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最好的养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说话:知乎大V教你11种与孩子无障碍沟通的方法
QQ咨询:
有路璐璐:

最好的养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说话:知乎大V教你11种与孩子无障碍沟通的方法

  • 作者:蔡中元 著,斯坦威 出品
  •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ISBN:9787505749191
  •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孩子拖延赖床时,你会不会火冒三丈? 孩子当面顶嘴时,你想不想直接上手? 当你陪孩子写作业,尽力稳住飙升的血压时,是不是很委屈? 别急,本书列举了你与孩子沟通中*常见的冲突场景;教给你11种合理“发脾气”的方法,以及能与孩子真正好好聊天的方式。只有你好好说话了,孩子才能听话。掌握了这些方法,不仅能收获一个听话的娃,也能让感觉疲惫的父母们,放松自我,感受到心灵的抚慰。
    文章节选
    **章 “不好好说话”的巨大破坏力 1-1  好好说话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 在本书的一开始,我想让大家看一篇我发表过的文章。 爸爸妈妈,请好好说话 看到孩子把脏鞋子穿进家里—— 对自己孩子:“你看你这么不讲卫生,去把鞋子换了再进来。” 好好说话:“去把鞋子换了再进来。” 对别人孩子:“没关系,我们也都是直接踩进来的(其实并没有)。” 饭桌上,孩子不吃饭了—— 对自己孩子:“你这孩子怎么那么挑食,真难养,知道爸妈赚钱做饭 多辛苦吗?不准挑食,把饭给我吃完。” 好好说话:“不行哦,饭要吃完。” 对别人孩子:“不爱吃是吗?那你想吃什么?阿姨给你重新做。” 孩子们在一起玩,父母在旁边看—— 对自己孩子:“你看你总是挑食,瘦得像只猴子,小明比你壮多了。” 好好说话:(这个时候闭上嘴巴就是好好说话。) 对别人孩子:“小明长得真是帅,又壮实(其实有点肥)。” 出去游玩,孩子到处逗留—— 对自己孩子:“你怎么那么慢啊,别那么调皮,我们要去下一个地方了, 快点跟上。” 好好说话:“我们要去下一个地方了,快点跟上。” 对别人孩子:“没关系噢,阿姨等你噢。” 逛街的时候孩子要去游乐场玩—— 对自己孩子:“游乐场不好玩,你都那么大了,那是给小屁孩玩的, 我们还要赶回家,没时间去玩了(倒是有时间逛街)。” 好好说话:“我们还要赶回家,没时间去玩了。” 对别人孩子:“可是我们来不及回家了,要不今天不去玩,我给你买冰激凌吃。” 对比“对自己孩子”“对别人孩子”和“好好说话”三种说话模式,很明显我们对别人家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似乎更温柔、更友善、更宽容。 我当然并不提倡这种“对别人孩子”的说话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用“纵容”来形容更准确一些,这是一种培养熊孩子的教育模式。有人和我开玩笑说,你不懂,我们这是要把别人的孩子惯坏,好让自己的孩子以后更有竞争力。 玩笑归玩笑,这说明大家其实意识到“纵容”和“溺爱”的教育方式对小孩有许多害处,但对自己的孩子却常常矫枉过正,反而过于严厉苛刻,甚至横加指责。这样的对比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以后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想一想我们对待别人孩子的态度,两者一对比,你可能就会意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多么糟糕。 你可能会觉得采用“对自己孩子”的说话模式很正常,也很常见,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但“正常”和“常见”并不意味着健康,我们也不能因为它“正常”而放任自流。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跟老师反驳,因为其他同学上课说话了,所以我也可以说话,这是不对的。同样,一个打骂小孩的家长理直气壮地说,因为其他人都是这么教育小孩,所以我也这么做,也是不对的。简言之,大家都这么做,不代表这么做就是正确的。而且所谓“大家都这么做”的理由,能给我们带来一种“至少没做得比别人差”的错觉,让我们更加心安理得地任由我们的性子对孩子恶语相向,从这点看来我们比孩子更像孩子。孩子的任性有父母约束,而我们的任性没有人可以约束。 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各种教育让自己变成这个社会满意的模样。教师也需要经过师范学院的系统学习,至少也要通过教师资格测试才能从事教育工作。而当孩子生下来,父母通常没有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 可怕了。” 我提倡的是“好好说话”的说话模式,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现实生活中碰到类似的情况,好好说话孩子根本不听。是的,是有这样的可能性。