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材料力学(赵国华)
QQ咨询:
有路璐璐:

材料力学(赵国华)

  • 作者:赵国华 主编 王兆菡,李永莉 副主编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369857
  •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 页数:350
  • 定价:¥5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材料力学》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全书共分11章,主要包括:轴向拉压和剪切、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能量法、动载荷和交变应力等内容。《材料力学》充分考虑学生自学的需求,注重材料力学课程与以前所学内容的衔接,语言通俗易懂、合理设置自测题,以节为单位,设置本节导航、例题、小结与习题(部分节没有习题),随课程内容需求设置基础测试。本节导航中有思维导图,随着内容的讲解,有拓展阅读和讨论内容,方便读者开拓视野与思路。可扫封底二维码互动交流。 本书适用于土木类、机械类专业高等院校教学用书。
    文章节选
    3.材料力学的研究任务

    材料力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能让所研究的构件正常工作,这就要求构件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强度(Strength)要求、刚度(rigidity)要求和稳定性(Stability)要求。

    所谓强度,是指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对于杆件来讲,提到破坏,读者可能想到的*多的是断裂(图1-1-4),但实际上,构件发生较大的不可恢复变形(力学中称其为塑性变形)也是一种破坏,因为此时构件往往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图1-1-5),所以有力学文献提议用“强度失效”这个词代替“破坏”,但本书仍然沿用了“破坏”这个较通俗的说法。

