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马克思对启蒙的批判及其意义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马克思对启蒙的批判及其意义研究

  • 作者:黄学胜 编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58019
  •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启蒙作为近代西方的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诞生的基本语境。探讨马克思对启蒙的批判及其意义,有助于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基本性质、思想的整体性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有助于反思启蒙本身及凸显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的优越性。《马克思对启蒙的批判及其意义研究》采用思想史和文本学的研究方法,对该论题做了专题探讨,认为马克思超过了原初启蒙的诸多限度,提出了一种实现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历史与自然相统一的新启蒙思想,并使启蒙人道理想彻底化和现实化了。 《马克思对启蒙的批判及其意义研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史和理论史研究提供了可能。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思路 三 基本内容 **章 启蒙精神及马克思的变革 **节 启蒙的科学精神及其影响 一 理解启蒙应关联到其科学精神 二 自然科学对启蒙时代的革命性意义 三 18世纪启蒙运动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第二节 启蒙的理性精神与现代性批判 一 启蒙理性成为现代性世界的支柱 二 启蒙理性与现代性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对启蒙理性的批判与转化 一 为启蒙理性奠基 二 重构启蒙理想 三 辩护与审视 第四节 从自然科学到历史科学:马克思的科学观变革 一 批判理性形而上学:历史科学的存在论根基 二 超越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历史科学的方法论维度 三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历史科学的价值论维度 第二章 启蒙道德筹划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意蕴 **节 现代性道德危机与启蒙道德规划 一 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表现及其根源 二 现代性道德:自我、权利和规则 第二节 应对道德危机的三条进路 一 康德:“启蒙”的时代与道德重建 二 黑格尔:“分裂”的时代与伦理共同体 三 马克思:“资产**时代”与人的解放 第三节 马克思道德观的三个论域 一 人类解放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二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道德批判”的限度 三 科学社会主义与“真正的人的道德” 第四节 恩格斯的道德视界及其当代意蕴 一 “现代社会主义”与启蒙话语的关联 二 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与辩证思维方式 三 “永恒道德”VS“真正的人的道德” 四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平等”与“自由” 第五节 马克思与麦金太尔的现代性道德批判及其比较 一 麦金太尔:实践、美德与共同体 二 马克思:自由、自我实现与正义社会 第三章 启蒙政治设计、黑格尔法哲学与马克思的批判 **节 现代性启蒙的政治设计及其后果 一 现代性启蒙政治设计的生成逻辑 二 自然科学模式在政治科学中的铺展 三 辩证对待现代性启蒙的现代政治设计 第二节 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变革及其限度 一 对近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批判 二 对“反思哲学”的批判 三 形而上学的重建 四 黑格尔之重建的限度 第三节 现代世界的“分裂”及其克服 一 现代世界的“分裂”是黑格尔面对的时代问题 二 应对启蒙与反思法国大革命 三 **理性**观 四 综合古代与现代的尝试 第四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哲学的批判 一 对黑格尔法哲学唯心主义本质的批判 二 对黑格尔的内部**制度的批判 第四章 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思想的逻辑转换 **节 基于解放逻辑的政治哲学求索 一 “旧世界是属于庸人的” 二 犹太人问题是“当代的普遍问题” 三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第二节 基于经济学和哲学逻辑的政治哲学求索 一 “劳动”问题的悖论 二 “劳动”解放的哲学基础 三 共产主义: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 第三节 分工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意蕴 一 人的解放与历史唯物主义 二 分工逻辑与现代市民社会的起源史 三 现代**与真正的人类共同体 第四节 《共产党宣言》与现代人的幸福追寻 一 启蒙的时代及其问题 二 马克思对现代性生活体验的揭示 三 现代性辩证法及其意义 第五章 现代社会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节 **是“世俗的神”与市场的道德限度 第二节 货币制度与货币是一种社会权力 一 货币是“真正的上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论述 二 “货币的谜”的解答:《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论述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扬弃与超越:马克思的路径 一 1845年之前的论述 二 1845年之后的论述 三 总结及反驳 第四节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一 基于文本整体逻辑的思想阐释 二 基于马克思思想整体视域的理论阐释 三 基于思想史视域中的理论阐释 结语:马克思的“新启蒙”及其现实意义 一 “新启蒙”扬弃原初启蒙的诸方面 二 马克思“新启蒙”的现实指向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