四卷序文余议卷、第五卷剧本创作卷、第六卷诗词创作卷、第七卷交流集•阅历往来卷、第八卷交流集•艺事交流卷、第九卷研究集•郭诗研究卷、第十卷研究集•郭文研究卷。
    文章节选
    戏曲推陈出新的成就与经验 1942年秋,延安平剧院成立时,毛泽东同志给这个剧院题了四个字:“推陈出新”。从此,这四个字成为戏曲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使戏曲艺术与今天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教育人民和娱乐人民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工作面临一个崭新的形势。鉴于中国戏曲剧种、戏曲形式的丰富多样,需要普遍地予以扶植,使它们在普遍发展中发挥新的创造,这时,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方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方针。“百花齐放”之所以重要,乃在于促进戏曲艺术多样化的发展,提倡用自由竞赛的方式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所以这一方针提出后,大大鼓励了不同剧种、不同艺术流派、不同风格体裁之间的自由竞赛,并且动员起广大艺人,尤其是造诣深、影响大的名艺人和对戏曲艺术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力量,使戏曲艺术呈现出一片百花争妍的盛况。 党**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工作方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文化艺术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解放十年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贯彻到戏曲改革工作中,被广大戏曲工作者理解、掌握后,立刻化为强大的力量,推动戏曲工作迅速前进,使戏曲改革工作取得巨大的成绩,并且影响至为深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实行后的效果既如此之大,**遂进一步推广之,现在它已成为整个文化工作、文学艺术工作的方针了 “百花齐放”方针的伟大意义,它在戏曲工作以至整个文艺工作上所发生的伟大作用,已经是有目共见的了。关于戏曲界实践“推陈出新”方针的经验,我们探讨得还非常不够。这个方针,和“百花齐放”的方针是密切结合而不可分割的。可是,为了说明问题的便利,不妨就戏曲界十年来实践“推陈出新”的情况作一简略的回顾,这篇文章就想在这方面说一些粗浅的意见。 一 列宁在《论无产**文化》一文中说过:“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时代*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在无产**专政(这是无产**反对一切剥削的*后的斗争)的实际经验的鼓舞下继续进行工作,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文化。”列宁一再强调,无产**文化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也不是一些自命为无产**文化专家的人所臆想出来的,而是对人类文化遗产批判地吸取并加以改造的结果;只有继承与改造人类以往的一切文化,特别是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建设自己民族的无产**的文化。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推陈出新”的方针和列宁提出的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并将之改造为无产**文化的指示,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戏曲艺术诞生在封建社会,到现在已经有了八百多年的历史。八百年来,许多戏曲剧团主要流动在民间,为广大的劳动群众演出。在不断的演出过程中,终于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剧目,并且其中大多数的剧目都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面貌、人民的生活,创造了许多杰出的人民英雄、爱国者、为自由和美好生活而坚决斗争的青年男女的艺术形象,热烈地歌颂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意志;对那些反人民的奸邪、丑恶的人物,则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予以辛辣的讽刺和严厉的惩罚。因此,我国旧时代的戏曲艺术精华从来似黑暗中伸张正义的火炬,具有强大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并且成为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戏曲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戏曲文学、表演艺术、演唱艺术、人物造型和舞台的艺术处理方面,都创造了独特的、富于表现力的、充满民族色彩的技巧和手法。因此,我国戏曲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当然,这只是我国戏曲艺术的一个主要的方面。