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地而行,飞天而舞
——《客至》教学课例评析
课例回放
一、导入
*近网**行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是高晓松母亲讲的: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潘老师看来,只要有一颗诗意的心灵和一双审美的眼睛,眼前的苟且何尝不是诗呢?安史之乱后的杜甫流寓他乡,辗转漂泊,穷困潦倒,就是在这样的“苟且”困境下,片刻的安居也能使他发现生活的诗意之美,成就千古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客至》。
明确学习**,教师投影:
学习**:
1. 学习鉴赏诗歌的动人之实。
2. 学会发现生活的诗意之美。
二、听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读这首诗。教师明确听读的要求:
1.学生听读,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2.初步体会情感,感知作品风格。
学生听读。
师:听读这首诗以后,你感觉这首诗与习见的杜诗有何不同?
生:(齐答)以前的杜诗风格是“沉郁顿挫”。
生:诗语亲切,如话家常,闲适恬淡。
师明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刚才的配乐也可感受到。
教师投影:
清新自然,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杜诗常见的“沉郁顿挫”较为不同。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师:下面再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用简洁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诗意。
学生概括诗意。
生: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我家的南南北北都被水包围,只见鸥鸟每天来到我家附近。开满鲜花的小径从不曾因为来客打扫,蓬草做的门今天因为你**次打开。因为集市比较远,我家的菜肴没有多种多样的美味,家里比较穷,酒杯里只有陈酒。如果你愿意和我邻居的老翁一起喝酒,我就隔着篱笆喊他一起喝几杯。
师:她是把这首诗的诗意解说了一下,我是要求大家概括。大家要用一句话概括。再请一个同学说说看。
生:先是描写了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然后描写了有客来访的欣喜和诚恳待客的场景。
师:已经够简洁的了,有没有更简洁的?
生:有客来访诗人的草堂,诗人真诚而喜悦地招待了他。
师:刚才三位同学都讲了这首诗的诗意,有的同学是复述,有的同学是概括,都比较简洁,但是如果把同学们概述的内容,作为一篇文章或文章中的话,能不能放到文学史中呢?显然不能。那么杜甫的这首诗为什么可以放到文学史里面呢?这是因为这首诗有其内在的动人之实。下面就让我们来赏析这首诗的动人之实。
四、赏读诗歌,欣赏佳妙
教师投影,提示学生**关注两个问题。
1.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2.诗歌有哪些动人之实(佳妙之处)?
学生先自主评点,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欣赏的是颔联,由室外的场景切换到杜甫的庭院,很有生活实感。尤其是**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表明客人不经常来,第二也表明杜甫不轻易待客,使后面一句“蓬门今始为君开”的酣畅欢快有着落点。“蓬门今始为君开”的“今始”更使得情谊超脱,前后映衬,更显得杜甫和友人的情谊深厚。
师:很好。这是她赏析的颔联。有没有赏析首联的?我们一下子到了第二联……
生:我觉得首联写得很好。一个“皆”把江水浩渺、春水茫茫的浩大的景象都写出来了。而在这样大的景象衬托之下,用群鸥点缀其中,大小景相衬托,很好地表现了一种清幽、有隐逸色彩的生活环境。而“日日来”也能让人体会到作者闲居时一种淡淡的寂寞心境。这也与下文客人来的喜出望外形成一种衬托。
师:形成一种照应。她分析得很好。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意象?
生:(齐答)春水、群鸥。
师:这些意象,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舍南舍北皆春水”中有一个字也是意象,哪个字?
生:(齐答)舍。
师:茅舍,杜甫草堂嘛,是茅舍。茅舍、春水、群鸥,有着山居生活的气息,当然也有隐逸的意味。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到位,群鸥是隐逸之士的一种象征。而且她还抓住了一个字——“皆”,春风骀荡,春意盎然。
师:有没有赏析第三联的?
生:我选取的颈联和尾联。因为这两联描写的是朴素平淡的生活画面,但正是这种朴素平淡,让我们感受到杜甫的真诚待客,让我们体会到杜甫的随性、人情味以及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
师:我特别欣赏“原汁原味”这个词。你说说看,哪个地方特别能体现这个原汁原味?
生:无兼味、只旧醅、肯与、相对饮、隔篱。
师:很好,她说“无兼味”,“无兼味”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家里穷,菜肴不是很多,酒也只能是陈酒,唐朝人以新酒为贵,杜甫家贫,只能用陈酒招待。
师:还有同学发现了其他的动人之实吗?
生:我发现*后三联都是以对话的方式呈现的,尤其是尾联,当面提问,感觉非常亲切,写出了那种酒意渐浓之后,兴致立刻来了,气氛特别欢快,也就是刚才同学说的那种如话家常。
师: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这个片段描述得非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