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知道中国
QQ咨询:
有路璐璐:

知道中国

  • 作者: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编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20714853
  • 出版日期:2020年08月01日
  • 页数:228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知道中国》采用演讲公开课形式,邀请邀请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3 位文史领域*专家学者,选取中国文化资源中影响、辐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核心题目,如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从周礼的内涵剖析中国传统礼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讲述唐史贞观之治的社会治理结构;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还原秦始皇帝的大国理想等。通过周秦汉唐人文历史的演变为切入点,讲述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习俗的形成与发展,探究中华文明青年时代的成长密码,文史名家公开解剖生动的历史切片,感知文化的温度,展望未来的格局。
    文章节选
    黄帝与黄帝祭祀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块土地上,有厚重的中华文明积存,比如蓝田人,大理人,半坡人。甚至有人说,陕西文化资源丰富,在陕西地上随便一挖,下面有可能就是文物。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有三个说法: **个说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第二个说法,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中华文明的始祖、祖先是黄帝;第三个说法,黄帝是华夏旗帜,是能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我们在特定时间会祭祖,那么个人祭祖和祭黄帝有什么关系?其实从我们祭自己的祖先,发展到祭拜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一一黄帝,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祭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里面的重要内容,这个传统内容和西方相比,更具有人文的、理性的信念。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他是真实存在的人还是一个神话人物?有传说是黄帝发明了车、船、鼎,鼎筑好后就飞升上天了。天上有一条龙飞过来,它的龙须很长,垂到鼎上来了。龙和黄帝说,你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上天要把你接走。 黄帝就上了龙背,周围人一看,也想跟着爬上去,这时龙身体抖了一下,把其他人都抖下来了,只带着黄帝上天了。 这听起来像是个神话,但具有双重性,它有一定的客观事实基础,也有一种感情和寄托在里面。关于黄帝的记载*早在《国语》,说炎帝、黄帝是兄弟俩,但是一个姓姜,一个姓姬。后来司马迁根据这个材料,再加上自己调查的材料,合起来写了《史记》的开篇“黄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写他娶了嫘祖,生了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儿子得了姓氏。这个姓氏和现在的不一样,古人要是有一个部族,姓氏就能传下来,如果没有,就传不下来。司马迁是**个把黄帝作为客观存在的人记录下来,将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体现了司马迁本人对历史的见识。 但是司马迁为什么敢把黄帝作为历史事实来写?西汉时说的五帝和司马迁写的五帝完全不同。司马迁所说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帝;西汉说的五帝,是东西南北中这五帝。中是土,就是黄帝。东是木,是青色,是青帝。南方是赤帝,西方是白帝,北方是黑帝。司马迁说《尚书》里面没有讲黄帝,只讲尧、舜、禹。孔子、孟子、荀子也都不讲黄帝,庄子、管子虽谈黄 帝,但可信度不高。司马迁亲自去调查,因为黄帝是在涿鹿和蚩尤打仗,史称涿鹿之战,所以他到涿鹿这个地方考察,东边到海边,南边到江淮,司马迁访问各个地方的人,他发现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方言也不一样,但是他们都说自己是黄帝的后代,再比对文献,能对上的部分很多。而且黄帝作为共同祖先,适应了汉代大一统多民族**的需要。所以经过多方考察,司马迁认为黄帝不是虚构的,他才敢把黄帝正式写下来。
    目录
    **章 黄帝与黄帝祭祀(张茂泽) 第二章 4000年前的“**”( 孙周勇) 第三章 周公的以德治国(彭林) 第四章 周孔之道-宗周礼乐文明与儒学渊源(韩星) 第五章 秦始皇“卧室”的秘密(段清波) 第六章 秦始皇的天下-一一秦始皇陵暗藏玄机(张卫星) 第七章 你“真的”了解汉王朝吗?(徐卫民) 第八章 寻找大月氏-一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原因(王建新) 第九章 长安城的前半生(于赓哲) 第十章 十朝都会一城中(刘瑞) 第十一章 谈贞观之治-一魏征位高权重却“一贫如洗”?(孟宪实) 第十二章 佛光下的唐文明(孙英刚) 第十三章 千年不变色的唐三彩(尹夏清)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