戏曲生长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免不了要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在民主性的精华中杂糅着封建性的糟粕。不仅受封建士大夫影响大的剧种如此,即使生长在民间的皮黄、梆子、高腔、花鼓等系统的剧种,在它们的剧目和表演中,也往往存在着封建的、迷信的、恐怖的、色情的东西。戏曲艺术中这些封建性的糟粕,自然对人民起着消极的坏影响。 这些封建性的糟粕,解放前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特别在大城市,还得到了畸形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后,更达到了恶性发展的程度。当时的北京、上海、武汉以及战时陪都重庆,粗制滥造的坏剧目、黄色低级的表演,充斥于戏曲舞台,好的剧目、好的表演**比**减少;同时,许多班社相继解散,不少剧种逐渐湮灭,甚至有些地区的戏曲活动不得不陷于停顿状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带给戏曲艺术惨重的损失,到全国解放前,戏曲舞台的状况已经是“艺事凋零、疮痍满目”了。 放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份遗产,我们还必须在这份遗产上开始自己的工作,来“加以摄取与改造”,来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的新戏曲。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推陈出新”的方针无疑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戏曲改革工作的康庄大道。 “推陈出新”的方针,要求我们对待有悠久传统,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达到很高水平,然而又杂糅有糟粕甚至毒素的戏曲遗产,采取既要批判、继承,又要革新、创造的态度。批判、继承和革新、创造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有步骤的先后,却又不能机械地截然分开。 对待戏曲遗产,首先必须有一个认识、清理的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把古代封建统治**所给予戏曲的一切腐朽的影响和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戏曲中一切带有人民性、民主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只有经过这一批判的过程,我们才能正确地继承,把戏曲遗产中真正**的东西继承下来。过去我们所做的巨大的整理工作——包括对传统剧目的整理,对**老艺人表演艺术的整理,对舞台形象的清理与改革,就是对戏曲遗产的批判和继承工作的一部分。 但是,仅仅做到批判和继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革新就是用正确的观点、方法,用现代文化艺术的经验,用现代人的智慧,去丰富传统的戏曲艺术;使古老的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在新时代得到新的发展,使它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现代的文化艺术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更适合社会主义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不能仅仅保住这一份遗产,更不能做遗产的奴隶。我们要想超过古人,就必须创造;要反映伟大的现实,更必须创造。然而创造不能脱离传统的基础,脱离传统的基础,就变成空中楼阁,变成虚无缥缈的东西了。十年来,戏曲艺术改革的实践证实了这一条真理。 二 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十年来,戏曲改革工作的成绩是巨大的。首先表现在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方面,这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没有这项工作,其他工作就无从进行。截至1957年4月,全国统计已发掘出剧目五万一千多个,其中记录了一万四千多个剧本,经过整理加工的剧本已有四千二百多个。加上近两年的工作,十年来记录、整理的剧本当然还不止这个数字。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其中绝大部分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藏着无比丰富的古代社会生活图景、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是艺术经验的库藏。这不仅给戏曲艺术的继承发展提供了基础,即使对研究古代社会的生活、思想、风俗习惯等也有着参考的价值。目前,京、川、汉、湘、莆仙、梨园、秦腔、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等剧种都刊印了自己的传统剧目汇编。此外,继《京剧丛刊》《评剧丛刊》《华东地方戏曲丛刊》之后,许多省市也以丛刊或单行本等方式,出版了大量的本省市剧种的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从规模和对戏曲艺术发展影响的意义上来说,古人在几百年长的时间中所完成的《元曲选》《孤本元明杂剧》《盛明杂剧》《六十种曲》《缀白裘》,以及其他一些古代戏曲剧本的选刻工作,和我们在十年中所做的庞大而复杂的挖掘、整理工作,是无法比拟的。 