可我们好好说话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是要照顾好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良好,孩子就更可能听从你的要求;反之,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不好,孩子就更可能违背你的意愿。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自制力不如大人的小孩。我们并没有办法去改变别人,除非对方自己愿意改变,而情感关系是影响一个人是否愿意做出改变的关键。另外,我写这个章节更多是为了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言语暴力而不自知,孩子不愿听从父母要求的情况并不在此处讨论范围之内,后续我们会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讨论,而且过度的假设对进一步的讨论并没有帮助,你觉得好好说话孩子不会听,可你不好好说话孩子也不见得会听。并没有证据能证明严厉指责甚至打骂孩子等不好好说话的教育方式在让孩子更“听话”上长期有效。既然都不见得有效,我们何不选择一种不会让彼此都心情沮丧的方式——“好好说话”呢? 当然,好好说话也并非要让我们变得温顺或服从,相反地,好好说话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而非无所作为、放任纵容的。相信我,坚持好好说话也许不会马上见效,但肯定会逐渐提高孩子愿意做出符合你意愿的行为的概率,也让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我反对严厉教育孩子,但并不代表我反对严格教育孩子。严厉并不等同于严格:严格是有原则的,是理性的,是基于道德法律的是非判断;而严厉是情绪失控的,是非理性的,是过度苛求的强硬手段。 1-2  言语伤害有多常见 有一次在餐厅吃饭,旁边一桌坐着一对母子。 妈妈问儿子:“晚饭想吃点什么?” 儿子回答:“随便吧。” 妈妈马上沉下脸来说:“怎么那么没主见,没有随便这道菜,要吃什么自己决定。”儿子皱着眉头仔细地在菜单上挑选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说:“妈妈,我要吃炸鸡排。” 妈妈一口回绝了:“这太上火啦,你还在咳嗽你不知道吗?” 儿子接着又说:“那我要吃海鲜烩饭。” 妈妈有点不耐烦地说:“不行,你吃海鲜会过敏。” 儿子一把把菜单甩到一边生气地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我不吃了!” 妈妈开始发火了:“我这是为你好,怎么那么爱发脾气!” 之后母子之间唇枪舌剑一发不可收拾…… 这样的场景你是否似曾相识呢?因为这样的场面经常在生活中上演,以至于我们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如果我们现场采访这位母亲,她很可能觉得自己没有恶意,而且并不认为她在对孩子实施言语伤害,这一切后果都是这孩子脾气太“坏”引起的。我们常常都不觉得自己的言语是有伤害性的,但我们的言语有时确实引发自己和孩子的痛苦,而这个黑锅又被甩给小孩来背。 还有一次,我带儿子去诊所看医生,有一对正在排队等候的父女,小女孩大概三四岁,那位父亲看上去十分忙碌,不停地接打电话。小女孩排队久了没事做就开始在诊所里到处走。她父亲看到了就把她拉回来,不耐烦地告诉孩子“好好站着不要乱动”。后来小女孩跑得更远了,跑到诊所的门口去。她的父亲再也忍受不了这“调皮”的孩子,一把将她拉回来,大声训斥:“你是听不懂我的话吗?是不是又想挨揍了?”小女孩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那位父亲把这当成是她反抗的信号,更加生气地说:“我叫你别动!”同时一把将她拽紧了。小女孩开始低声啜泣。“你还哭!”他抡起手臂就往小孩的屁股上揍去,“我让你还调皮!我让你还调皮……” 打骂小孩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是像这位父亲情绪如此狂躁,并表现出对自己小孩深深的恶意,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而且他的殴打持续了一段时间,言语上的训斥还没有要停止的意思。我在旁边坐立难安,我能感受到这个小女孩很愤怒又很可怜,可我又能为她做什么呢?那位父亲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如果我出面劝说,他并不愿意配合甚至更加迁怒于自己的小孩又该怎么办呢?还好当时诊所的医生也看不下去了,出面制止,那位父亲才放过了他的女儿。我觉得诊所的医生比我有勇气多了。离开的时候,我看了一眼那个小女孩,小小的身躯,眼神里满是恐惧和委屈。对于这个事情我一直感到愧疚,所以一直放在心上,同时也发现,有些人根本不配为人父母。 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非常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进步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来改善教育条件,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已经有很大的提升,一个可观察的指标就是父母对孩子和教师对学生“肢体上的暴力”已越来越少见,这是我从学生时代到教师生涯 20 年来的观察。