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雷海宗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雷海宗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 作者:雷海宗著
  •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50037977
  •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兵制和兵的文化的历史专著。他将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研究之中,不仅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兵的精神,还深刻论述了古代家族、君主及政治制度,为读者建立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认知。
    文章节选
    总论 传统文化之评价 本编各篇都是对于中国旧文化批评估价的文字。前三篇由三个不同的方向探讨秦汉以上的中国——动的中国。第四篇专讲秦汉以下的中国——比较静止的中国。第五篇合论整个的中国历史。五篇文字当初虽曾分别问世,但勉强尚有一贯的线索可寻,内中大半可说是非议与责难,但并不是无聊的风凉话;又有一部分是赏鉴与推崇,但并不是妄自尊大的吹嘘。此中自赞的话,已由抗战的过程证明为真言;自责的话,至今也无修改的必要。此次抗战,是抗战而又建国。若要创造新生,对于旧文化的长处与短处,尤其是短处,我们必须先行了解。中国文化,头绪纷繁,绝非一人所能彻底解明。这几篇文字若能使国人对于传统的中国多一分的明了,著者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一、中国的兵 历代史家关于兵的记载多偏于制度方面,对于兵的精神反不十分注意。本文范围以内的兵的制度,《文献通考》一类的书已经叙述甚详。所以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要在零散材料的许可范围内看看由春秋时代到东汉末年当兵的是什么人,兵的纪律怎样,兵的风气怎样,兵的心理怎样;至于制度的变迁不过附带论及,因为那只是这种精神情况的格架,本身并无足轻��。作者相信这是明了民族盛衰的一个方法。 (一)春秋 西周的兵制无从稽考,后世理想的记载不足为凭。但西周若与其他民族的封建时代没有大的差别,那时一定是所有的**(士)男子都当兵,一般平民不当兵,即或当兵也是极少数,并且是处在不重要的地位。 关于春秋时代,虽有《左传》《国语》内容比较丰富的史籍,我们对于当时的兵制仍是不甚清楚。只有齐国在管仲时期的军制,我们可由《国语》中得知梗概,其他各国的情形都非常模糊。按《国语》: 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于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 这段简单的记载有一点可以注意,就是工商人没有军事义务,因为只有十五个士乡的人才当兵。这些“士”大概都是世袭的**,历来是以战争为主要职务的。这个军队的组织与行政组织是二位一体的。行政的划分如下: (1)国分十五乡——由乡良人治理; (2)乡分十连——由连长治理; (3)连分四里——由里有司治理; (4)里分十轨——由轨长治理; (5)每轨五家。 与这个行政划分并行的是管仲所制定的军政制度: (1)每轨五家,出五人——五人为伍,由轨长统率; (2)每里五十人——五十人为小戎,即戎车一乘,由里有司统率; (3)每连二百人——二百人为卒,合戎车四乘,由连长统率; (4)每乡二千人——二千人为旅,合戎车四十乘,由乡良人 统率; (5)每五乡万人——万人为军,合戎车二百乘; (6)全国十五乡共三万人——全国三军,戎车六百乘,由国君、国子、高子分别统率。 这是“国”的军队,是由三万家出三万人组织而成。所谓“国”是指京都与附近的地方,只占全国的一小部分。“国”中的居民除工商外,都是世袭的“士”,并无农民。工商直到齐桓公时(西前前685 至前643 年)仍无当兵的义务。农民当初是否有这种义务虽不可考,管仲变法之后却有了当兵的责任;但并不是全体农民当兵,而是拣择其中的**分子。据《国语》: 是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昵,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有司见而不告,其罪五。 可见选择农民中的特出人才“能为士者”是有司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以外的地方统称为“鄙”,一定有“士”散处各处,但鄙中多数的人当然是人口中**多数的农民。管仲所定的鄙组织法如下: (1)三十家为邑; (2)十邑为卒——三百家; (3)十卒为乡——三千家; (4)三乡为县——九千家;
    目录
    上篇 总论 传统文化之评价 | 003 一、中国的兵 | 004 (一)春秋 | 004 (二)战国 | 009 (三)秦代 | 015 (四)楚汉之际 | 018 (五)西汉初期 | 021 (六)汉武帝 | 025 (七)武帝以后——光武中兴 | 037 (八)东汉 | 040 (九)后言——汉末至*近 | 050 二、中国的家族 | 052 (一)春秋以上 | 052 (二)战国 | 054 (三)秦汉以下 | 063 (四)结论 | 068 三、中国的元首 | 070 (一)列国称王 | 071 (二)合纵连横与东帝西帝 | 074 (三)帝秦议 | 077 (四)秦始皇帝 | 079 (五)汉之统一与皇帝之神化 | 081 (六)废庙议与皇帝制度之完全成立 | 088 (七)后言 | 090 四、无兵的文化 | 092 (一)政治制度之凝结 | 093 (二)**与地方 | 097 (三)文官与武官 | 099 (四)士大夫与流氓 | 102 (五)朝代交替 | 106 (六)人口与治乱 | 108 (七)中国与外族 | 113 五、中国文化的两周 | 118 (一)正名 | 119 (二)中国史的分期 | 128 (三)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较 | 144 下篇 总论 抗战建国中的中国 | 151 六、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 | 154 七、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 16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