剧本的挖掘和整理,这仅仅是工作的一个方面。对于戏曲剧目来说,从文学剧本到舞台演出往往有一个距离。一个从文学上看来很简单、平凡的戏曲剧本,经过演员表演艺术的补充与丰富,在舞台上会立刻变得异常饱满和光彩夺目起来。所以剧本的挖掘和整理,从来都是与表演艺术的挖掘和整理同步进行的。经验证明,在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中,凡是同时注意到表演艺术的挖掘和整理的,往往得到成功;反之,就容易失败。目前,全国各地戏曲演员勤学苦练、投师访友的风气普遍兴盛起来,这十分有利于传统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扬,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表演艺术的整理,不仅在戏曲改革工作的实践中普遍开展起来,并且扩大到研究工作的领域中。解放以来,我们有许多同志与全国一些**的当代表演大师日夕共处,记录了他们几十年来舞台艺术的丰富经验,比如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程砚秋的《程砚秋文集》、盖叫天的《粉墨春秋》,就是已经整理出版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把表演大师们在舞台艺术上继承与创造的经验初步条理化了,这对戏曲艺术的发展、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剧本和表演艺术的挖掘,许多在解放前受到国民党、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而濒于灭亡的剧种,又复活了,如河北梆子、山西北路梆子等。此外,一些古老的剧种,如昆曲、徽剧、弋阳腔、青阳腔等,都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植下重新获得了艺术生命。现在,全国已有三百多个剧种,某些剧种长期短缺的行当已逐渐恢复,戏曲艺术上多种流派、多种风格正在争妍斗胜。 经过这样的努力,戏曲舞台上出现了大批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从**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获奖剧目,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川剧《柳荫记》等,到历次来北京汇报演出的昆曲《十五贯》、秦腔《赵氏孤儿》等,全国公认的**流**剧目,不下百几十个。这些剧目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比原先都大大提高了,充分显示出我国戏曲艺术强烈的人民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传统。可以说,每一个**剧目的出现,都是一个具体的生动的“推陈出新”的过程;继承了传统,又以现代文化艺术的经验丰富它,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欣赏要求。它们不仅受到今天观众的欢迎,其中很多剧目将在舞台上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这在我国戏曲史上是一件应该大书特书的盛绩,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件大事。这些**剧目不仅已列入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对国际文化来说,也是伟大的贡献。当然,这些剧目在未来的戏曲舞台上还会不断地有所发展,我们的子孙将继续提高它们,使它们更深刻、更辉煌。 十年来,在“推陈出新”方针的正确指导下,不仅在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上做出了巨大的成绩,新历史戏和现代戏的创作上,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年代里,老区的戏曲工作者曾经创造出一批新历史剧,比如《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闯王进京》《红娘子》等。这些戏与过去的历史戏比较,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重新认识与评价历史生活,并且把历史生活真实地、艺术地反映在戏曲舞台上。这些戏歌颂了动摇着封建社会基础的农民起义,以及农民起义中的英雄人物,描写了农民起义军勇敢智慧地战胜了地主武装;当然,也描写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及其失败的原因。入城后,这些戏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也给戏曲界以很大影响。许多戏曲剧团上演了这些新历史戏,并且陆续创造出又一批新历史戏,其中比较**的有《野猪林》《猎虎记》等。这些戏扩大了表现历史生活的范围,让观众进一步看到历史生活的本质,并且在艺术上有许多新的尝试。 当代题材戏曲剧目的创造,在我国戏曲史上是不乏先例的;但是用戏曲形式来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在戏曲中塑造工农兵形象,却是从老区的戏曲团体开始的。到解放以后,就在更大规模上进行了这一创造——即所谓现代戏的创造。 