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追求更高品质的阅读教学:中学语文名师课例深度剖析(探索语文学科学理,思考语文教学章法) 大夏书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追求更高品质的阅读教学:中学语文名师课例深度剖析(探索语文学科学理,思考语文教学章法) 大夏书系

  • 作者:罗晓晖,冯胜兰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76003260
  •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 页数:208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追求更高品质的阅读教学——中学语文名师课例深度剖析》是一本呼吁教师保持理性的书,这是一本敦促名师保持谦逊的书,这是一本希望语文老师一起来探讨阅读教学品质的书。作者通过对中学语文名师课堂中失败与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提炼出颇多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要素。
    文章节选
    课例2 韩军《背影》
    一、教学流程概述
    (一)导入:识释字词,背诵首尾
    开课后,教师带领学生从认识和理解文中“差使、狼藉、簌簌、蹒跚”等词语入手,并带领学生背诵了开头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是他的背影”和*后几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能与他相见!”大概意在调动学生情绪,营造课堂氛围。
    (二)理清人物及其关系
    导入之后,韩老师提出问题:《背影》写到了朱家几个人?
    学生很容易找出了“我”和父亲这两个明确的“朱家人”;教师与学生进一步探讨,对文中出现的祖母、朱自清的儿子、茶房等人算不算“朱家人”进行了厘清;然后得出结论:本文写了“祖母、父亲、朱自清、朱子”四个朱家人。*后从多个角度界定他们四人之间的关系,得出总结:“一个家庭、两个祖辈、两个父亲、两个孙子、三个儿子、四条生命。”
    (三)对号入座,感悟生死
    接下来,韩老师请学生将这“四条生命”与“已逝的、将逝的、壮年的、未来的”四种类型“对号入座”,并将这个问题进一步推及在场的学生和执教者本人,*后得出“所有的肉体生命都将逝去”这个预设中的结论。接下来,以此结论为前提,教师设置了“感悟生死”的环节,请学生设想自己在离开世界时的心情。
    (四)解读四次流泪,探究作者心情
    在学生说出了“恐惧、难过、郁闷、伤心”等描述心情的词语之后,教师追问:“朱自清在本文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从而聚焦于对作者四次流泪的原因的探究。
    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寻找课文中的语句“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得出“**次泪水,是为祖母的死而流”的结论。
    接下来,着重通过咀嚼父亲买橘子过程中“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倾”“努力”等词语,从中发现父亲的年老体衰,得出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衰老得太早,衰老得太快”这一结论。为了印证这一结论的正确,韩老师和学生探讨“过去很多人的理解,都说作者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父亲给他买橘子而感动得流泪”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学生认为,“像买橘子、拣定座位、做毛衣”这种疼爱、服务儿子的事情,作者“生活里经历得太多”“习以为常”“心里会感动,但不至于流泪”。于是韩老师得出结论说,第二次是因父亲买橘子而流泪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流泪的真正原因就是“大家总结的——看到、觉察到父亲苍老太早,衰老太快;遽然间,匆匆里,父亲已是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已不可能回到身**壮的中年、生龙活虎的壮年,这,才是导致朱自清流泪的*根本、*深层、*具体的原因”。
    接下来,照此思路,继续分析得出“第三次流泪是因为父亲去了;第四次流泪是因为父将大去”的结论。
    至此,韩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泪水祭洒生命”的语句,再次总结四次流泪的原因:
    **次流泪:祖母死了。
    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
    第三次流泪:父亲去了。
    第四次流泪:父将大去。
    (五)勾连《匆匆》,探究主题
    有了对四次流泪的原因的探究,找到了共同的归因——生命就是如此短暂,如此脆弱,令人感伤。主题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生命是一个短暂缥缈的过程”。为了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教师引出学生曾经学过的朱自清的另外一篇散文《匆匆》,得出了“两文主题上一脉相承”这一结论——两文主旨都是生命短暂、脆弱,不可恒留;光阴匆匆,稍纵即逝,不可久驻。
    教师进而评价前人对于两文主题的理解,都是“肤浅和简单的”。韩老师说:“过去90年,把《匆匆》《背影》分开理解,一个仅理解为珍惜时间,一个仅理解为父子情深,是肤浅和简单的。……理解成‘生命脆弱和短暂’,也就是‘生与死’才更深刻。”(注:韩老师在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7期的《生命匆匆 大去不远——朱自清阐释的〈背影〉灵魂》一文中,也明确提出“《背影》与《匆匆》可视为‘姊妹篇’,表达的都是‘生命匆匆,大去不远,生命脆弱与短暂’之意”。)
    (六)拆释“背”“影”,得出新解
    在文本分析和主题探究完成之后,韩老师将题目“背”和“影”拆分开来,企图对“背影”进行更深刻的诠释。
    在对“背”的内涵的理解方面,带领学生得出了“拖家带口、背负重任”“虎背熊腰到弯腰驼背”“背债”“背井离乡”“背运、走背字儿”“即将见背大去”等义项。接下来,在对“影”的内涵的分析中,韩老师引入朱自清的几篇散文,如《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根据写“影”多达几十处的事实,证明“影”是朱自清*感兴趣、*能激起他内心波澜的事物。继而根据朱自清成名作——长诗《毁灭》中的几个诗句,推出“回到《背影》,对‘影’的理解应是‘虚在、虚幻、空无、转瞬即逝的影像’”的说法。
    然后,教师总结道:朱自清的意思,“背”是一种肉体的、躯体的活生生的实在,“影”是一种虚在、虚幻、空无、转瞬即逝的影像。由“背”到“影”所概括的,是肉体、躯体生命,甚至物质世界,走向虚无、虚幻的人生过程。
    这个环节的末尾,韩老师再次向学生强调《背影》写的不是“父与子”或父子情深,而是“生与死”,即“感叹生命的脆弱、短暂和虚幻”。
    (七)大胆“穿越”,印证解读
    本课结尾环节的设计十分独特,韩老师展示了他虚构的、作者朱自清给他发来的短信。短信充分肯定他的解读是**正确的,借此确认此前各个环节对主题结论的探究结果的合法性。*后,在师生对改写过的《匆匆》一文的开头的朗读中,结束本课。
    目录
    序 1 序说: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3 课例1 肖培东《皇帝的新装》 一、教学流程概述3 二、主要视角:语文课型5 三、以课型为主要视角的观察和评论7 四、回归学科,审视得失16 课例2 韩军《背影》 一、教学流程概述21 二、本课的课型定位25 三、文本分析的主要问题26 四、本课的其他问题36 课例3 郭初阳《愚公移山》 一、教学流程概述43 二、关于本课的文本分析与评价46 三、文本评价课怎么上?50 四、小结57 课例4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 一、教学流程概述61 二、本课亮点65 三、课型定位及教学**的处理66 四、本课得失:关于文本评价鉴赏课71 五、小结79 课例5 黄厚江《阿房宫赋》 一、教学流程概述83 二、课型定位86 三、本课的两个问题88 四、本课的其他问题91 五、小结97 课例6 王君《老王》 一、教学流程概述101 二、课型定位及教学**105 三、本课的文本细读问题107 四、本课的其他问题113 课例7 尤立增《咬文嚼字》 一、教学流程概述121 二、课型定位及教学**124 三、作为文本分析课的两大问题126 四、“咬文嚼字”实例分析131 五、本课的其他问题136 六、小结141 课例8 诗词教学课例批注与评析 一、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批注145 二、肖培东《诗词五首》之《饮酒》《春望》评析164 后 记18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