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蜀道青泥
QQ咨询:
有路璐璐:

蜀道青泥

  • 作者:商震
  •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 ISBN:9787503265167
  •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诗人商震的又一部长篇“问史”随笔。 全书集历史、地理、人文于一体;纳思想、思辨、文学于一书。明写的是青泥岭“蜀道”,而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发展之道、世间人心之道。 李白的一首《蜀道难》,为“蜀道”奠定了“难”的基本色调,并且“蜀道难”已有了接近成语的用途。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感叹蜀道难?只有想走这条路的人,才会感到难。还有,是谁*先走出了这条路?*先走这条路的人们,去蜀地干什么?天下的路,都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踩出来的,为了活得更滋润而强行开辟出来的。蜀地有财富?有美女?人们为什么不惧艰难地要到蜀地去? 李白惊呼的“蜀道难”,并不是具体的道路难,再难走的路,都可以人为地改造成顺畅之路,而生活之路、人心之路,欲改之通畅,何其难焉! 人世间本来就是这样,说路之难或说路之易,全凭走路人的感受。 《蜀道青泥》全书用十多万字阐释青泥岭蜀道与作者穿行考察其中的感受。
    文章节选
    蜀道难。“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节选) 杜甫从秦州到同谷,一路颠沛流离,没过上**安生的日子。同谷住不下去了,只有走陇蜀道过青泥岭,去成都找严武资助生活。还有,杜甫的表弟也在成都,好朋友、诗人、军官高适也在巴蜀为官。这些就是杜甫下定决心入川的理由。 从同谷带着一家人踏上陇蜀古道这天,杜甫写下了《发同谷县》一诗,并自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成都纪行。” 发同谷县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 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 这��诗的核心内容是:同谷县这个地方实在是住不下去了。我这一年折腾了四次旅途(长安到华州,华州到秦州,秦州到同谷,同谷往成都),都是在服役啊。当然,也表现出胸怀天下的抱负:“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 杜甫从同谷出发至成都,走的哪条路线,经过了哪些地方,有几种说法。一千三百年来,行政区划和地名的更改,也给后人考察杜甫入蜀的路线带来了不少麻烦。我从《杜甫与徽县》(吕兴才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书中得到这样一条线路,“诗人履徽(徽县)的经行路线应该是进入栗亭西后,过木皮岭、渡白水渡(白沙渡),上青泥岭、下虞关(即水会渡)、渡嘉陵江后经略阳至剑门入蜀的。这条路不但有驿站官道可凭,而且也是同谷进入蜀道*理想的捷径。” 而唐银生主编的《栗亭与杜甫》(太白文艺出版社)一书给出的路线,在局部上与上一条路线有差异。“杜甫当年是沿着徽县木皮岭上的木皮古道与青泥岭上的青泥道这两条官道入蜀,在今徽县栗川乡杜公村一带经过几日短暂的停留后,向南沿徽县境内的木皮古道攀越了木皮岭,道经庙山瓦房村(杜诗里的当房村)、小地坝、小河村官桥坝(古白沙渡)、到达大河店子(今大河乡政府所在地)。再转登青泥古道,向东北过上黑沟、大石窑、青泥驿(今青泥店子村)至吊沟、孟家滩、李家坝,再至武家坪太和庵,绕青泥岭铁山南侧栈道,沿穆家沟一线下山,于夜半时分在位于今虞关乡的老虞关渡处横渡嘉陵江,进入大八渡沟。过峡门翻山沿十八盘沟、庙坪(庙湾)、山关、三官殿、九股树、金池院达陕西略阳县而离开陇右地界。” 哪条路线是准确的,我无力考证。