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把传统的艺术经验与现代的艺术经验结合起来,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塑造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直接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去教育广大人民,这是我们的方向,是“推陈出新”的重要一环,也是党始终谆谆不倦地教导我们的。 十年来,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巨大的劳动,我们创造了许多**的已经在戏曲舞台上站住了的现代戏剧目,从解放不久诞生的《小女婿》《罗汉钱》,到1958年现代戏创作高潮中出现的《刘胡兰》《白毛女》《三里湾》《星星之火》《黄浦江激流》《红松林》《苦菜花》等,为数不下数十出。这些戏描写的范围很广,五四以来中国革命的重要历程,从不同角度几乎都有所反映。远的不说,比如在解放初期,戏曲舞台上出现的不少**的现代戏,题材还主要是争取婚姻自由方面;到现在,我们的剧作家和演员却塑造了一批为无产**革命事业而战斗的英雄和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斗争的青年一代。仅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戏曲反映现代生活正经历着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同时,由于创造经验的不断积累,艺术上也日益取得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和谐。当然,在现代戏的创作中还存在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如艺术形式与生活内容的矛盾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各地戏曲剧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板路、唱腔、表演动作、人物造型及各种风格的舞台布景,丰富和发展了戏曲艺术,同时也取得了宝贵经验。在尝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缺点,如机械搬用话剧、新歌剧的表现手法。要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个时期,需要我们在艺术实践中做更大的努力,特别要加强对传统戏曲艺术经验的研究,只有摸清它的规律,充分掌握它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新的创造。我国巨大的戏曲艺术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经验、艺术技巧,这些宝藏,正有待我们进一步地去挖掘和探索。 “推陈出新”方针的巨大指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戏曲艺术革新、创造工作中,还表现在广大戏曲工作者的改造和培养上。十年来形成的一支庞大的戏曲队伍,包括了广大的艺人、戏曲工作者和一部分专家学者。这支队伍十年中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逐渐提高成为一支有觉悟的,坚决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艺术队伍。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戏曲工作者在政治上、思想上都大大提高了。他们亲眼看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蓬蓬勃勃地发展,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支队伍中不少人参加了工人**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的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国内**流的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丁果仙等,都在自己的生命史中揭开了光辉的新的一页。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与广大劳动人民结合,这是戏曲队伍改造和提高的正确道路,也是党的“推陈出新”方针在人的改造上的成功经验。第二,十年来,在党的号召和培养下,许多有志于创造社会主义民族新戏曲的新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戏曲队伍,与艺人密切地合作。这些同志大都有一定程度的现代文化艺术的知识,但缺乏传统的知识。他们在工作中一面向艺人、专家汲取戏曲艺术经验,一面尝试着把传统戏曲艺术的经验与现代新的艺术经验结合起来。十年来,他们为戏曲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并且逐渐熟悉、掌握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戏曲队伍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而艺人也因他们的加入而获得了新文艺的知识,得到了提高。所以,新文艺工作者与艺人合作,双方都起着“推陈出新”的作用,是使传统艺术经验和现代艺术经验结合的*有效的方法。第三,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扶植、关怀下,创办了一批戏曲教育机构,在戏曲学校、剧团、训练班中培养了大批的新生力量。很多戏曲界的前辈,如王瑶卿、萧长华、周慕莲等都参加了培养新人的工作。在老艺人的教导下,戏曲舞台上已经出现了不少功底扎实、有所师承的年轻演员。