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农(牧)户收入视角下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农(牧)户收入视角下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作者:张莉 著
  •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53791
  •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农(牧)户收入视角下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因素研究》以农(牧)户收入为研究视角,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西部地区的农(牧)户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探讨,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共七章。
    文章节选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土地作为一种地理因素,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基础,对于农业活动来说,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与关键。马克思曾经论述过土地对于农业的意义,而农业又是人类和社会*基本的生产方式。而在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科学、合理,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应该加强对土地资源作用的发挥,通过对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多的价值。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和变革,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村土地的流转过程是渐进的,体现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政策限制而后逐渐开放直到现在的政策允许并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的一系列过程。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具有转折性的事件和文件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解冻”解除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禁令;2001年,全国人大的召开对农村土地流转“支持”鼓励部分地区先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同年,**颁布了文件并随后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定和权责的归属,并加强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的��管和控制。2007年,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强调”展开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性的探讨并*终确定了农村土地流转对于“三农”问题和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意义和基础性作用;2008年,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完善”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并在相关重大问题上进行进一步的细致探讨,分析了当时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解决城乡差异问题的意义,从而使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并走上了全面普及的科学轨道。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不断重视和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此时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出现了两方面的重大转变,即土地承包期限增长和集体用地流转开放,这两大转变改变了我国农村用地方式的现有局面,对我国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和承包权的划分和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将我国农村土地向市场化方向推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起到了转折的作用,它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推向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自此次会议之后,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上也逐渐关注起来。“三农”问题是我国从农业向工业转型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三农”问题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如何妥善处理“三农”问题也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亟待攻克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城乡一体化问题上放开了对农村土地使用的限制,并通过对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开发和利用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完善体制和程序来保障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应有权利和正当利益。在国有土地制度方面也适当的进行改革,正确处理公益性土地和非公益性土地的关系,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度。另外,在收益的分配这一涉及实际经济利益的问题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要加强分配制度的建设,来保障农民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合理正当权益。
    ……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假设 1.5.3 研究方法 1.6 能的创新之处 1.6.1 将牧地流转纳入土地流转研究范畴 1.6.2 从收入视角探讨农(牧)地流转需求的影响因素 1.6.3 探索农(牧)户收入数量与收入质量的辩证关系 1.6.4 对比分析西部典型农(牧)区农户收入因素对土地流转需求的影响 2 农户土地流转基础理论 2.1 农户收入相关理论 2.1.1 农户收入因素概念 2.1.2 农户收入相关理论 2.2 农户土地流转相关理论 2.2.1 农户土地流转概念 2.2.2 农户土地流转相关理论 2.2.3 农户经济行为相关理论 2.2.4 理论启示 2.3 农户土地流转效用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西部地区农(牧)户收入因素与农(牧)地流转行为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研时间与调研地点 3.1.3 调研对象 3.1.4 调查方法 3.2 调研样本基本特征 3.3 农户收入特征 3.3.1 收入数量特征 3.3.2 收入波动特征 3.3.3 收入来源特征 3.3.4 收入效率特征 3.3.5 收入技术特征 3.3.6 收入区域特征 3.4 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特征 3.4.1 主体多元性特征 3.4.2 形式特定性特征 3.4.3 程序规范性特征 3.4.4 方式差异性特征 3.4.5 原则合理性特征 3.4.6 制度功能性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陕西、甘肃地区农户收入对农地流转需求的影响分析 4.1 理论分析 4.1.1 收入因素对农户农地流转需求的影响 4.1.2 非收入因素对农户农地流转需求的影响 4.2 描述性统计 4.2.1 农户收入与农户农地流转需求的交叉统计分析 4.2.2 非收入因素与农户农地流转需求的交叉统计分析 4.3 基于收入视角的农户农地流转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3.1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4.3.2 模型回归结果 4.3.3 回归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青海、内蒙古地区牧户收入对牧地流转需求的影响分析 5.1 理论分析 5.1.1 收入因素对牧户牧地流转需求的影响 5.1.2 非收入因素对牧户牧地流转需求的影响 5.2 描述性统计 5.2.1 牧户收入与牧户牧地流转需求的交叉统计分析 5.2.2 非收入因素与牧户牧地流转需求的交叉统计分析 5.3 基于收入视角的牧户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3.1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5.3.2 模型回归结果 5.3.3 回归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典型农牧区农(牧)户收入对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的对比分析 6.1 统计结果对比分析 6.1.1 收入因素对农(牧)户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对比 6.1.2 非收入因素对农(牧)。户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对比 6.2 计量结果对比分析 6.2.1 模型回归结果对比 6.2.2 计量结果对比分析 6.3 收入因素对其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差异原因分析 6.3.1 收入数量对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原因分析 6.3.2 收入波动对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原因分析 6.3.3 收入来源对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原因分析 6.3.4 收入效率对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原因分析 6.3.5 收入技术对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原因分析 6.3.6 收入区域对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原因分析 6.4 非收入因素对农(牧)地流转需求影响原因分析 6.5 典型农牧区流转需求差异原因分析 6.5.1 自然禀赋 6.5.2 土地心理依赖 6.5.3 农户土地规模 6.5.4 外出务工习惯 6.5.5 农牧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 6.5.6 产业回报率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提高西部农(牧)户收入水平,探索新型职业农(牧)民培养机制 7.2.2 对农区与牧区土地流转政策进行区别化与合理化调整 7.2.3 加速城镇化进程,适度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 7.2.4 增加农业发展投入,加快农业传统生产模式转变 7.2.5 重视基础教育,大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活动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