但是,走青泥岭是确定的。那么,杜甫从同谷出发到成都共写了十二首纪行诗,十二首诗全用地名作题目。我们看看这十二首诗的题目:《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成都府》。 可以确定的是,杜甫出同谷后,在成州的栗亭(今属徽县)曾短暂停留,并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唐咸通年间成州刺史赵鸿写有一首《栗亭》诗:“杜甫栗亭诗,诗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题纪今何有?”其诗题记云:“工部题栗亭十韵,今不复见焉。”由此可知,杜甫在栗亭曾写过《栗亭十韵》。遗憾的是,散失掉了。栗亭至今还有“杜公祠”(名嘉亭)遗址,据说正准备重新修建。北宋诗人贺铸曾在栗亭“杜公祠”,也就是“名嘉亭”写过一首缅怀杜甫的诗《寄题栗亭县名嘉亭》,原诗较长,就不录在此处了。 有一个问题一直是杜甫研究者没彻底打开的结儿——杜甫为什么在纪行诗中不写青泥岭?青泥岭在白沙渡和水会渡之间,白沙渡和水会渡都有诗,为何独没有写青泥岭?徽县博物馆馆长曹鹏雁先生认为:杜甫一家是“夜过青泥岭”。其理由如下:“杜甫《水会渡》诗里‘山行有长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四句是对漆黑的夜色里所翻越的青泥岭的真实描写。杜甫一家在微月早已落下的漆黑半夜翻越了青泥岭,赶往虞关水会渡,杜甫以这四句诗告诉了世人亲历青泥岭时的艰辛”。支持杜甫一家“夜过青泥岭”这一说法的还有几篇文章,比如《杜甫与徽县》一书,原文这里就不引了。这种以诗为证的推断,我们也只能相信。 不是急行军去打仗,为什么要夜过青泥岭,我想大抵是沿路找不到寄宿的地方吧。杜甫过青泥岭时,岭上的路应该已是冰雪覆盖了。可以想见,忍饥受冻的一家人,是怎样蹒跚、苦涩、坚韧地走过青泥岭。写到这儿,我想热烈而庄重地赞颂一下杜甫的妻子杨氏。这位时任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一生跟着杜甫颠沛流离,受饥忍饿,甚至看着儿子饿死在眼前。杨氏谨守其父的嘱咐:“杜家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才华超群,他日定会金榜题名。且他一脸忠厚,不似轻浮狡黠之徒,值得托付。”杨怡说的没错,杜甫虽然没能金榜题名,但是杜甫值得托付。杨氏随杜甫漂泊,不知有多少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苦涩,从华州到秦州再到同谷,由同谷再迎着寒风饿着肚子行走蜀道,杨氏都带着孩子紧紧跟随。而且,她要比杜甫付出的身体代价、精神代价更大。到成都后,虽然生活稍有好转,也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成都十年,她又随着杜甫漂泊。*后,仅四十二岁就客死在湖南。杜甫成为千古一“诗圣”,谁能说没有杨氏的一份功劳呢! 有时,我会突发奇想,杜甫不写青泥岭,是否是因为李白“题诗在前头”呢?杜甫在当时的诗歌圈里朋友不是很多,李白、高适、岑参、严武等,而李白是杜甫仰慕的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专写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出于对李白的尊重,杜甫很有可能故意在诗中绕过青泥岭,而用《白沙渡》《水会渡》两首诗侧面表现青泥岭之艰涩难行。嗨,杜甫老人家不亲口说出原由,我们也只能是猜测。 北宋时期的赵抃,是朝廷的殿中侍御史,即一位谏官,很耿直也很自负,写了一首《过青泥岭》的诗,如下:“老杜休嗟蜀道难,我闻无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不能说赵抃此诗是对杜甫的轻蔑,只能说略带轻狂,或者说是创作手法而已。我查了一下史料,赵抃对杜甫一向尊敬仰慕有加,曾有《题杜子美书室》一诗,记录了对杜甫的缅怀与赞颂。“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乾元二年(759年)六月,杜甫辞华州到秦州。