    所谓的���度,是指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在工程中,构件的刚度不够,往往影响其正常工作,例如:机械加工中的钻床,往往有比较粗的立柱和横梁,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刚度。否则的话,就可能将钻孔打偏。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材料力学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假设 / 1 本节导航 / 1 1.1.1什么是材料力学? / 1 1.1.2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 2 1.1.3材料力学的研究任务 / 3 1.1.4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 5 小结 / 8 1.2构件的外力和内力 / 9 本节导航 / 9 1.2.1外力 / 9 1.2.2内力和截面法 / 10 1.2.3应力 / 12 1.2.4内力和应力的关系 / 13 小结 / 14 习题 / 14 1.3构件的变形 / 15 本节导航 / 15 1.3.1构件的微观变形 / 15 1.3.2杆的宏观变形 / 17 小结 / 19 习题 / 19 第2章轴向拉压和剪切 轴向拉压杆的概念和实例 / 20 2.1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和内力图 / 21 本节导航 / 21 2.1.1轴向拉压杆横截面内力 / 22 2.1.2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图——轴力图 / 23 小结 / 25 习题 / 25 2.2轴向拉压杆的应力 / 26 本节导航 / 26 2.2.1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规律 / 27 2.2.2轴向拉压杆横截面的应力 / 27 2.2.3圣维南原理 / 28 2.2.4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 / 32 小结 / 34 习题 / 34 2.3材料在拉压时的力学性能 / 35 本节导航 / 35 2.3.1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 36 2.3.2低碳钢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 41 2.3.3铸铁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 42 小结 / 44 习题 / 44 2.4轴向拉压杆的强度 / 45 本节导航 / 45 2.4.1**因数和许用应力 / 45 2.4.2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 46 2.4.3应力集中对强度的影响 / 47 小结 / 50 习题 / 50 2.5轴向拉压杆的变形 / 51 本节导航 / 51 2.5.1轴向拉压杆线应变的计算 / 52 2.5.2轴向拉压杆纵向变形的计算 / 52 2.5.3轴向拉压杆横向应变的计算 / 53 2.5.4求解位移的能量法 / 57 小结 / 60 习题 / 61 2.6拉压超静定问题 / 62 本节导航 / 62 2.6.1超静定问题的概念 / 62 2.6.2超静定问题解法举例 / 63 小结 / 63 2.6.3温度应力问题 / 65 2.6.4装配应力 / 66 小结 / 68 习题 / 68 2.7剪切和连接部分的计算 / 69 本节导航 / 69 2.7.1剪切的实用计算 / 70 2.7.2挤压的实用计算 / 71 2.7.3被连接件的净断面校核 / 72 小结 / 75 习题 / 75 第3章扭转 扭转的概念和实例 / 76 3.1扭转内力和内力图 / 77 本节导航 / 77 3.1.1传动轴扭力偶矩的计算 / 78 3.1.2轴的内力 / 78 3.1.3轴的内力图 / 79 小结 / 81 习题 / 81 3.2薄壁圆筒的扭转 / 82 本节导航 / 82 3.2.1薄壁圆筒的相关参数 / 82 3.2.2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变形特点 / 83 3.2.3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应力特点 / 84 3.2.4横截面切应力和扭矩(扭力偶)的关系 / 85 3.2.5剪切胡克定律的测定 / 86 小结 / 87 3.3等直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 87 本节导航 / 87 3.3.1等直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公式 / 88 3.3.2圆轴切应力强度 / 92 小结 / 94 习题 / 94 3.4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 95 本节导航 / 95 3.4.1圆轴扭转变形计算的基础 / 95 3.4.2圆轴的扭转变形 / 96 3.4.3圆轴扭转的刚度条件 / 96 3.4.4计算圆轴变形的能量法 / 99 习题 / 102 3.5矩形截面杆的自由扭转 / 103 本节导航 / 103 3.5.1自由扭转和约束扭转 / 103 3.5.2矩形截面杆自由扭转的应力和变形 / 104 习题 / 106 第4章弯曲内力 4.1弯曲内力概述 / 107 本节导航 / 107 4.1.1弯曲变形的概念 / 107 4.1.2弯曲变形的实例 / 108 4.1.3对称弯曲的概念 / 109 4.1.4梁力学模型的简化 / 109 4.2梁的内力和内力图 / 112 本节导航 / 112 4.2.1梁的内力 / 112 4.2.2梁的内力图 / 115 小结 / 118 习题 / 118 4.3梁内力图的简易画法 / 119 本节导航 / 119 4.3.1载荷集度、剪力与弯矩间的微分关系 / 119 4.3.2微分关系的应用 / 120 4.3.3内力图规律小结 / 122 小结 / 126 习题 / 126 4.4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 / 127 本节导航 / 127 4.4.1平面刚架的内力及符号规定 / 128 4.4.2平面曲杆的内力及符号规定 / 128 小结 / 130 习题 / 130 第5章弯曲应力 5.1弯曲正应力公式 / 131 本节导航 / 131 5.1.1纯弯曲的概念 / 132 5.1.2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 132 小结 / 136 习题 / 137 5.2弯曲正应力公式的应用 / 137 本节导航 / 137 5.2.1弯曲正应力公式的讨论和推广 / 137 5.2.2对称弯曲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 140 小结 / 143 习题 / 143 5.3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 / 145 本节导航 / 145 5.3.1对称弯曲的切应力 / 145 5.3.2弯曲正应力和弯曲切应力的比较 / 148 5.3.3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 / 149 小结 / 151 习题 / 151 5.4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 152 本节导航 / 152 5.4.1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 153 5.4.2材料力学性能的利用 / 155 5.4.3采用等强度梁 / 156 小结 / 158 习题 / 158 5.5弯曲** / 159 本节导航 / 159 5.5.1弯曲**的概念 / 159 5.5.2弯曲**的确定 / 161 小结 / 164 习题 / 164 第6章弯曲变形 6.1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 / 166 本节导航 / 166 6.1.1弯曲变形的相关概念 / 167 6.1.2弯曲变形的基本方程 / 168 小结 / 169 6.2积分法求弯曲变形 / 169 本节导航 / 169 6.2.1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的积分 / 170 6.2.2积分常数的确定 / 170 小结 / 175 习题 / 175 6.3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 176 本节导航 / 176 6.3.1叠加法的概念 / 176 6.3.2载荷叠加法 / 176 6.3.3变形叠加法 / 181 小结 / 182 习题 / 182 6.4梁变形的应用 / 183 本节导航 / 183 6.4.1梁的刚度条件 / 184 6.4.2提高梁刚度的措施 / 185 6.4.3超静定梁 / 186 小结 / 188 习题 / 188 第7章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7.1应力状态的概念 / 189 本节导航 / 189 7.1.1应力状态的概念 / 190 7.1.2主单元体和主应力的概念 / 190 7.1.3一点应力状态的确定 / 191 7.1.4二向应力状态实例——薄壁压力容器 / 192 7.1.5三向应力状态实例 / 194 小结 / 194 习题 / 194 7.2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 / 195 本节导航 / 195 7.2.1二向应力状态的一般形式 / 195 7.2.2任意截面应力的确定 / 196 7.2.3正应力的极值——主应力 / 197 7.2.4主应力的应用——主应力迹线 / 201 小结 / 202 习题 / 202 7.3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 / 204 本节导航 / 204 7.3.1应力圆(莫尔圆)的绘制 / 204 7.3.2应力圆的应用 / 205 小结 / 209 习题 / 209 7.4三向应力状态基础 / 210 本节导航 / 210 7.4.1空间应力状态的求解方法 / 211 7.4.2空间应力状态的两个重要结论 / 212 小结 / 213 习题 / 213 7.5点的变形分析 / 214 本节导航 / 214 7.5.1各向同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 / 214 7.5.2单元体的体积改变和形状改变 / 219 小结 / 222 习题 / 223 7.6强度理论 / 224 本节导航 / 224 7.6.1强度理论的概念和类型 / 225 7.6.2四种经典的强度理论 / 226 7.6.3强度理论的统一形式 / 227 7.6.4各种强度理论的适用条件 / 228 小结 / 232 习题 / 232 第8章组合变形 8.1组合变形的概念 / 234 本节导航 / 234 8.1.1组合变形的概念 / 234 8.1.2解决组合变形问题的一般方法:叠加法 / 235 小结 / 237 8.2双对称弯曲 / 237 本节导航 / 237 8.2.1双对称弯曲的概念 / 238 8.2.2双对称弯曲横截面的应力和强度条件 / 238 8.2.3双对称弯曲的变形和刚度条件 / 240 小结 / 242 习题 / 242 8.3扭弯组合变形 / 243 本节导航 / 243 8.3.1扭弯组合变形实例 / 243 8.3.2外力分析和变形分解 / 244 8.3.3内力分析 / 244 8.3.4应力分析 / 244 8.3.5强度校核 / 245 8.3.6强度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 245 小结 / 249 习题 / 249 8.4拉弯组合变形 / 250 本节导航 / 250 8.4.1拉弯组合变形实例 / 251 8.4.2变形分解 / 251 8.4.3内力分析 / 252 8.4.4应力分析 / 252 8.4.5强度问题 / 252 小结 / 255 习题 / 255 8.5偏心压缩和截面核心 / 256 本节导航 / 256 8.5.1偏心压缩柱横截面应力 / 256 8.5.2偏心压缩柱的截面核心 / 258 小结 / 261 习题 / 261 第9章压杆稳定 9.1压杆稳定的概念 / 263 本节导航 / 263 9.1.1平衡稳定性的概念 / 263 9.1.2压杆稳定的概念 / 264 9.2理想压杆的临界力计算 / 265 本节导航 / 265 9.2.1两端铰支理想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 265 9.2.2不同杆端约束下细长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 / 266 小结 / 269 习题 / 269 9.3压杆的稳定计算 / 270 本节导航 / 270 9.3.1临界应力的欧拉公式 / 270 9.3.2临界应力总图 / 271 9.3.3压杆的稳定校核 / 272 小结 / 280 习题 / 280 9.4压杆稳定的合理设计 / 282 本节导航 / 282 9.4.1压杆稳定性设计的依据 / 282 9.4.2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 282 小结 / 284 第10章能量法 10.1应变能和卡式**定理 / 285 本节导航 / 285 10.1.1线弹性体的外力功和应变能 / 285 10.1.2非线性弹性体的外力功和应变能 / 288 10.1.3应变能的特点 / 289 10.1.4卡式**定理 / 290 小结 / 294 习题 / 294 10.2余能和卡式第二定理 / 295 本节导航 / 295 10.2.1弹性体余功和余能的概念 / 295 10.2.2弹性体的余能定理 / 296 10.2.3线弹性体的卡式第二定理 / 297 小结 / 300 习题 / 300 第11章动载荷和交变应力 11.1构件的惯性载荷 / 302 本节导航 / 302 11.1.1构件在加速平移时的动载荷 / 302 11.1.2构件在转动时产生的动载荷 / 305 小结 / 306 习题 / 307 11.2构件的冲击载荷 / 307 本节导航 / 307 11.2.1冲击问题的概念和假设 / 308 11.2.2典型冲击问题举例 / 309 小结 / 313 习题 / 313 11.3交变应力和疲劳破坏 / 315 本节导航 / 315 11.3.1交变应力的概念 / 315 11.3.2疲劳破坏 / 317 11.3.3材料的疲劳强度 / 318 11.3.4构件的疲劳强度校核 / 319 11.3.5钢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的疲劳计算 / 321 小结 / 324 习题 / 324 附录 附录Ⅰ截面的几何性质 / 326 本节导航 / 326 Ⅰ.1截面的面积矩 / 326 Ⅰ.2平行移轴公式和转轴公式 / 332 小结 / 336 习题 / 336 附录Ⅱ型钢表 / 338 Ⅱ.1等边角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重量及截面特性(GB/T 706—2016) / 338 Ⅱ.2不等边角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重量及截面特性(GB/T 706—2016) / 342 Ⅱ.3工字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重量及截面特征(GB/T 706—2016) / 346 Ⅱ.4槽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重量及截面特性(GB/T 706—2016) / 348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