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科举学新论:跨学科研究视角
QQ咨询:
有路璐璐:

科举学新论:跨学科研究视角

  • 作者:冯用军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30902
  •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30630902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01日
    • 定价
      ¥12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科举学是一门类似于敦煌学、甲骨学、新红学等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特定领域的专学,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研究科举人物、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学科。 《科举学新论:跨学科研究视角》引入和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探究科举学的独特研究对象及范畴、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的规范化问题,从理论上论证科举学作为一门跨学科学问和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种“范式革命”带来的“双重效应”通过其学科的衍生分化和科际整合得到了有效验证,*终为科举学学科建制成效及其跨学科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目录
    目录 序(刘海峰) **章 引论 1 **节 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2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2 第三节 核心术语内涵及其演化 25 第四节 理论分析视角与方法 36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架构 45 第二章 跨学科研究的范式分析 48 **节 跨学科研究的关联概念 49 第二节 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内涵 59 第三节 跨学科研究作为方法论 71 第三章 科举学的跨学科性述论 90 **节 科举学学科史的多样性 90 第二节 科举学立学的多元标准 103 第三节 科举学作为跨学科学问 118 第四章 科举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126 **节 科举学研究对象及范畴 129 第二节 科举学学科性质的分析 140 第三节 科举学学科体系规范化 147 第五章 科举学生长模型与路径 171 **节 建构科举学人的想象力 173 第二节 科举学学科定位新假说 175 第三节 科举学学科的衍生分化 185 第四节 科举学学科的科际整合 214 第六章 科举学学科设置预研究 223 **节 科举学立学的经验借鉴 224 第二节 科举学学科发展的阶段 242 第三节 科举学学科基础的分析 253 第四节 科举学学科文化的形成 265 第七章 科举��跨学科研究评价 272 **节 科举学跨学科评价界定 273 第二节 科举学跨学科评价原则 274 第三节 科举学跨学科评价技术 277 第四节 科举学跨学科评价要素 280 第八章 余论 286 后记 291 Contents Prefac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Reason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Problems 2 2.Literature Summing-up in and Abroad 12 3.Meaning of the Core Concepts and its Revolution 25 4.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of the Theory Analysis 36 5.Research Pattern and Basic Framework 45 Chapter 2 Analysis of the Paradigm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48 1.Related Concept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49 2.Basic Meaning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59 3.Interdisciplinary Study as a Methodology 71 Chapter 3 Review on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Xin-Kejuxue 90 1.Diversity of the Disciplinary History of Xin-Kejuxue 90 2.Pluralism of the Disciplinary Standard of Xin-Kejuxue 103 3.Xin-Kejuxue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118 Chapter 4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Xin-Kejuxue 126 1.Research Object and Categories of Xin-Kejuxue 129 2.Analysis of the Discipline Nature of Xin-Kejuxue 140 3.Normalization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Xin-Kejuxue 147 Chapter 5 Growth Models and Routes of Xin-Kejuxue 171 1.Constructing the Imagination of Researchers of Xin-Kejuxue 173 2.New Hypothesis of the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of Xin-Kejuxue 175 3.Disciplinary Der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Xin-Kejuxue 185 4.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Xin-Kejuxue 214 Chapter 6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the Discipline Setting of Xin-Kejuxue 223 1.Experience Referenc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Xin-Kejuxue 224 2.Stages of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Xin-Kejuxue 242 3.Analysis of the Discipline Basic of Xin-Kejuxue 253 4.Formation of the Disciplinary Culture of Xin-Kejuxue 265 Chapter 7 Evalu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Xin-Kejuxue 272 1.Definit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Xin-Kejuxue 273 2.Principles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Xin-Kejuxue 274 3.Methods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Xin-Kejuxue 277 4.Elements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Xin-Kejuxue 280 Chapter 8 Extra Remarks 286 Postscript 29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