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古文名篇类鉴
QQ咨询:
有路璐璐:

古文名篇类鉴

  • 作者:刘建龙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511737946
  •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01日
  • 页数:268
  • 定价:¥9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类鉴”,顾名思义,是分类鉴赏。本书即从正反对比、引古鉴今;一字立骨、琐事凝神;巧编寓言、劝世讽君;寓言(性)传记、妙揭时弊;情寄山水、物我交融;托名记游、别寓怀抱;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因事生感、托事兴讽;主客问答、独抒愤懑;片言居要、提纲挈领;叙事铺垫、议论点睛;引君入彀、纵骋宏论;金线串珠、形散神聚;白描状物、生动传神;层层推进、谏辞悟君以及喻象重重、联翩而至等十六个类型对中华古典散文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
    文章节选
    过 秦 论[1]贾谊 秦孝公居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3]。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5]。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8]。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9]。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10]。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11]。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12];齐明、周*、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13];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14]。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15]。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16]。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17]。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18];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无事[19]。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20],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21]。履**而制六合,执敲朴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2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2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6]。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7]。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28]。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9]。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0]。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31]。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32];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33];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3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3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36]。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37];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38];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39]。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40]。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4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2]。 注释 [1]关于作者与本篇: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汉洛阳人。18岁以文才显名,20岁被召为博士,不久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受周勃、灌婴等人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郁愤而死。《过秦论》:共分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文章探析秦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过:探究过失。 [2]殽函之固: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殽:通“崤”,崤山,在今河南洛宁西北。