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政治常识(精装精校典藏版)史学泰斗吕思勉经典之作!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政治常识(精装精校典藏版)史学泰斗吕思勉经典之作!

  • 作者:吕思勉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ISBN:9787545551808
  •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01日
  • 页数:288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45551808
    • 作者
    • 页数
      288
    • 出版时间
      2019年11月01日
    • 定价
      ¥4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中国政治常识》是一本了解中国历代政治的入门读物,探寻中国政治“理乱兴亡”的**书。吕思勉先生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古至民国讲述中国政治体制的起源、演变,以独到的眼光深刻剖析了历朝历代更迭的根源及历代政治变革的得失、利弊。本书是了解中国五千年治乱兴衰的必读经典,百万读者认可的中国文化指南。
    文章节选
    明朝的盛衰
    明太祖起于草泽,而能铲除胡元,戡定群雄,其才不可谓
    不雄。他虽然起于草泽,亦颇能了解政治,所定的学校、科
    举、赋役之法,皆为清代所沿袭,行之凡六百年。卫所之制,
    后来虽不能无弊,然推原其立法之始,亦确是一种很完整的制
    度,能不烦民力而造成多而且强的军队。所以明朝开国的规
    模,并不能算不弘远。只可惜他私心太重:废宰相,使朝无重
    臣,至后世,权遂入于阉宦之手;重任公侯伯的子孙,开军政
    腐败之端;他用刑本来严酷,又立锦衣卫,使司侦缉事务,至
    后世,东厂、西厂、内厂遂纷纷而起(东厂为成祖所设,西厂
    设于宪宗时,内厂设于武宗时,皆以内监领其事)。这都不能
    不归咎于诒谋之不臧。其封建诸子于各地,则直接引起了靖难
    之变。
    明初的边防,规模亦是颇为弘远的。俯瞰蒙古的开平卫,
    即设于元之上都。其后大宁路来降,又就其地设泰宁、朵颜、
    福余三卫。泰宁在今热河东部,朵颜在吉林之北,福余则在
    农安附近。所以明初对东北,威远瞻。其极盛时的奴儿干都
    司,设于黑龙江口,现在的库页岛,亦受管辖(《明会典》卷
    一〇九:永乐七年,设奴儿干都司于黑龙江口。清曹廷杰《西
    伯利亚东偏纪要》说,庙尔以上二百五十余里,混同江东岸
    特林地方,有两座碑:一刻《敕建永宁寺记》,一刻《宣德六年重建永宁寺记》,均系太监亦失哈述征服奴儿干和海中苦夷
    之事。苦夷即库页。宣德为宣宗年号,宣德六年为公元1431
    年)。但太祖建都南京,对于北边的控制,是不甚便利的。
    成祖既篡建文帝,即移都北京。对于北方的控制,本可更
    形便利。确实,他亦曾屡次出征,打破鞑靼和瓦剌。但当他初
    起兵时,怕节制三卫的宁王权要袭其后,把宁王诱执,而将大
    宁都司,自今平泉县境迁徙到保定。于是三卫之地,入于兀良
    哈,开平卫势孤。成祖死后,子仁宗立,仅一年而死。子宣宗
    继之。遂徙开平卫于独石口。从此以后,宣大就成为极边了。
    距离明初的攻克开平,逐去元顺帝,不过六十年。
    明初的经略,还不仅对于北方。安南从五代时离中国独
    立,成祖于1406 年,因其内乱,将其征服,于其地设立交趾
    布政使司,同于内地。他又遣中官郑和下南洋,前后凡七次,
    其事在1405 至1433 年之间,早于欧人的东航有好几十年。据
    近人的考究:郑和当日的航路,实自南海入印度洋,达波斯湾
    及红海,且拂非洲的东北岸,其所至亦可谓远了。史家或说:
    成祖此举,是疑心建文帝亡匿海外,所以派人去寻求的。这话
    臆度而不中情实。建文帝即使亡匿海外,在当日的情势下,又
    何能为?试读《明史》的外国传,则见当太祖时,对于西域,
    使节所至即颇远。可见明初的外交,是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
    的。但是明朝立国的规模和元朝不同,所以元亡明兴,西域人
    来者即渐少。又好勤远略,是和从前政治上的情势不相容的,
    所以虽有好大喜功之主,其事亦不能持久。从仁宗以后,就没年重建永宁寺记》,均系太监亦失哈述征服奴儿干和海中苦夷
    之事。苦夷即库页。宣德为宣宗年号,宣德六年为公元1431
    年)。但太祖建都南京,对于北边的控制,是不甚便利的。
    成祖既篡建文帝,即移都北京。对于北方的控制,本可更
    形便利。确实,他亦曾屡次出征,打破鞑靼和瓦剌。但当他初
    起兵时,怕节制三卫的宁王权要袭其后,把宁王诱执,而将大
    宁都司,自今平泉县境迁徙到保定。于是三卫之地,入于兀良
    哈,开平卫势孤。成祖死后,子仁宗立,仅一年而死。子宣宗
    继之。遂徙开平卫于独石口。从此以后,宣大就成为极边了。
    距离明初的攻克开平,逐去元顺帝,不过六十年。
    明初的经略,还不仅对于北方。安南从五代时离中国独
    立,成祖于1406 年,因其内乱,将其征服,于其地设立交趾
    布政使司,同于内地。他又遣中官郑和下南洋,前后凡七次,
    其事在1405 至1433 年之间,早于欧人的东航有好几十年。据
    近人的考究:郑和当日的航路,实自南海入印度洋,达波斯湾
    及红海,且拂非洲的东北岸,其所至亦可谓远了。史家或说:
    成祖此举,是疑心建文帝亡匿海外,所以派人去寻求的。这话
    臆度而不中情实。建文帝即使亡匿海外,在当日的情势下,又
    何能为?试读《明史》的外国传,则见当太祖时,对于西域,
    使节所至即颇远。可见明初的外交,是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
    的。但是明朝立国的规模和元朝不同,所以元亡明兴,西域人
    来者即渐少。又好勤远略,是和从前政治上的情势不相容的,
    所以虽有好大喜功之主,其事亦不能持久。从仁宗以后,就没有这种举动了。
    南方距中国远,该地方的货物,到中原即成为异物,价值
    很贵;又距离既远,为政府管束所不及,所以宦其地者率多贪
