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作为激情的爱情:关于亲密性编码(“快与慢”文丛,社会学家卢曼讲述爱情的风险和不确定)
QQ咨询:
有路璐璐:

作为激情的爱情:关于亲密性编码(“快与慢”文丛,社会学家卢曼讲述爱情的风险和不确定)

  • 作者:(德)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87748
  •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01日
  • 页数:424
  • 定价:¥7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爱情现象学探讨在卢曼的社会理论整体框架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从学术生涯伊始,卢曼就涉入这一主题,在1968/1969年冬季学期代理阿多诺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教席时,他选择了“爱情”为授课主题。 卢曼认为,西方的爱情语义学自16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形式变化,反映了造成人格性亲密性日益增长的社会分化。爱情媒介从社会系统中分化而出,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中出现的“激情”语义学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的实质是以悖论化代替过去的理想化作为编码路径。可见,亲密关系对于卢曼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是以悖论为生命力的交互作用系统,为了展开恋人间行动/体验的悖论而存在。爱情悖论的系统化能力,间接地提醒人们,不确定性并非秩序的敌人,反而是对冲不确定性的佳手段,而爱情秩序的存在,也证明某些后现代理论家提出的*混沌并不成立。
    文章节选
    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节选) 范劲 卢曼从他学术生涯之始就涉入这一主题。在1968/1969年冬季学期代理阿多诺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教席时,卢曼选择了“爱情”作为授课主题。某种意义上,这符合68年一代的精神,因为爱情是自由的代名词。1982年,《作为激情的爱情》出版。2008年,基塞林(Andre Kieserling)又从卢曼遗稿整理出当年课程讲义的底稿,以《爱情:一种练习》为题出版。 显然,卢曼不仅仅是对爱情现象感兴趣,也不仅仅是对法国17世纪通俗爱情小说着迷,而是很早就直觉到这一现象的社会理论效益。在《作为激情的爱情》中,卢曼主要考察了17世纪以来爱情的历史语义学演化,配合以之前就开始践行的两条理论线索,即知识社会学和交流媒介理论,以呈现爱情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从社会中分化而出的过程。要弄懂他的思路,首先就要掌握几个基本概念。 概率极低的关系 爱情是*重要的,可也是*难捉摸、几乎非理性的人际关系形式,用卢曼的话说就是概率极低的(unwahrscheinlich)关系,故爱情关系的成功是社会系统演化的一大成就。从概率极低到概率较高的神奇转化,是事情的核心,也是理论探讨的焦点。爱情之所以有魅力,正因为实现概率极低。为何如此?——因为“双重偶然性”的存在。伴侣双方为迥异的两个“世界”,各使用一套自我/世界、行动/体验的区分标准,彼此互为偶然,从而导致“正常”情况下,双方本应不知道如何进入爱情、维持爱情。卢曼用了出租车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处境: 婚姻在天上缔结,在汽车中自会分道扬镳。因为坐在方向盘前的那位是以情境为导向的,他会认为,他是在尽其所能地驾驶;而坐在一旁观察他的这位同车人,会感到受他的行驶方式所摆布,将此方式归咎于驾驶者的品格。同车人只能以评论和批评的方式行动;但要想得到驾驶者的同意,却希望渺茫。在出租车里(**情形不论)大概是没有什么必要,就此进行一番交流。可在亲密关系中,的的确确就是这种情境成了对问题的测试:他如此行动是以我的(而非他的)世界为根据吗?在产生怀疑时,有谁能够忍得住不去尝试通过交流进行澄清呢(而在其他场合中大可偃旗息鼓,以沉默告诉自己和对方:不必冒险测试)?(Niklas Luhmann, Liebe als Passion, Frankfurt a. M.: Suhrkamp, 1994, S. 42) 出租车内发生的,是一方在行动,而一方只需体验,期待和自身体验相符合。爱情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不对称性。行动和观察的分离造成了“归因冲突”,一方认为行动的原因是情境,一方认为是行动者个性使然。如果不能随时交换行动和观察、自我和他者的位置,让互动密集化,必然出现交流堵塞。现代社会的恋人普遍感受到这一烦恼。个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他人的共识变得极为困难,因为讲话者总是从自身出发,以自我为**设计世界,交流伙伴沦为确认者的补充角色,去被动地承认对方的世界设计就是*普遍的世界设计。 由象征而一般化的交流媒介 如何摆脱困境?人类发明了由象征而一般化的交流媒介(symbolisch generalisiertes Kommuni-kationsmedium),所谓“爱情”就是这个东西,承担了让亲密关系由概率极低变得概率很高的功能。媒介来自社会,它让私密情感社会化,或者说,以社会认可的方式保持私密。卢曼的核心观点是,爱情借助抄袭来的模式、抄袭来的情感、抄袭来的存在而产生,人们之所以一见钟情,是因为早就学会了一见钟情。不难设想,青年男女在进入恋爱过程之前,就通过社会环境尤其是小说影视熟悉了过程、套路和结局,在脑中将同一脚本演练了千百遍。