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近代宪法史(中国法律史学文丛)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近代宪法史(中国法律史学文丛)

  • 作者:陈晓枫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80054
  •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9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100180054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01日
    • 定价
      ¥9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宪法的核心问题,是权力配置问题,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开启了中国近代宪法的历史。作者对从清末到民国六次制宪活动,按照时间顺序,抽取其权力集中(分配)内容做文章,无论在**机构之间,如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的权限,还是**与地方的关系,阐明了“权力集中”是这一宪法断代史的关键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中国近代宪法史,就是研究权力集中的历史,以此为线索梳理近代宪法文献,充分说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在近代的延展,也为今天宪法理论发展提供了历史资料与镜鉴价值。
    目录
    绪论 宪法基本法与宪法史叙事 **节 西方基本法向宪法的演进 一、始源:海商文明对血缘组织的突破 二、演进:权力组织发展过程的契约性特质 三、聚合更新:文化重构中诞生的近代宪法 第二节 中国基本法及其与宪法的区隔 一、根基:农耕文明对血缘组织的倚重 二、沉淀:社会组织的身份性特征 三、重构:保留非立宪主义的中国宪法 第三节 宪法史叙事 一、叙事模式与宪法史 二、集权与限权 **章 救亡与集权两相依存――中国立宪起源 **节 中国传统帝制中的集权模式 第二节 晚清社会危机与新思潮引入 一、晚清的社会危机 二、体制更新与思想论战:人民主权的拒入 第二章 集权式样的坚持与自新清末预备立宪进程 **节 预备立宪的前奏及其理论准备 一、预备立宪的各阶段 二、预备立宪的思想准备 三、理论基础作用 第二节 清末新政 一、教育改革 二、军制改革 三、**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节 大臣出洋,力主一权 一、**次五大臣出洋 二、第二次大臣出洋 第四节 预备立宪,集权以救危亡 一、御前会议形成预备立宪国策 二、预备立宪的具体路径:九年预备立宪清单 三、资政院和谘议局 第五 《钦定宪法大纲》:沉淀与更新 一、君上大权 二、臣民权利义务 三、立宪败局 第三章 移政权易,撼集权难――南京临时政府的制宪 **节 立宪君主制与民主制的论战 一、1900-1905:维新立宪与渐进立宪& 二、1905-1923: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南北议和 一、立宪请愿活动 二、辛亥革命:江山易主,人民主权的**出场 三、袁氏当国 四、南北议和:一权传统的持续 五、逊位诏书:保疆域,保一权 第三节 议会集权制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临时约法》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临时约法》的制定和内容 三、《临时约法》的集权取向 第四章 民权虚化,权聚总统――北洋政权的制宪 **节 临时政府北迁的政治际遇 第二节 北洋制宪时期的思想辩争 一、政治符号 二、法统 三、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 四、武人干政 第三节 骈枝独行的“天坛宪草” 一、南北对峙 二、制宪过程 三、框架结构 四、骈枝独行 第四节 袁记约法:总统控权,统集大权 一、制度变异 二、体制重构 三、总统控权 第五节 《中华民国宪法》 一、《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背景 二、《中华民国宪法》的内容 三、《中华民国宪法》的地位及评价 第六节 宪法文化整合 一、三个特点 二、两个论战 第七节 地方自治:纵向分权的黯然退场 一、清末地方自治 二、民国时期地方自治 第五章 党治**,政党控权――南京国民政府的制宪 **节 从党争立宪到党导立宪 一、党治的模式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开端 第二节 孙中山的党治观念与宪法思想& 一、训政本质,德命天授& 二、“《建国方略》三序说” 三、“五权宪法”是集权宪法 四、列宁主义的传入 第三节 国民党一大宣言 第四节 党治**,集权约法 一、《太原约法》 二、《训政时期约法》 三、党治**的基本形态 第六章 中西兼容,异制集权――“四七国宪”的权力安排 **节、“四七国宪”的制定过程 一、“五五宪草” 二、党争模式中的不同方案 三、“四七国宪”的文本选择 第二节 “四七国宪”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权利 二、修正的内阁制 三、均权制 第三节 “四七国宪”的权力配置 一、权力架构 二、国民大会政权虚置 第四节 行宪与异制集权 一、《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二、戡乱法律体系的形成& 尾章 清末民国**权力架构设计的变迁 **节 民国以来关于主权制度的规定 一、“主权在国”与“主权在民”之争 二、有关主权制度的其他规定 第二节 民国元年至抗战前政制之变迁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制度(1910-1912) 二、北京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1912-1928)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 第三节 清末民国的**元首制度 一、《钦定宪法大纲》(1908) 二、重大信条十九条(1912)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四、《中华民国宪法》(1923) 五、《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5) 六、《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 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6) 八、《中华民国宪法》(1946) 第四节 国民大会 一、孙中山对国民大会的原型设计 二、“五五宪草”有关国民大会的规定 三、国民大会相关机构的设立 四、制宪国大与国民大会的职权 五、关于行宪国大 第五节 **和地方的关系 一、清末民初影响“央地”关系的两种思潮 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地方制度”避而不谈 三、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天坛宪草”中“地方制度”的缺失 四、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五、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四七国宪”中“央地”关系划定 主要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