    污,这是历代如此的。明朝取安南后,还是如此。其时中官奉
    使的多,横暴太甚,安南屡次背叛。宣宗立,即弃之。此事在
    1427 年,安南重隶中国的版图,不过二十二年而已。自郑和
    下南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殖海外
    的渐多。近代的南洋,华人实成为其地的主要民族,其发端实
    在此时。然此亦是社会自然的发展,得政治的助力很小。
    明代政治的败坏,实始于成祖时。其一为用刑的残酷,其
    二为宦官的专权,而两事亦互相依倚。太祖定制,内侍本不许
    读书。成祖反叛时,得内监为内应,始选官入内教习。又使在
    京营为监军,随诸将出镇。又设立东厂,使司侦缉之事。宦官
    之势骤盛。宣宗崩,英宗立,年幼,宠太监王振。其时瓦剌
    强,杀鞑靼酋长,又胁服兀良哈。1449 年,其酋长也先入寇。
    王振贸然怂恿英宗亲征。至大同,知兵势不敌,还师。为敌军
    追及于土木堡,英宗北狩。朝臣徐有贞等主张迁都。于谦力主
    守御。奉英宗之弟景帝监国,旋即位。也先入寇,谦任总兵,
    石亨等力战御之。也先攻京城,不能克,后屡寇边,又不得
    利,乃奉英宗归。
    大凡敌兵入寇,京城危急之时,迁都与否,要看情势而
    定,敌兵强,非坚守所能捍御,而**政府,为一国政治的中
    心,失陷了,则全国的政治,一时要陷于混乱,则宜退守一可据的据点,徐图整顿。在这情势之下,误执古代国君死社稷之
    义,不肯迁都,是要误事的,崇祯的已事是其殷鉴。若敌兵实
    不甚强,则坚守京城,可以振人心而作士气。一移动,一部分
    的国土,就要受敌兵蹂躏,损失多而事势亦扩大了。瓦剌在当
    日,形势实不甚强,所以于谦的主守,不能不谓之得计。然徐
    有贞因此内惭,石亨又以赏薄怨望,遂结内监曹吉祥等,乘景
    帝卧病,闯入宫中,迎英宗复辟,是为“夺门”之变。于谦被
    杀。英宗复辟后,亦无善政。传子宪宗,宠太监汪直。宪宗传
    孝宗,政治较称清明。孝宗传武宗,又宠太监刘瑾,这不能不
    说是成祖恶政的流毒了。明自中叶以后,又出了三个昏君:其一是武宗的荒淫;其
    二是世宗的昏聩;其三是神宗的怠荒。明事遂陷于不可收拾之
    局。武宗初宠刘瑾,后瑾伏诛,又宠大同游击江彬,导之出游
    北边。封于南昌的宁王宸濠,乘机作乱,为南赣巡抚王守仁所
    讨平,武宗又借以为名,出游江南而还。其时山东、畿南群盗
    大起,后来幸获敉平,只可算得侥幸。武宗无子,世宗以外藩
    入继。驭宦官颇严,内监的不敢恣肆,是无过于世宗时的。但
    其性质严而不明,中年又好**,日事斋醮,不问政事。严嵩
    因之,故激其怒,以入人罪,而窃握大权,政事遂至大坏。其
    时倭寇大起,沿海七省,无一不被其患,甚至沿江深入,直抵
    南京。北边自也先死后,瓦剌复衰,鞑靼部落入据河套,谓之
    “套寇”。明朝迄无善策。至世宗时,成吉思汗后裔达延汗复
    兴,击败套寇,统一蒙古。
    目录
    **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 001 第二章 中国史的年代 / 009 第三章 古代的开化 / 013 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 025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 035 第六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 043 第七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 049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 057 第九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 063 第十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 071 第十一章 前汉的衰亡 / 079 第十二章 新室的兴亡 / 085 第十三章 后汉的盛衰 / 091 第十四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 099 第十五章 晋初的形势 / 105 第十六章 五胡之乱(上) / 111 第十七章 五胡之乱(下) / 117 第十八章 南北朝的始末 / 125 第十九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 135 第二十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 141 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中衰 / 147 第二十二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 153 第二十三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 161 第二十四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 169 第二十五章 北宋的积弱 / 177 第二十六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 185 第二十七章 蒙古帝国的盛衰 / 195 第二十八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 203 第二十九章 明朝的盛衰 / 211 第三十章 明清的兴亡 / 219 第三十一章 清代的盛衰 / 229 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 237 第三十三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 245 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衰乱 / 253 第三十五章 清朝的覆亡 / 261 第三十六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 27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