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IPv6技术与应用(第2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IPv6技术与应用(第2版)

  • 作者:余琨 伍孝金 编著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556862
  •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1日
  • 页数:347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IPv6技术与应用(第2版)》包含IPv6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理论知识,阐述了IPv6技术的特点;同时在实践应用方面,依托于校园网组建的IPv6实验室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论述IPv6技术的一些具体应用的实现方法。 《IPv6技术与应用(第2版)》共分8章,内容包括IPv6基础知识、ICMPv6及邻居发现协议、IPv6路由技术和路由协议、套接字编程、IPv6过渡机制、IPv6的基本应用、IPv6的**机制和移动IPv6。特别要注意的是,每章都附有IPv6的实验和应用,这些实验和应用都是基于Linux平台的,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可以满足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IPv6技术与应用(第2版)》不仅理论翔实,同时注重实践应用,适合从事计算机网络、IPv6网络技术的高校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对于正在从事IPv6相关研究和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本书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IPv6基础知识 1 1.1 IPv6概述 2 1.1.1 IPv6产生的背景 2 1.1.2 IPv6的特点 4 1.2 IPv6地址结构 5 1.2.1 IPv6地址的表示 5 1.2.2 IPv6地址的类型 6 1.2.3 IPv6接口标识符 11 1.2.4 IPv6地址的配置方式 12 1.3 IPv6数据报的格式 13 1.3.1 IPv6数据报的结构 13 1.3.2 IPv6数据报的报头 14 1.3.3 IPv6数据报的扩展报头 15 1.4 IPv6地址及数据报的实验与分析 20 1.4.1 操作系统对IPv6的支持 20 1.4.2 使用eNSP进行IPv6实验 环境的搭建 24 1.4.3 IPv6地址的实验与分析 27 1.5 使用GNS3进行IPv6实验环境的 搭建 31 1.5.1 GNS3软件简要介绍 31 1.5.2 GNS3软件的安装 32 1.5.3 GNS3软件的配置 33 1.5.4 GNS3软件的使用 42 习题与实验 46 第2章 ICMPv6及邻居发现协议 49 2.1 ICMPv6协议 50 2.1.1 ICMPv6报文的类型和格式 50 2.1.2 ICMPv6错误报文 51 2.1.3 ICMPv6信息报文 54 2.1.4 ICMPv6处理规则 55 2.1.5 PMTU发现机制 55 2.2 邻居发现协议 57 2.2.1 邻居发现协议的报文 57 2.2.2 邻居发现过程的分析 65 2.3 多播侦听发现协议 67 2.3.1 多播侦听发现协议的报文 格式 67 2.3.2 多播侦听发现协议的原理 介绍 69 2.3.3 多播侦听发现协议MLDv2 简介 70 2.4 ICMPv6及邻居发现协议的实验 分析 72 2.4.1 ICMPv6及邻居发现协议的 实验设计 72 2.4.2 ICMPv6及邻居发现协议的 实验过程与分析 74 习题与实验 89 第3章 IPv6路由技术与路由协议 92 3.1 IPv6路由原理 93 3.1.1 IPv6路由技术的相关术语 93 3.1.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93 3.2 路由信息协议RIPng 96 3.2.1 RIPng的报文格式 96 3.2.2 RIPng的基本工作原理 97 3.2.3 RIPng的主要缺陷 100 3.3 开放*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v3 101 3.3.1 OSPFv3相关的术语 101 3.3.2 OSPFv3报文格式 104 3.3.3 链路状态通告LSA的报文 格式 110 3.3.4 OSPFv3的基本原理 117 3.3.5 OSPFv3的特点 121 3.4 边界网关协议BGP4 122 3.4.1 BGP4 的相关概念 122 3.4.2 BGP4 的报文格式 123 3.4.3 BGP4的路径属性 126 3.4.4 面向多协议的BGP4 扩展的新路径属性 127 3.4.5 BGP4 的基本原理 129 3.5 IPv6路由技术的实验 130 3.5.1 IPv6路由技术的实验设计 130 3.5.2 IPv6静态路由的实验过程与 分析 131 3.5.3 RIPng的实验过程与分析 135 3.5.4 OSPFv3的实验过程与分析 139 习题与实验 143 第4章 套接字编程 146 4.1 套接字概述 147 4.2 套接字编程的基本概念 147 4.2.1 套接字的概念 147 4.2.2 套接字的创建 148 4.2.3 套接字的类型 