十月初,从秦州赴同谷。十二月初一,又从同谷县出发去成都。第二年一月,到达成都。在这一百八十多天的时间里,杜甫饱受了人间生活具体内容的残酷击打,却更激发了他澎拜的诗情,一路写下来,真实地记录了他脚下的路和心灵的路,共创作(现存)一百二十多首诗。 “蜀道”开辟以来,携一家人在饥寒交迫中走完蜀道的诗人,杜甫是千古**者。 从秦州到成都的路,就是古时的入蜀之道,杜甫用半年的时间走在古老的“蜀道”上,走过了“蜀道”,到达成都。一个厚实、宽阔、豁达、伟岸的诗人杜甫,就真正地走上了“诗圣”的**。 2. 蜀道难。青泥岭下多酒垆(节选) 青泥岭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连接川、陕、甘三地,青泥岭的几个驿站、社区也是各色人等风云际会的地方。驿站或社区是用来休息的,休息就是要忘记疲劳,让身体放松。而要达到彻底休息,常常要借助外在的物质元素,比如:歌、舞、酒。歌舞是消遣,是风过耳,能深入人心的不多,而酒则不同。现在的人,没喝过酒的几乎没有,而擅喝酒者甚众。酒引发了很多故事,更多的是创造了一种文化。 酒是人类情感释放的通道。古往今来,关于酒及喝酒的名言警句很多。中国是世界上*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酒”字。其实,*初是人类发现了“酒”,后来才主动去制作酒。在我国历史上,有“杜康造酒”和“仪狄造酒”之说,这二位先生肯定是*早造酒的,甚至造过好酒的,但我觉得传说中的“猿猴造酒”也十分可信。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先喝酒的族群不是人类,而是猴子。今天的酒,大部分是粮食、水果发酵后酿造的,猴子*先发现的酒可能是水果发酵或水果与粮食混合发酵而成的。猴子们在山洞里储存的水果和粮食,因时间长、湿度大、温度高发酵成汁水,喝了这种汁水的猴子飘飘然的状态被人类看到了,人们探其究竟,得到了这种汁水,尝之亦飘飘然,于是摸索着制成了后来的酒。所以,甲骨文中就有了“酒”字,甚至有专家考证,在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也有“酒”字的图形。至于人类何时开始造酒,有人推断,应该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两三万年左右),当然,那时的酿酒只是重复大自然的自酿过程而已。 我们今天看历史的典籍尤其是文学作品,好像古人大事小事、有事无事都喝酒,酒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许多角色。用今天的目光去看,是因为那时没有其他饮品,只有酒。到了唐代之后,那些记史和文学作品中就开始有茶了。虽然现在各种饮品繁多,但是,酒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有着文化符号的重要饮品。中国人擅长喝酒,在世界范围内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尤其是喝烈酒(高度白酒)。 青泥岭蜀道自开通以来就和酒有不解之缘。军队将士、政府官员、商人、文人雅士都需要饮酒。青泥岭下的徽县,在西汉时就有了酿酒的产业。从徽县出土的陶器来看,有大批用来酿酒和储存酒的器皿。酿酒需要的材料是粮食和水,青泥岭地区(徽县等地)冬无极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可满足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农作物的生长。而水就更丰沛了,有“一江五河”。有史可查的事实是,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五月,曹操率大军经陈仓、大散关到河池(徽县),在青泥岭与氐羌人首领窦茂的队伍展开了一场恶战。*后,窦茂被斩,窦茂的军队或死或散,羌氐地区重归于东汉政权统治。战后,曹操安排大军在河池修整,大摆庆功宴,宴席上喝的大量的酒,一定是当地的酒。