这是很多教育行业以外的人可能不太赞同的观点,他们可能还认为现代的教育还像以前一样野蛮落后,这跟媒体的夸大宣传有很大关系,教师群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爱护、耐心、公益、奉献,都显得太无聊、太乏味、太理所当然了。大多数人只会在体罚学生、收取红包、性侵幼童等问题上才又关注到老师,关注到教育。 事实上,现在已有不少学校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孩子在校园中相比以前已经较少受到肢体上的伤害,我们转而越来越关注孩子们是否受到言语上的伤害,能否被善意地对待。相比较之下,言语上的伤害并没有那么明显。注意,我说言语的伤害不明显并不意味着它的伤害小,实际上它带来的伤害可能远远超过肢体上的体罚和暴力。 有一项调查显示:“言语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小学生中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言语伤害”位列首位,其发生比例高达 81.45%。这种言语上的伤害可能持续多长时间?我在网上曾经看到一个引发网友热烈讨论的话题:大家经历过的孩童时期*具精神摧残力的一句话是什么?回复五花八门,但是它们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这些*具精神摧残力的话语 80% 来自父母,还有剩下的 20% 几乎都来自老师。 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言语伤害多么普遍,哪怕这些网友已经长大成人,有的已经上了大学,与父母天各一方,有的甚至已经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来自父母或老师的言语伤害仍然被他们相当“看重”,念念不忘。父母们可能会大喊冤枉,觉得事实并不是这样,自己本意也并非如此,可惜你的本意并不重要,客观事实是什么也不重要,听者的感受才是*重要的。语言构筑了我们的主观经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言就是世界。当我们实施言语上的伤害,这些未经检验的评价、指责、判断会很容易被不谙世事的孩子当作“事实”,而孩子在人生早期构建的“真实”经验会十分稳固,乃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一生。早期经验对儿童心理成长的重要影响已经是心理学的共识。例如,一个生性羞涩的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有1/3 的孩子天生敏感,更容易表现羞涩),父母却总是急于将他推向各种社交场合,但因为天性敏感的孩子在社交场合表现“糟糕”,父母很失望地批评他:“你太容易害羞,你这样以后是适应不了社会的。”这样的评价很容易就被孩子当成了“事实”,相信了“我是适应不了社会”的结论,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孩子就很可能通过选择性注意片面经验来证实父母的结论是对的。不管父母的预测准不准确,这句话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更何况这样的评价极可能是不准确的,至少现在并没有任何客观的证据能证明天性羞涩的孩子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而从心理学的职业规划来看,天性羞涩的孩子可以在不太需要与人交际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得比其他人更优异,例如图书管理员、科学研究等工作。所以,我们必须对语言的使用保持高度的敏感,因为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我们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构筑自己的“真实”世界。 在教育小孩特别是相对年幼的小孩时,我们常常会用精练、可操作又具体形象的语言进行教育,因为小孩子没办法记住太复杂、太长的话语或大道理,这有利于他们快速建立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见人打招呼才有礼貌”“吃饭不能浪费粮食、不挑食”等等。 有一个妈妈说了一件关于她小孩的事情:有**,她让女儿(6 岁)帮忙买个东西,女儿却对她说:“你说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几乎所有的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这样教育。但仔细一想,这似乎有点问题。假如妈妈忙得不可开交,实在抽不开身自己去买东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回应是不是有点自私和推卸责任的意味呢? 我觉得如果要教育小孩适当承担与年龄相符的责任,让她学会独立,更准确的描述方式应该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而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上去只是差了两个字,但含义完全不同。