雍州:我国古代九州之一,在今陕西、甘肃以及青海的部分地区。窥:暗中察看,伺机夺取。 [3]包举:像包东西一样全部拿走。囊括:像用口袋兜装那样全部装起。八荒:八方之地。 [4]商君:即商鞅。佐:辅佐。务:致力,努力从事。连衡:即连横(“衡”通“横”),战国时外交斗争的一种策略,由张仪提出,指秦国与六国之间东西方向的联合阵线。张仪以此瓦解破坏了“合纵”阵线,使秦对六国得以各个击破。 [5]拱手:两手交叉平放胸前,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西河之外:魏国领土,在今陕西大荔、宜川一带。 [6]没:通“殁”,死亡。惠文、武、昭襄:指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秦武王(公元前311—前307年在位)、秦昭襄王(公元前307—前251年在位)。因遗策:遵循**下来的策略。 [7]弱秦:削弱秦国。 [8]合从缔交: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从:通“纵”。 [9]孟尝:即孟尝君田文,战国时齐国公子,齐缗王时任齐相,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平原:即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弟,任齐相,有食客数千。春申:即春申君黄歇,战国时楚国公子,楚考烈王时任令尹,有食客三千。信陵:即信陵君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魏安厘(xī)王异母弟,有食客三千。 [10]爱人:爱惜、重视人才。 [11]约从离衡:缔结为合纵,瓦解秦国的连横策略。兼:兼有,聚合。韩、魏、燕、楚、齐、赵:当时东方六大强国,通称山东六国。宋、卫、中山:是夹在六大国之间的三个小**。 [12]宁越:赵国人。徐尚:宋国人。苏秦:东周洛阳人,合纵策略的提出者。杜赫:东周人。之属:这些人。下文的“之徒”“之伦”亦有此意。 [13]齐明:东周的臣子,后曾出仕于秦、楚、韩等国。周*:东周的公子,曾仕于齐。陈轸(zhěn):楚国人,仕于楚。召滑:楚国大臣。楼缓:魏国人,魏文侯弟,曾任魏国国相。翟景:魏国大臣。苏厉:苏秦之弟,仕于齐。乐毅:中山国人,先为齐臣,后为燕昭王亚卿,后又为赵将。 [14]吴起:卫国人,先为魏将,后为楚相。孙膑:孙武后代,齐国大将,著有《孙膑兵法》。带佗(tuó):楚国将领。倪良:当时知名的兵家。王廖:齐国将领。田忌:齐国将领。赵奢:赵国将领。制其兵:统帅各国军队。 [15]叩关而攻秦:秦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318年),以楚怀王为合纵长率山东五国(因齐国未赶上)而攻打秦国。叩关:攻打函谷关。 [16]延:迎接。逡(qūn)巡:心存顾虑而徘徊不进的样子。 [17]亡矢遗镞:浪费箭支,损失箭头。 [18]追亡逐北:追赶失败逃跑的敌人。亡:失败。 [19]孝文王:昭襄王之子,即位后三天死去。庄襄王:孝文王之子,即位后不足三年而死。 [20]始皇:秦始皇,公元前246年即位,称秦王,至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下。奋:发扬。六世:指上文所述的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余烈:余业,流传下来的功业。 [21]振长策而御宇内:挥动长长的马鞭驾驭天下。振:挥动。策:马鞭。二周:西周和东周。 [22]履**句:登上帝位控制天下。履:登。**:帝位。六合:古人以天地四方为六合,此代指天下。敲朴:古代的刑具,即打人的棍棒:短的为敲,长的为朴。鞭笞:鞭打,引申为奴役。 [23]百越:又叫百粤。古代越族散居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带地区,部落很多,统称百越。 [24]俛首系颈二句:低下头用绳索拴住脖子,把自身性命交给始皇手下的官吏(表示投降,听候处理)。 [25]蒙恬:秦代**将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逐匈奴,攻占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藩篱:篱笆,代指长城。 [26]胡人不敢二句:匈奴人不敢来犯边,六国人不敢雪仇耻。 [27]焚百家之言:烧毁诸子百家的著作,指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焚书坑儒。愚黔首:使百姓愚昧无知。 [28]隳(huī):毁坏。销锋镝:熔化销毁武器和箭头。 [29]践华为城:沿华山修起城墙。因河为池: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亿丈之高: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 [30]劲弩:强有力的弓。信臣精卒:可靠的将领,精良的兵士。谁何:指盘问过往行人:是谁?干什么? [31]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秦国故地。金城:比喻城池如金属铸就,坚不可摧。子孙帝王:子孙们称王称帝。 [32]殊俗:不同风俗的边远地区。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窗户,用绳索绑门轴,意谓家境极其贫寒。氓隶:种田的下贱人。迁徙之徒:被抓的壮丁、征夫。 [33]中人:普通人。仲尼:孔子,字仲尼。墨翟(dī):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陶朱:陶朱公。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之后,辞官至齐国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致富,自号陶朱公。后来陶朱便成了富翁的代名词。猗(yī)顿:战国时的大商人,靠经营盐业而致巨富。 [34]蹑足:混迹。崛起:突起。阡陌:田间小路,引申为田野。罢散:疲惫散乱。罢(pí):通“疲”。 [35]揭:高举。赢粮而景从:携带着干粮像影子一样跟随。景:通“影”。 [36]自若:像从前一样。 [37]棘矜:指各种拼凑而成的武器。鉏:通“锄”。耰(yōu):锄柄。棘:带刺儿的木棒。矜:矛柄。(xiān):锋利。钩戟:古代兵器名,是**带钩的戟。铩(shā):古代兵器名,即长矛。 [38]适戍之众:被征抓去戍守边疆的民众。抗:匹敌,对等。 [39]度长絜大:比比长短,量量大小。絜:量粗细。