这些年轻的演员与过去科班培养出来的演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和政治思想水平,这非常有利于他们对戏曲艺术的钻研。第二代的成长是戏曲界极可喜的现象,因为这预示着戏曲艺术走向繁荣、壮大的前景,也是党的“推陈出新”方针的一个新的胜利。 三 在解放以来的戏曲改革工作中,也不断碰到一些问题,有些已经解决了,有些尚待解决。比如对戏曲遗产的继承问题,开始时有些同志有所怀疑:需不需要这样做,这样做的作用大不大?经过十年的实践,戏曲改革工作所显示出来的巨大成绩已经打消了这种怀疑,大家都认识到继承的必要性。因此目前问题不在这儿,而在怎样去进行这种继承。有所继承一定有所批判,这就要求我们对遗产进行辨别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儿我们碰到一个标准问题:在鉴别具体剧目的时候,究竟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呢?不弄清这一点,往往会发生模糊和片面性的错误。 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概括说来,不外乎它的认识作用、鼓舞作用,还有它的美感教育的作用。对传统戏曲艺术来说,认识作用就是透过舞台形象能使我们认识到古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许多戏曲深刻地揭露了历史上社会矛盾的本质,许多戏曲里包含着人民斗争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于生活的认识。同时,包含在传统剧目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精神,历代人民为追求自由生活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到今天仍能有力地感染和激励我们,鼓舞我们为今天的美好生活和明天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此外,有些传统剧目思想性虽不够强,但感情健康,使人得到健康的娱乐和美的享受,这也是一种有益的作用。简单地说,区别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精华与糟粕,就是看它对现代人民究竟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这就是基本的标准。这一方面,在十年来的戏曲改革实践中,经过多次的争论,既反对了复古主义的观点,又反对了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思想上逐步得到了明确。 鉴别传统剧目的好坏,有用或无用,政治、思想的标准自然是重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艺术标准,包括技巧上、技术上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传统剧目中有不少这样的戏:从思想方面来看,不一定有什么人民性,但却是无害的,或害处较少容易改掉的;而在技巧、技术上,却又很有可取的地方。比如《贩马记》,很难说这个戏表达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但剧本的写作技巧却相当高;再如京戏《二进宫》中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结构很值得我们学习,内容却不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这类剧目,对我们也是有用的。为了发展我们的新戏曲,需要更好地向传统戏曲学习编剧的技巧、表演和演唱的技巧。这些技巧和技术的东西,也是古人长时期劳动的积累,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 在革新和创造方面我们也遇到过问题。“推陈出新”的方针要求我们在掌握传统戏曲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用现代人的智慧和新的艺术经验来丰富和发展传统。在这个问题上也贯穿着一系列的斗争。有人从“左”的方面来反对革新和创造,他们把艺术形式与生活内容的矛盾**化,认为戏曲不能表现现代生活和新的人物,要求脱离传统,另起炉灶,来“创造”一种“新”的戏曲。这种对待传统的粗暴态度,在实践中当然是行不通的,也遭到群众的反对。这些同志无视群众的习惯爱好,不了解戏曲虽然也是一种上层建筑,却必须适应着基础的改变而变化;且它的变化有一个特点,就是总不能脱离自己的传统,而这个传统是几百年来连绵不断的。在我国的戏曲史上,谁也找不到这种现象——由于时代的改变,戏曲艺术也立即发生巨变,变得与以前截然不同;相反,戏曲艺术在其发展中,总是顽强地体现着自己的继承性。而且在艺术上,继承传统发展就快,抛掉传统发展就慢。看来,要想抛开传统另行创造,就与斯大林所论评的“穴居野人”一样可笑了。 有的人从右的方面来反对这种革新和创造,他们要求保留封建时代戏曲的原样,他们认为戏曲遗产中的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不能动,一动就错了。他们不了解,戏曲艺术不同于古诗古画。李白、杜甫的诗,我们今天吟咏的时候,可以用新的观点去理解它,从中得到新的启发、新的体会,但是我们不能妄自去改动一句,甚至一个字;韩滉的《五牛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欣赏之余,我们还可以学习这些杰出画家表现自然与人类生活中美的形象的技法,但是绝不能企图对这些画的本身做某些即使是微小的改造。至于戏曲艺术则不然,它生长、活动在群众中,全部生命与舞台结合在一起,从内容到形式,一直是随着不断出现的人民群众的新需要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八百年的中国戏曲史就是这种变化、发展的有力证明。