回到妈妈让女儿帮忙买东西这个例子上,如果妈妈忙得不可开交,自己不能做买东西这件事,显然女儿回应“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并不适合妈妈的状况。如果是妈妈在家里跷着脚看电视,叫女儿帮忙买个东西,这个时候回应“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才是合适的。其实你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我说的“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意思,但是多了两个字就更能够提醒我们这句话的内涵,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教育孩子学会独立、承担责任,避免自己只是需要一个“小仆人”以供自己随意地差遣的情况发生。总之,“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能传达要学会独立、承担责任的含义,而不会发生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和冷漠的情况。 所以,别小看一段话中的两个字的差别,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我们必须对语言的使用保持高度的敏感,尤其当你的身份是父母或者教师的时候。我们的爱常常裹挟着伤害,在本节的末尾,我们来看看常见的来自父母或老师的言语伤害都有哪些。 “你不要为了不写作业就装病!” “就只是个玩具而已!” “才考 90 多分有什么好高兴的!” “别哭了,娘娘腔才哭!” “宝贝,我们都是为你好!” “你是我们**的希望!” “要不是因为你,我们早离婚了!” “又是你?他们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什么问题?” “算了,就这样了,我们再也不管你了!” “书都读不好,你还能做点什么?” “整天只知道玩,你知道爸爸妈妈赚钱有多辛苦吗?” “你是爸爸妈妈路边捡回来的。” “养你有什么用!” “你看看人家!” “你再不好好努力,长大了就跟你爸一样!” “你怎么都听不懂啊!” “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 ……
    目录
    再版序言 **章“不好好说话”的巨大破坏力 1-1好好说话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 1-2言��的伤害有多常见 1-3言语伤害有多严重 1-4我们为什么不会好好说话 第二章“好好说话”: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事情 2-1“先定立场”让我们站到孩子的对立面 2-2“道德评判”常常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好意 2-3动之以情比晓之以理管用 2-4负面情绪一定是不好的吗? 2-5看见基因的力量,尊重和接纳孩子的天性 2-6情境的力量可能大于自我控制的力量 第三章 教你怎样合理“发脾气” 3-1我们都受困于我们的主观性 3-2你是“灾难预言家”吗? 3-3**不冲着孩子发脾气 3-4表达你的生气不等于发脾气 3-5想发脾气的时候先暂停一下 3-6让生气保持洁净的方法一:关心自己的情绪状况 3-7让生气保持洁净的方法二:悬搁先定立场 3-8避免将孩子的“不良言行”道德化 3-9简洁明了地向孩子表达你心中“洁净的生气” 3-10你还需要告知孩子这么做/不能这么做的原因 3-11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第四章 承认并接纳情绪的存在 4-1给予闹情绪的孩子以理解和帮助 4-2有些话要尽量少说或者不说 4-3满足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 4-4借父母之口说孩子的情绪 4-5静默地陪伴而非冷眼旁观 4-6警惕孩子深陷情绪的牛角尖 第五章“好好说话”:增加改变的可能性 5-1把大道理讲得孩子能明白才行 5-2我们的要求和心情一样飘忽不定 5-3别把***的标准当作是常态要求 5-4不以“爱”的名义限制孩子的自由 5-5适宜的爱是什么? 5-6怎么好好地对孩子提要求 5-7严格而非严厉地向孩子提要求 5-8让情境来改变人 第六章 怎么让孩子的改变更加稳定而持久 6-1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吗? 6-2我们要怎样表扬/批评孩子? 6-3怎么让孩子在挫折中保持自信 6-4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第七章 怎样和孩子好好聊天 7-1不要从严肃的话题开始 7-2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时光 7-3先别急着堵住孩子的嘴巴 7-4别总想着要教育孩子 7-5利用开放式的提问推进谈话 后记 家庭教育的迷思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