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浮生六记精讲(沈复给芸娘的绝美情书,精彩解读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浮生六记精讲(沈复给芸娘的绝美情书,精彩解读本)

  • 作者:(清)沈复 原著 ; 尔生不凡 解 读
  •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 ISBN:9787548452621
  •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1日
  • 页数:2898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目前市面上有关《浮生六记》的版本大都是原文 译文的形式。读者只能了解到原著的字面意思。而本书则是全面且深入解读《浮生六记》的作品,将原著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分析、今人可以汲取的智慧等等全部融汇其中,此前从未有任何版本能像它一样让读者对原著有如此深刻透彻的理解。
    文章节选
    相恋——走进婚姻** 好了,我们接着上一章讲,上一章说到了沈复跟着母亲去参加陈芸堂姐的婚礼,并在陈芸的诗稿上写下“锦囊佳句”四个字。然后说这四个字不知不觉间为陈芸的命运埋下了伏笔,那我们看看接下来他们又发生了什么。
    正文是:那天晚上把亲戚们都送出了城外,回来时已经半夜三更了。我突然觉得肚子饿,想找点吃的,老奴仆递了一些蜜枣给我吃,我嫌太甜吃不下。
    表达夜已深的原句是: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短短一句话,满满的年代感,又是城门,又是滴漏。滴漏是古代的计时工具,我们去故宫里可以见到。漏三下大概是现代的晚上11点到1点之间。古代没有电没有灯,人们睡觉也都早,11点到1点就真的已经很晚了。
    那么沈复饿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看正文:芸悄悄拉了一下我的袖子,我跟���到了她的闺房,看到芸事先藏好的热粥和小菜,我高兴地立马拿起筷子。正在这时,芸的堂哥玉衡在外面喊她:“淑妹快来!”芸赶忙一边关门一边说:“我很累,马上要睡觉了。”结果玉衡硬是挤了进来,看到我正在吃热粥,就笑话芸说:“刚才我说想吃粥,你告诉我没有了。原来你是藏着给你的夫君吃啊!”芸非常难为情地跑开了,长辈和孩子们都在笑话她。我也不高兴,就带着老奴仆走了。
    这次的吃粥事件是芸**次在二人的生活里表现出聪慧和体贴,在这之后她的每一次出场和行为都会让你惊讶和赞叹!我们先说这里,试想,沈复在喊肚子饿的时候,芸就已经提前藏好粥和小菜并且已经热好了,太难得了啊!这说明芸时刻在关注沈复,知道他可能忙于事务没有吃饱,晚上会饿,也观察着沈复的动向,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有空,这才提前悄悄热好粥。这份爱太体贴温柔了!
    女人在爱情面前,堂哥算什么?要粥?没有!只给自己心上人悄悄留着。只是不巧,这个事情就被这么戳破了。放在今天这也是大写的尴尬,更何况在封建年代呢!那个时候人们对男女关系非常敏感,女孩子更是有满满的羞耻感。《红楼梦》里面薛蟠喝酒以后说自己的妹妹薛宝钗:“好妹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这些话让宝钗都足足哭了一个晚上,可想而知陈芸的窘迫。她的跑开不是带着娇羞的那种心情,而是带着被嘲讽的屈辱。所以沈复才冷着脸走了。
    接着看正文:自从吃粥事件发生后,我再去陈芸家,陈芸都避开我不见。我知道她是怕人耻笑她。
    至此,他们的婚前时光就结束了。
    我们接着往下看,正文是:到了乾隆庚子年也就是1780年的正月二十二日,是我和芸的大婚之日。我看芸的身材依然像往日一样单薄,揭开红盖头后,我们微笑着四目相对。
    这一笑啊,不简单!一是说明了芸的性格开朗大方,二是说明二人心有灵犀,非常默契。有一种终于等到你的感觉。