戏曲艺术活在人民群众中,只有不断地革新和创造,才能日趋壮大、繁荣,否则,必然走向衰亡的道路。昆曲的发展历史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规律。当昆曲这种来自民间的艺术脱离了孕育自己的沃土,就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衰败状态。道光年间写成的《长安看花记》里有一段很生动的记载: ……若二黄梆子,靡靡之音,《燕兰小谱》所云“台下‘好’声鸦乱”,四喜部无此也。每茶楼度曲,楼上下列坐者落落如晨星可数。而西园雅集,酒座征歌,听者侧耳会心,点头微笑,以视春台三庆登场,四座笑语喧阗,其情况不大相侔。 事情十分有趣,清代中叶业已濒于衰亡的昆曲,在新中国成立后,突然因为《十五贯》这个戏的改编及艺术上的革新而恢复了生命。这绝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救活昆曲这个古老剧种的不是《十五贯》这个戏,而是“推陈出新”的方针。这个方针指出了昆曲新生的道路,使它找到自己生命力的源泉。 在执行“推陈出新”方针的过程中,还与反历史主义进行了斗争。反历史主义也自以为是“推陈出新”,但是与党的“推陈出新”方针是绝无相同之处的。反历史主义者要求“借古喻今”,而实际上是今古不分。他们不惜以歪曲形象、颠倒史实的手法,把今人的思想强加在古人的头上,硬让古人说今人的话,用今人的思想去考虑和处理问题,其荒谬是很明显的。周扬同志说过,这些人不明白“用现代工人**的思想去观察和描写历史,与把古代历史上的人物描写成有现代工人**的思想,是完全两回事”。对于反历史主义倾向,这真是一针见血的批评。反历史主义不是真马克思主义,而是假借马克思主义之名,在艺术作品中灌输给群众一些既歪曲了历史也歪曲了现实的杜撰,告诉给观众的不是真理而是谎言。它根本不能与“推陈出新”的方针同日而语;相反,它与“推陈出新”的方针是有原则分歧的。十年来的戏曲工作证明了,要贯彻执行正确的方针,必须和各种错误倾向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十年来的戏曲改革工作获得了很多经验,上面提到的就是实践“推陈出新”方面的一些主要的经验;而今后必须更坚决地进一步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又是从这些经验中得出来的必然结论。 十年来的戏曲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摆在我们前面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对戏曲艺术规律的研究方面,还需要大大加强。不把丰富的经验理论化了,就不能更进一步地指导当前的艺术实践。要想深入地较大规模地进行研究,就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做。首先是要做大量的资料挖掘整理工作,其中*重要的是对舞台表演经验、名艺人创造人物的经验、演唱的经验、技术训练的经验的挖掘和整理,这方面的工作是*迫切的,并且是有所可为的。古人在戏曲方面研究的成果,我们也应该予以重视,要用今天的观点,重新研究它们。我国戏曲艺术在戏曲史、戏曲理论研究及编剧、表演、导演、声乐、舞台美术等方面不是没有经验,而是经验很多;有参考、研究价值的资料也不是没有,而是很多。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做一些艰苦的工作,加以挖掘和整理。我国新的戏剧理论、戏剧美学,只有在批判地继承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即使是做戏曲批评工作也必须熟悉我国戏曲批评的传统,继承其合理部分,加以推陈出新,才能做得更好。我们只要把前人的经验全部占为己有,并且大胆地发挥创造,相信在这样丰富的戏曲艺术的肥沃土壤上,一定会出现现代的关汉卿、汤显祖的。 戏曲艺术的改革发展的事业,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前途光明。只要把全体戏曲工作者的力量动员发挥起来,一定能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号召下,全体戏曲工作者正鼓足干劲,在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新戏曲的康庄大道上奋勇迈进。
    目录
    **卷 戏曲推陈出新的成就与经验 1 戏曲推陈出新的三个问题 14 坚持戏曲“推陈出新”的方针 30 当前戏曲发展的形势 40 戏曲改革也要解放思想 45 现代化与戏曲化 55 再谈“戏曲化” 66 新剧种发展中提出的问题 71 论白淑贤和龙江剧 75 新形势下戏曲改革问题 83 推动戏曲前进的时代步伐 90 谈谈戏曲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95 戏曲现代戏趋于成熟 103 戏曲现代戏,你成熟了108 戏小意义大 116 “上帝”喜欢你 ——在京剧《骆驼祥子》颁奖会上的致辞 118 《朝阳沟》的魅力何在? 122 继承并没有完结 126 《小城故事多》的题外话 128 漫谈现代戏 130 战略转移:戏曲的改革与建设 133 戏曲现代化要与时俱进 141 学习“讲话”,总结经验 146 戏曲改革的弄潮儿 151 促进民营剧团良性发展 153 在昆明“中国戏曲志、少数民族戏曲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57 抓住戏曲剧目建设的牛鼻子 161 新时代为戏曲发展提供了*大机遇 —— 改革开放四十年戏曲建设思考 166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