酒过三巡,晕乎乎的曹操命随军的诗人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当场赋诗。王粲那首诗很长,其中一句是:“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邸。” 还有一个传说,王昭君出塞外和亲时,汉元帝广募天下的好酒作陪嫁,其中就有徽酒。这样,王昭君就把徽酒带到了匈奴地区,并深受匈奴人的喜爱,他们也因为爱徽酒更爱王昭君。这是无证可考的传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吧。不过,若把此传说当作是徽酒厂的广告创意,就觉得是可以接受的了。 史料载,古河池地区酿酒坊有许多家,主要分布在固镇、青泥岭、宝井堡等地。当地的企业文化资料上说,晋代末年,迁居到青泥岭行医酿酒的拓氏,开创的“拓氏酒垆”是历史上关中、巴蜀、陇上较为**的酒坊。《徽县县志》载:“白酒酿造是徽县的传统工业之一,城关伏镇大量出土的汉代酿酒、饮酒器皿说明,早在汉代,徽县先民就掌握了酿酒技术,酿制出了醇香的美酒。徽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为陇南的粮仓。丰富的粮食资源和甘甜的泉水为酿造美酒提供了物质基础,粮食制成白酒又便于长途运输,自然畅销全国各地。”这段文字不太像史志应该用的文字,像宣传材料。不过,还是把该交待的都交待了。 其实,在汉代尤其是西汉,是不允许百姓随便开酒坊酿酒的,要政府批准。那时,全国的粮食首先要供应年年打仗的军队。 隋统一全国后,曾一度放开百姓开酒坊酿酒。青泥岭地区,尤其是徽县的酿酒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隋朝萧瑀任河池郡守期间,做了两件事,对当地酿酒业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一是引进水稻在河池种植,在县境内的中部地区和南部山区适宜种植的区域大面积推广。《徽县新志》记载:“谷类二种。一种俗名饭谷,又名白米,性不黏,可煮饭,其秆柔韧,可织履;一种俗名酒谷,又名糯米,性黏,酿酒甚佳。”看看,种植水稻,解决吃饭、酿酒的问题,同时把草鞋的问题也解决了。 二是开办酒坊,在青泥岭富有影响的拓家酒垆的基础上兴办官垆,聘拓家的制酒人拓旺酉为酒监,吸收宫廷酿酒技术,再加上拓氏的酿酒技术与经验,使徽县酿出的酒不同于中原、关中地区的酒,也不同于巴蜀、陇上的酒。萧瑀和拓氏在青泥岭地区经常指导乡民酿酒,传授酿酒知识。徽县徽酒坊的酒品质越来越好,名声大振,一度成为宫廷用酒。 萧瑀在青泥岭留下许多心怀百姓的故事,也留下了为民众谋福祉的功绩。他题写的“徽酒坊”“““青泥书院”还在,他的诗还在传诵: 巍巍青泥白云渺,自古雄关鸟迹少。 一坛老酒凝神工,两处深潭藏龙蛟。 仗剑持卷忧社稷,慕名访贤求仙道。 九折岩峦少媚骨,明月松涛梵音绕。 这首诗应该是萧瑀的人生写照。心忧百姓,担心社稷,侠肝义胆,对政治灰心,向往仙家、佛家。既表现出了政治责任,又呈露出文化良知。 酒是当时徽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徽县经济的催化剂,也是南来北往各类人群心想神牵的垂涎之物。税收甚至早期的旅游,都加速了青泥岭地区的发展,推动了青泥岭地区的繁荣。
    目录
    商震,1960年生于辽宁营口。诗人。作家。已出版诗集《大漠孤烟》《无序排队》《半张脸》《琥珀集》《食物链》《谁是王二》《隐身术》《脆响录》、随笔集《三余堂散记》《三余堂散记续编》《一瞥两汉》等各类作品集十余部。现居北京。 楔子 蜀道难?李白是个骗子 **章 蜀道难。秦岭,天下之大阻 第二章 蜀道难?远通吴楚 第三章 蜀道难。青泥岭,云间盘道绕羊肠 第四章 蜀道难。“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第五章 蜀道难。兵之诡道也 第六章 蜀道难?“行人骡马,日以千计” 第七章 蜀道难。青泥岭下多酒垆 第八章 蜀道难?如今可钻山腹可上青天 跋 麻雀的叫声古老而新鲜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