如此大费周章,耗尽心力,只为等待一个契机,让现实中的对方上钩,等待一个理由,让自己心甘情愿地在现实中陷入罗网。即便为情而苦,也是遵循规范(像少年维特那样!)在受苦。爱情作为媒介本身不是情感,但能让情感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伴侣双方无法直接沟通,却大可以和媒介达成一致,在媒介内部获得共识。交流媒介之内,对方的强求不仅可以接受,而且会带来愉悦。神奇的是,语义流动越自相矛盾,行为模式越奇特夸张,符码就越是稳固,这一爱情关系的特殊现象,正说明了交流媒介的性质: 像在所有的交流媒介中那样,符码在此也必须在自身中为自身规定了例外;只有将负面的自我指涉融入其中,它才能制度化。(Niklas Luhmann, Liebe als Passion, S. 83) 一般化意味着媒介适用于任何场合,不受缚于事实情况,这一提升借由象征而实现。诺瓦利斯的格言“象征即神秘化”在卢曼理解来,就是将逻辑中的悖论变得“不可见化”,将差异在神秘化的层面统一(Niklas Luhmann, Die Wissenschaft der Gesellschaft, Frankfurt a. M.: Suhrkamp, 1992, S. 189)。 语义学 爱情媒介通过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语义学(Semantik),规定语义流动的通道,为痴情儿女供应演出脚本。所谓语义学,系指“被标举为具有保存价值的经过浓缩和确认的观察,或意义的短暂固定,以用于重复使用,尤其是以文本形式”(Detlef Krause, Luhmann Lexikon, Stuttgart: Lucius & Lucius, 2005, Aufl. 4, S. 223)。 语义学包含的意义内容经过高度压缩,具有了稳定性,从而可以脱离具体使用场合。它相当于社会的概念库存,一方面储备意义内容选择所需的种种形式,一方面储备交流用的主题。语义学和社会结构通常为联动的循环关系,否则就起不到引导交流的作用,但总是比社会结构变化滞后一段时间。《作为激情的爱情》属于卢曼的“社会结构和语义学”项目计划的一部分,基本思想是:社会系统由**分化向功能分化过渡,导致了语义学观念资产的深刻变化。功能分化取代**分化,意味着交流成功不再取决于交流者的等级地位,而是特定功能系统为特定问题的解决提供的成功条件,掌握系统的交流规则就尤为重要。爱情语义学的普遍贯彻,让交流成为自我指涉的反身过程,专门性和普适化合而为一——专门系统之内,规则是普适的。说到底,这是一套系统性的化简工具,通过一些人们不假思索地使用的“词语外衣、套话、智慧格言和经验警句”(Niklas Luhmann, Liebe als Passion, S. 9),化简过剩的复杂性,让痴男怨女在疯狂中确保自家的清醒,确保双方体验和行动的一致。 亲密系统 卢曼将系统区分为机器、有机体、社会系统、心理系统(即意识)四类,系统的特征是所谓“自创生”(Autopoiesis),即从构成自身的要素中再生产出自身。社会系统的特征是持续不断的交流,根据所容纳、所管理的交流的不同类型,又分为交互作用、组织(法庭、学校、基金会等)、按功能分化出来的部分系统(法律、教育、科学、艺术等)以及社会运动(如抗议、冲突)四类。爱情帮助伴侣间组成个体的人格性系统,以区别于非人格性系统,卢曼称之为“人际间互渗入”,或称之为“交互作用系统”、“亲密系统”。亲密系统和家庭一样,属于交互作用(Interaktion)层面,这类交流以实际接触为前提,在场/不在场的差异对于交流成功十分重要。亲密关系和其他交互作用关系的区别则在于,心理系统不仅参与系统运作,且以人格的形式成为*重要的交流前提。 斐迪南的“爱情圆圈”终将会普遍化,以便将所有人格性要素纳入交流。卢曼将现代的社会结构特征界定为功能分化。功能分化促成个体自治,每个人都成了自由、平等地履行功能的个体,与**相关的不变“存在”失去了意义。个体化的增强,导致对于切近世界的渴望也愈益急迫,这正是亲密系统分化而出的社会理由。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简单的个体化,还需要将切近世界和公共领域、人格性交互作用和非人格性交互作用区分开,才能通过分流信息以应付种种复杂性。反过来,人格性和非人格性关系在现代社会的激进分离,又导致把抚慰灵魂的希望过多地托付于人格性层面,从而激化了亲密性需求。 随着亲密系统分化而出,社会系统卸掉了负担,可是爱情成了高难度的艺术、高风险的事业。爱情需要为自己发明依据,自己促动、自己阻碍、自己诱惑自己以达到目的,闭合与自我指涉成为爱情的核心。 从整体上说,爱情的自由化对应于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媒介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现代社会复杂性越来越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系统自身的复杂性也需要越来越高,否则在当代环境下,如果还依照从前那种父母之命的简单方式,求偶者将无法找到合适伴侣。这就是说,在高风险、高度不确定的系统中,*好的稳定机制反而是风险和不确定本身,复杂性的自由互动才能防止系统崩溃。
    目录
    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前言 **章 社会和个体:人格性和非人格性关系 第二章 爱情作为由象征而一般化的交流媒介 第三章 交流可能性的演化 第四章 爱情语义学的演化 第五章 爱情的自由:从理想到悖论 第六章 激情:过度的修辞和不稳定性的经验 第七章 从风雅到友谊 第八章 引导性差异:快感/爱情 第九章 爱情针对理性 第十章 通向个体化的路上:18世纪的酝酿 第十一章 性的纳入 第十二章 不可交流性的发现 第十三章 浪漫主义爱情 第十四章 爱情和婚姻:论再生产的意识形态 第十五章 **如何?问题和替代方案 第十六章 爱情作为互渗入系统 术语索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