    在李白的《长干行》里也说到了一个新嫁娘,她是这样的形象——“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是说14岁嫁给夫君的时候,根本害羞得不敢露正脸,始终低着头面向墙壁的暗处,任你千呼万唤也不回头。直到15岁才慢慢露出笑颜。害羞了整整一年啊!况且他们还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小伙伴,从“妾发初覆额”的年纪就已经“折花门前剧”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三四岁的时候两个小小的小伙伴就在一起玩了,而且他们同住在长干里,基本上是天天在一起玩耍的。
    你看,即便是这么熟悉了,结婚还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个新嫁娘才能大大方方地面对自己的夫君。
    不过,唐代和清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了。
    我们接着看正文吧!喝过合卺酒之后,我们并肩坐着吃晚饭,我偷偷在桌子下面握住她的手腕,觉得触手温暖,肌肤细滑,心里不由得像小鹿乱撞一样怦怦直跳。
    合卺是古代的一个仪式,始于周朝。是把一个苦葫芦掏去瓤,切成两半,然后再用红线拴起来,新婚夫妻二人每人拿一半盛苦酒喝,喝完再把葫芦合二为一。这寓意着夫妻二人愿意同甘共苦,然后一心一意。
    合卺酒也就是今天的交杯酒,现在的我们连葫芦都难得见到了,更别提这种古老的合卺酒仪式了。
    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再者,由于各种礼节的约束,无论大户人家还是普通人家的小儿女们直到结婚了才有真正的肌肤相亲。在这里,即便已经结成了夫妻,沈复还是偷偷在桌子下面握了一下芸的手。这美好的**次亲密举动让我们都觉得特别含蓄,特别美好。
    接着看正文:我让芸多吃些肉,结果这几天是芸的斋戒期,她已经吃了很多年的斋了。我心里悄悄算了下,她开始吃斋的日子正好是我出痘疮的阶段。所以我笑着对她说:“现在我已经红光满面,健健康康的了,姐姐你是不是可以开戒了呢?”芸满眼笑意,点了点头。
    我们现代人对痘疮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在古代,很多人都谈痘色变。痘疮也就是天花,那可是绝症,一旦得了那就只能听天由命。
    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清朝入关后十位皇帝中,顺治、同治直接死于天花,康熙与咸丰虽然侥幸从天花的魔爪下捡回性命,脸上却留下了麻子。
    天花在古代中国是不治之症,在国外也好不到哪里去。据统计,17世纪,单欧洲就有4000万人因得天花而丧失了生命。所幸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然后,1976年全球推行接种牛痘,*终世界卫生组织在1980年宣布天花病毒已经灭绝。
    再回到书里,沈复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家人们也跟着遭了一趟罪,以前的人无计可施之后就只能寄希望于佛祖,连小小的陈芸都替他吃斋祈福。注意哦,陈芸是背着所有人吃斋的,肯定不好跟母亲讲嘛!也不好意思跟沈复说,就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坚持了好多年。这不得不让人佩服,有时候见微知著,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芸的性格太坚韧,太有主见了!当然,这也是两小无猜的情感的见证。
    站在沈复的角度上,大婚之日,心爱的妻子就坐在旁边,自己也刚刚知道原来她为自己吃斋好多年,这时候百炼钢都化成绕指柔了。此后沈复对芸的体贴和爱护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
    我们接着看正文:24日我的姐姐出嫁了,23日是国忌,民间不能操办喜事,所以22日晚上我家就为姐姐出嫁而宴请宾客。芸去堂前招待客人,我还在洞房里跟伴娘一起喝酒,跟她猜拳我总是输,*后喝得不省人事睡着了,醒来的时候芸已经在梳妆打扮了。