149 4.2.4 套接字的地址结构 150 4.2.5 网络字节顺序 153 4.2.6 IP地址转换 154 4.2.7 名称与地址的转换 155 4.3 基本套接字函数 158 4.3.1 地址绑定函数bind() 158 4.3.2 套接字监听函数listen() 159 4.3.3 套接字连接函数connect() 159 4.3.4 套接字接收函数accept() 159 4.3.5 套接字数据发送函数 160 4.3.6 套接字数据接收函数 162 4.3.7 套接字关闭函数close() 162 4.4 套接字编程的通信过程 163 4.4.1 客户与服务器的概念 163 4.4.2 TCP客户与服务器通信的 过程 163 4.4.3 UDP客户与服务器通信的 过程 165 4.5 IPv6套接字编程的实现 166 4.5.1 Socket API对IPv6的扩展 166 4.5.2 Socket程序与地址协议族的 无关性 170 4.5.3 IPv6套接字编程环境的 搭建 170 4.5.4 基于IPv6的客户与服务器的 编程实现 171 实验 177 习题与实验 181 第5章 IPv6过渡机制 183 5.1 IPv6过渡机制概述 184 5.2 双栈技术 185 5.3 隧道技术 186 5.3.1 配置隧道 187 5.3.2 自动隧道 188 5.3.3 基于MPLS技术的过渡 技术 198 5.3.4 Dual-Stack Lite轻量级双栈 过渡技术简介 200 5.4 转换机制 201 5.4.1 无状态的IP/ICMP协议 转换(SIIT) 202 5.4.2 网络地址转换与协议转换 (NAT-PT) 203 5.4.3 BIS转换机制 207 5.4.4 传输层中继(TRT)技术 208 5.4.5 SOCKS64转换机制 209 5.4.6 BIA转换机制 210 5.5 几种过渡技术的分析 211 5.6 IPv6实验网的设计与组建 212 5.6.1 IPv6实验网的设计与组建 212 5.6.2 利用双栈和配置隧道技术 连接CERNET2 214 5.6.3 GRE隧道实验 218 5.6.4 6to4隧道实验 221 5.6.5 ISATAP隧道实验 224 习题与实验 228 第6章 IPv6的基本应用 229 6.1 域名系统DNS 230 6.1.1 域名系统DNS的基本概念 230 6.1.2 IPv6域名解析 236 6.1.3 IPv6 DNS的实现 237 6.2 Web服务 240 6.2.1 Web服务概述 240 6.2.2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241 6.2.3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242 6.2.4 IPv6 Web服务器的实现 244 6.3 文件传输协议FTP 248 6.3.1 FTP的工作原理 248 6.3.2 FTP在IPv6下的实现 250 6.4 IPv6的其他应用 253 习题与实验 254 第7章 IPv6的**机制 256 7.1 IPsec协议概述 257 7.2 IPsec协议的体系结构 259 7.2.1 IPsec协议的体系结构 259 7.2.2 **联盟 260 7.2.3 **联盟主要的数据库 261 7.2.4 IPsec的实施及工作模式 263 7.3 认证报头 265 7.3.1 认证报头AH的格式 265 7.3.2 AH的传输模式 266 7.3.3 认证报头AH的处理过程 267 7.4 封装**有效载荷 268 7.4.1 ESP的格式 268 7.4.2 ESP的传输模式 269 7.4.3 ESP的处理过程 271 7.5 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 272 7.5.1 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概述 272 7.5.2 ISAKMP、OAKLEY和 SKEM协议简介 272 7.5.3 IKE协议的交换过程 277 7.5.4 IKEv2协议简介 283 7.6 基于OpenSWAN的IPsec的实现 286 7.6.1 常用操作系统对IPsec的 支持 286 7.6.2 基于OpenSWAN的 IPsec的实验 287 习题与实验 296 第8章 移动IPv6 298 8.1 移动IPv6概述 299 8.1.1 移动IPv6的组成及其基本 术语 299 8.1.2 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 300 8.1.3 移动IPv6的数据结构 301 8.2 移动IPv6的报头扩展 303 8.2.1 移动报头 303 8.2.2 移动选项 310 8.2.3 家乡地址选项 312 8.2.4 第二类路由报头 313 8.2.5 对ICMP的扩展 313 8.2.6 对邻居发现报文和选项的 修改 315 8.3 移动IPv6的通信过程 318 8.3.1 移动检测 318 8.3.2 配置转交地址 318 8.3.3 家乡注册 319 8.3.4 与通信节点通信 320 8.3.5 回到家乡链路 324 8.4 移动IPv6中切换技术简介 325 8.4.1 快速切换 325 8.4.2 层次移动IPv6 327 8.5 移动IPv6的实现 328 8.5.1 移动IPv6实验系统简介 328 8.5.2 实验环境和拓扑结构图 329 8.5.3 实验中MN、HA、CN和 FN的配置 330 8.5.4 实验过程及其数据报文的 分析 333 习题与实验 339 习题与实验参考答案 342 参考文献 346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