同年而语:相提并论。 [40]致万乘之权:赢得帝王的尊贵。招八州而朝同列:攻举了天下而使同等的诸侯来朝拜。招:举,攻下。八州:指六国土地。古时分全国为九州,秦居雍州,其余尚有八州。 [41]七庙:天子的宗庙,古代天子的宗庙中祭祀七代祖先,故称七庙。此指秦王朝宗庙。 [42]仁义不施二句:不实行仁义政治,进攻防守的形势转化了。 鉴赏评析 这是一篇**的史论,内容包括三部分:开篇至“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叙写秦国七君(秦孝公、惠文、武、昭襄以及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逐步发展强大、终成帝王之业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即五、六自然段,重在叙述秦王统一后的倒行逆施及其迅速灭亡的历史进程;第三部分即篇末一段,通过议论而点破主旨,揭示历史教训,警戒当时以及后世的统治者。 写法上,前两部分为叙事,结尾部分为议论。叙事为其后的议论做了铺垫,议论则有点睛之妙,升华了主题思想。 文章的突出特点是借助于夸张渲染构成层层对比,以凸显主旨。 譬如在惠文、武、昭襄发展强大进程的描写中,作者先极力夸饰战国四公子的尊贤重士、宽厚爱人以及山东六国的兵强马壮、谋士之广、武将之众等,以对比反衬当时秦国国力的强盛及其“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治国策略的正确性,也隐隐地显示出仁义政治的强大效应——暗应着篇末的点睛之笔。 又如,在秦王朝急遽灭亡的叙写中,作者一方面极力夸饰秦始皇倒行逆施的暴政及其不可一世的心理,一方面又用压抑的笔触极力述说陈涉的渺小与卑微,在鲜明的对比中,不仅突出了表面强大的秦王朝的不堪一击,也隐隐传达出背离仁义而实行暴政是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再次照应了篇末主旨。 于是,作者末段的议论,在将陈涉与六国的地位、武器、兵力、谋略、用兵等方面作了对比之后,便自然地揭破主旨:“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可谓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深刻有力,发人深省。
    目录
    目录 **讲正反对比引古鉴今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过秦论》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韩愈《师说》 韩愈《原毁》 欧阳修《朋党论》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苏洵《六国论》 黄宗羲《原君》 第二讲一字立骨琐事凝神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李密《陈情表》 刘禹锡《陋室铭》 柳宗元《愚溪诗序》 欧阳修《醉翁亭记》 《孟子 贤者与民同忧乐》 苏轼《留侯论》 宋濂《秦士录》 方孝孺《深虑论》 袁宏道《徐文长传》 第三讲巧编寓言劝世讽君 《战国策 季梁谏魏王攻邯郸》 《战国策 江乙对荆宣王》 《战国策 不死之药》 《韩非子 狗猛酒酸》 《韩非子 郢书燕说》 《庄子 曹商使秦》 《说苑 追女失妻》 柳宗元《蝜蝂传》 柳宗元《黔之驴》 刘基《希世奇珍》 第四讲寓言(性)传记妙揭时弊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捕蛇者说》 刘基《卖柑者言》 第五讲情寄山水物我交融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小石潭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 姚鼐《登泰山记》 第六讲托名记游别寓怀抱 元结《菊圃记》 元结《右溪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苏轼《石钟山记》 曾巩《墨池记》 龚自珍《病梅馆记》 第七讲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韩愈《马说》 周敦颐《爱莲说》 郑燮《题丛兰棘刺图》 梅曾亮《观鱼》 刘大魁《骡说》 第八讲因事生感托事兴讽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子翚《试梁道士笔》 林景熙《蜃说》 归有光《瓯喻》 第九讲主客问答独抒愤懑 屈原《渔父》 东方朔《答客难》 韩愈《进学解》 苏轼《前赤壁赋》 第十讲片言居要提纲挈领 《孟子 舍生取义》 《孟子 生于忧患》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 《礼记 教学相长》 司马迁《发愤著书》 韩愈《不平则鸣》 欧阳修《诗穷而后工》 李贽《赞刘谐》 第十一讲叙事铺垫议论点睛 《礼记 苛政猛于虎》 《吕氏春秋 去私》 柳宗元《罴说》 欧阳修《熟能生巧》 王安石《神童不神》 苏轼《日喻》 刘基《溷堕同享》 侯方域《马伶传》 第十二讲引君入彀纵骋宏论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孟子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第十三讲金线串珠形散神聚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归有光《项脊轩志》 宗臣《报刘一丈书》 方苞《狱中杂记》 第十四讲白描状物生动传神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吴均《与宋元思书》 郦道元《三峡》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归有光《寒花葬志》 张岱《湖心亭看雪》 第十五讲层层推进谏辞悟君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蹇叔哭师》 《左传 子鱼论战》 《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国语 邵公谏厉王弭谤》 《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 《庄子 庖丁解牛》 陈寿《草庐对》 第十六讲喻象重重联翩而至 《荀子 劝学》 《庄子 逍遥游》 宋玉《对楚王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