    试想,结婚当天的新娘,晚上就已经出门以主人的身份为出嫁的姐姐而招待宾客,芸可真是贤惠大度。
    继续看正文:这**亲朋好友络绎不绝,掌灯之后家里才开始热闹起来。24日夜里12点,我以小舅子的身份送姐姐出嫁,回来都快凌晨3点了,这时候万籁俱寂,家家户户灭着灯正沉浸在梦乡。我悄悄走进卧室,老奴仆正靠着床沿打盹,芸已经卸了妆但还没有休息。明亮的烛光下,她低垂粉颈拿着一本书看得很专注。
    到这里啊,男人和女人的差别,或者说沈复和芸的差别就已经出来了。你看,新婚夜里,芸作为主人去招待宾客,而沈复在猜拳喝酒还喝得不省人事,一觉睡到大天亮。这天夜里沈复去送姐姐过门,而芸就为他亮着一盏灯等着。她没有熄了灯睡去,也没有亮着灯打盹,而是边等边看书,这份缱绻情深很一目了然。
    再看原文,我摸了摸芸的肩膀问:“姐姐这些天这么辛苦,为什么还孜孜不倦呢?”芸连忙回头并起身说:“我正打算睡呢,开书橱就看到了这本书,读着读着就忘了困意。《西厢记》我早就有耳闻,今天才算看见,作者真不愧是个才子,但是这下笔也太过尖酸刻薄了。”我笑着说:“就是因为他是才子,他的文章才能这样尖酸刻薄啊!”这时,老奴仆催我们尽快休息,我让她关了门先离开。
    他们的这番对话让我想起前几天才看的一篇文章“有一种爱,叫顺便”,是说男人去买个菜然后绕道很远,寻寻觅觅才找见妻子爱吃的甜品买了回来。妻子惊喜地问起来时,男人只淡淡地说:“买菜就顺便买了。”这里也是,芸明明日夜操劳,又是自己的婚礼又是姐姐的婚礼,睡得晚起得早。但是她还是熬夜等沈复,问起时一笔带过。
    这就是我对你好,但是又不让你为此而感激甚至内疚。当然,这个是我看完整本书对陈芸的性格了解了之后才做的解读。光看这一小段看不出来。
    接着看正文:然后我就和芸一起坐着说说笑笑,仿佛是多年不见的知己好友一样。我开玩笑地用手轻轻试探了一下她的心口,感觉到芸的心狂跳不止。于是俯首在她耳边说:“姐姐的心为什么跳得这么快?”芸羞涩地莞尔一笑,我只觉得心头一缕情丝牵动,仿佛魂魄都被收走了。抱着她坐上床榻,放下帐子,浑然不觉东方的天空已然泛起了鱼肚白。
    到这里,我只想到了苏东坡的那首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关于这段,原版的描写非常美好: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们体会到的美好正是嵌入沈复记忆深处的美好。
    可能是已经知道了结局,所以在我读来总觉得是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淡淡的伤感。
    接着看正文:芸做了新娘子后,起初很谨慎沉默,一整天都没有半点动气的时候,跟她讲话,她总是微微笑笑而已。她对待长辈非常尊敬,对待下人也很温和,处事面面俱到不会有什么不妥之处。每当太阳刚刚升起照上窗子时,芸便立马穿衣起床,就好像有人在催促她似的。
    我笑着说:“现在你已经和藏粥的时候不一样了,怎么还怕别人嘲笑呢?”芸回答道:“以前是为你藏粥被人笑话,但现在不是怕被嘲笑,只是不想被公婆觉得新媳妇懒惰罢了。”
    陈芸的小心翼翼让我想到了林黛玉刚进贾府时,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的样子。你可别以为像今天的女孩子一样嫁进来了就是王了,我的地盘我做主。在古代媳妇*没有地位,公公婆婆就是天,夫君是王,如果伺候不好公婆或者有一丁点儿没有满足公婆那就等着卷铺盖走人,丈夫也没有办法帮自己。
    究其原因,跟古代的一些礼法有关系,比如三从四德,七出之罪,还有一些内则。三从四德中的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说女人基本没有自我,就围绕着老公和儿子转了。四德指德、言、容、工。而这几项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公婆转了,就是说如果你品德不好,讲话有问题,仪态不端庄,治家之道不好那就不贤惠,轻者挨批,重则被休。而七出之罪里有两条,不事姑舅和口舌,不事姑舅指的是不孝顺公婆,口舌就是多嘴多舌或者吵架拌嘴,这两条里随便满足哪一条都随时可能被休。
