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系统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系统研究

  • 作者:李润生 著
  •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
  • ISBN:9787101145977
  • 出版日期:2020年08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词汇系统理论是现代词汇学、现代语义学的理论基石,然而,长期以来,词汇是否一个系统,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课题。本书以古代农学名著《齐民要术》为语料来源,立足于中国传统语言学,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系联”、“类聚”和“分类”等系统研究方法,在细致观察上下文语境中词义和词义关系的基础上,经过严密推理与论证,描写出了北魏时期的汉语农业词汇系统。本书既注重理论的总结和提炼,又注重方法的解析和说明,推进了汉语词汇系统的实证描写研究,对中国古代专科词汇系统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目录
    序…………………………………王 宁1 绪论 汉语词汇系统研究:从理论假说走向实证描写………………… 1 **节 汉语词汇系统假说与证明 …………………………………3 一、汉语词汇系统假说及其争论 ………………………………… 3 二、汉语词汇系统假说的证明 …………………………………… 6 第二节 汉语词汇系统实证描写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 21 一、汉语词汇系统描写的切入点 ……………………………… 22 二、汉语词汇系统描写的理念 ………………………………… 31 三、汉语词汇系统描写的方法与原则 ………………………… 46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 ………………………… 52 一、研究对象 …………………………………………………… 52 二、语料来源 …………………………………………………… 55 **章 中外词汇系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69 **节 结构语言学词汇系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70 一、基于心理联想的词汇类集研究 …………………………… 71 二、基于聚合与比较的语义场理论 …………………………… 73 三、基于逻辑背景的词义关系研究 …………………………… 78 第二节 中国训诂学词汇系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85 一、中国训诂学的词汇系统理论 ……………………………… 85 二、中国训诂学的词汇系统研究方法 ………………………… 96 第二章 系联与《齐民要术》农业词汇提取 ……………………… 115 **节 系联法的逻辑依据与哲学基础 ……………………… 116 一、系联法的逻辑依据 ………………………………………… 117 二、系联法的哲学基础 ………………………………………… 117 三、运用系联法容易出现的谬误 ……………………………… 118 第二节 《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系联的单位与条例 …………… 120 一、农业词汇系联的单位 ……………………………………… 120 二、农业词汇系联的条例: 上下文语境中词语之间的意义关系 ……………………… 142 第三节 《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系联的起点与步骤 …………… 152 一、系联的起点:专科核心词语 ……………………………… 152 二、系联的步骤:一度系联、再度系联、辗转系联 …………… 156 第三章 类聚与《齐民要术》农业词汇提取与整理 ……………… 167 **节 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类聚观念和方法 ………………… 168 第二节 比类相推与《齐民要术》农业词汇提取 ……………… 172 一、“作物收获”农业词汇提取 ………………………………… 173 二、“播种过程”农业词汇提取 ………………………………… 179 第三节 同类相从与《齐民要术》农业词汇提取 ……………… 182 第四节 《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类聚词群及其特点 …………… 192 一、《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类聚词群 …………………………… 192 二、《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的特点 ……………………………… 198 第四章 分类与《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系统描写 ………………… 203 **节 古人的分类观念与词汇系统研究 …………………… 204 一、古人关于分类方法的理性认识 …………………………… 204 二、建立词汇系统的客观分类标准 …………………………… 206 第二节 《齐民要术》“天时”词汇系统 ………………………… 222 第三节 《齐民要术》“田地”词汇系统 ………………………… 228 第四节 《齐民要术》“人力”词汇系统 ………………………… 237 一、“人力”词汇系统的子系统 ………………………………… 237 二、“耕”词汇场 ………………………………………………… 242 三、“种”词汇场 ………………………………………………… 248 四、“养苗”词汇场 ……………………………………………… 257 五、“收”词汇场 ………………………………………………… 261 第五节 《齐民要术》“禾稼”词汇系统 ………………………… 262 一、“百谷”词汇场 ……………………………………………… 262 二、“苗稼”词汇场 ……………………………………………… 270 第六节 《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系统中义位之间的有序关系 … 279 一、线性关系 …………………………………………………… 279 二、并列关系 …………………………………………………… 287 三、相对关系 …………………………………………………… 299 四、级层关系 …………………………………………………… 302 第五章 《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系统研究的理论价值 …………… 313 **节 专科词汇系统与全民词汇系统之间的关系 ………… 314 第二节 专科词汇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 320 一、词汇系统与物类系统之间的关系 ………………………… 321 二、词汇系统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 326 第三节 专科词汇与普通词汇之间的关系 …………………… 330 一、农业词汇与普通词汇的语义转化机制 …………………… 331 二、农业词汇与普通词汇的语境分布规律 …………………… 351 第六章 《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系统研究的应用价值 …………… 373 **节 农业词汇系统研究对词义探求的作用 ……………… 373 一、“湿种”与“湿下”的意义内涵 ……………………………… 374 二、“耕”在不同历史层面的意义内涵 ………………………… 376 第二节 农业词汇系统研究对农业科技史研究的意义 ……… 382 一、“种”和“栽”的科技内涵 …………………………………… 382 二、《齐民要术》“耕—杷—劳”耕作制度研究 ………………… 388 结 语………………………………………………………………… 403 参考文献……………………………………………………………… 417 《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索引 ………………………………………… 435 后 记………………………………………………………………… 44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