    这就是陈芸那么小心翼翼,注意言行举止的原因。如果你们说陈芸的婆婆不是自己的姑姑吗,还怕什么?各位,古代姑表之间结婚的非常多,结婚前是亲戚,结婚后就是婆媳,在儿子面前媳妇永远是外人,哪怕是亲侄女,这个在后面你们会听到原委。陆游的妻子唐婉不也是自己的表妹嘛,唐婉照样被婆婆也就是自己的姑姑给休了。
    古代还有《礼仪·内则》规定更奇葩,到了清代稍微好些了。即便如此,你看《红楼梦》里李纨和王熙凤每天都要站着伺候婆婆和贾母吃饭,完了她们才能各回各家吃饭去。贾府多气派啊,上上下下有几百号丫头婆子在伺候着。在这样富贵的人家,媳妇们都要事事小心,小门小户和贫困人家就更是事必躬亲,小心翼翼了。
    有句话说媳妇熬成婆,这句话真是流传下来的一句实话,我们现在不大理解个中意思,在古代这个就是真实写照。你想啊,作为媳妇的时候对婆婆那是百依百顺逆来顺受,婆婆简直就是悬在媳妇头上的一把刀啊,稍有不慎刀就下来了。终于苦苦捱到婆婆死了,自己也当上婆婆了,总算可以扬眉吐气了,所以又延续上一辈的恶习极尽手段地刁难儿媳妇。这个就是媳妇熬成婆。
    好了,我们接着看正文:沈复说,我虽然希望她陪着我再多睡一会,但又觉得她确实德行端庄,就陪着她一起早起了。从此以后我们耳鬓厮磨,形影不离。我们夫妻感情的默契和美好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来形容。
    自古好的夫妻感情都是二人共同经营的,靠一己之力撑不起美好的感情。沈复一再写芸的各种美好,但其实这世界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也折射出你对这世界是什么态度,同理,沈复一直说芸好也表明沈复是一个懂得感恩心存美好的人。
    比方说前面沈复说芸新婚后沉默寡言,如果是气量小的狭隘男人可能就会觉得娶了个无趣的妻子,再比如芸每天清晨慌里慌张地早起穿衣,如果是愚蠢固执的男人又会觉得芸太神经质了。因为有沈复的理解和呵护,才有芸后来的活泼与坦诚相待。所以他们的感情才美好得无法用言语表达。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学着看对方的长处和优点,不要一味地盯着短处。婚恋关系是动态平衡的关系,是施和受的过程,你投入的是厌恶和责怪,收到的就是怨恨和冷漠,你投入的是理解和关怀,收到的将是感激与加倍的爱。只有在这样正向的动态关系中,婚恋关系才会越来越**。不要指责对方不好,指责之前先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到*好。
    好了,那么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沈复都说了他们的感情好到无法用言语去说了,接下来就该转折了。那究竟发生了什么转折呢?我们留到下文去说吧!
    目录
    **章 闺房记乐 相见——冥冥中自有天意 / 002 相恋——走进婚姻** / 011 小别重逢——沧浪亭里的吟诗作赋时光 / 020 不祥之兆——一切早有定数 / 031 厮守——甜蜜的二人时光 / 041 岁月静好——向往粗茶淡饭的平淡日子 / 051 打破陈规——女扮男装及泛舟水上 / 062 第二章 闲情记趣 生活素笺——插花技巧及艺术情趣 / 080 苦中作乐——物质贫民与精神** / 086 生活之道——用智慧把贫困日子过成一首诗 / 097 第三章 坎坷记愁 坎坷之始——矛盾重重,贫病交加 / 108 坎坷无奈——远走他乡,骨肉分离 / 119 漂泊奔走——求亲靠友,雪上加霜 / 129 天人永隔——痛失至爱,回煞惊魂 / 141 家破人亡——幼子夭折,兄弟反目 / 152 第四章 浪游记快 游历之始——携友苏杭游,寻访隐居地 / 166 访山游园——适逢皇上南巡,得幸一览胜景 / 179 南下经商——初见长江,初遇歌伎 / 190 孽缘情深——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 / 202 人间仙境——山林禅院,海上神灯 / 214 不系之舟——从函谷关云游至京城 / 224 附 录 《浮生六记》原文 **卷 闺房记乐 / 230 第二卷 闲情记趣 / 242 第三卷 坎坷记愁 / 249 第四卷 浪游记快 / 26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