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朝花夕拾》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朝花夕拾》研究

  • 作者:魏洪丘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511738080
  •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01日
  • 页数:240
  • 定价:¥93.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一生中影响深远的散文集,是原发表于《莽原》杂志的回忆性散文的结集,旧题“旧事重提”。它不仅真实而细致地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轨迹,而且记载了他人生道路的几个重要转折:南京读书(进化论的选择)、日本留学(弃医从文)等,成了研究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从文学角度看,它又是现代散文创作的精粹和典范。因此,《朝花夕拾》是鲁迅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书从“本体观”“解读篇”“专题论”的三个角度构建研究的学术框架,对鲁迅和《朝花夕拾》做了客观科学而从宏观到微观、从生平思想到艺术个性的分析研究,在鲁迅研究及《朝花夕拾》研究领域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文章节选
    《阿长与〈山海经〉》解读 这篇作品作于1926年3月10日,发表于同年3月25日的《莽原》杂志第1卷第6期。 这篇散文的标题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阿长”,一为《山海经》。前者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即鲁迅所说的“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后者是鲁迅少年时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也就是鲁迅永生难以忘怀的“这四本书,乃是我*初得到的,*为心爱的宝书”。这两者似乎相距甚远,风马牛不相及,可鲁迅却把他们有意思地联系到了一起。 1 阿长,鲁迅和母亲平时都叫她“长妈妈”。这是个怎样的人呢?其实,她并不姓“长”,其真的姓名也被人忘记;她的体型也不长,“长”也不是形容词,其“生得黄胖而矮”。她的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是这样记叙的:“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和我国古代传统中的女性一样,姓名并不显得重要。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除了小时候在家有过小名外,出嫁便随夫姓,改名为“某某氏”;或称“某某嫂”(如“祥林嫂”“杨二嫂”“单四嫂子”)、“某某娘”(如“春宝娘”)。这些称呼显示了妇女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可它们毕竟是妇女与家人关系的组合。“阿长”的称呼,却来自一个与她毫无关系的先前的女工。别人的带体型特点的称呼(那个先前的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是个真阿长,与她完全相反),竟成了她的代名词!这样奇怪的事,鲁迅在文中只是淡淡的一笔。在“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人们没有自己的个性、失去了起码的自我,就连*后一点具有个性色彩的姓名权,到了长妈妈这里,也被剥夺了。长妈妈无所谓的默认,人们的习以为常,并不见怪,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旧传统之抹杀人的个性,竟然到了何等的地步! 我们看到:人们都“略带些客气”在“阿长”的“长”字后面加上了“妈妈”二字,称她为“长妈妈”;“长”加“妈妈”,其实是一个非常滑稽的组合。表面上呈现的是礼仪,骨子里却是对一个人的姓名权的侵犯。“长妈妈”的称呼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反讽。 2 就是“长妈妈”这个妇女,在鲁迅的生活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鲁迅用了自己对长妈妈的情感的两个波折,来描写长妈妈的性格特征,抒写自己对她的由衷的感激之情。 **个情感的波折,是由长妈妈平时对鲁迅的约束,导致对长妈妈的厌烦,到发现长妈妈有满腹“长毛”故事和抗拒“长毛”的“神力”,而产生特别的敬意。 来自长妈妈的约束,既有思想上的,也有行为上的。所以,鲁迅直接表示了自己的厌烦:“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厌烦之一,是长妈妈与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在行为上的相抵触所导致的。 少年儿童的天性是真诚,可长妈妈却“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少年鲁迅性格活泼好动,爱玩,可长妈妈却“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不但管束自己白日的行动,连晚上睡觉也受到她的限制。鲁迅写道:“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少年鲁迅的幼稚天真、直率坦诚。
    目录
    **部分本体观 一、主体论 二、客体论 第二部分解读篇 一、《小引》解读 二、《狗·猫·鼠》解读 三、《阿长与〈山海经〉》解读 四、《〈二十四孝图〉》解读 五、《五猖会》解读 六、《无常》解读 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 八、《父亲的病》解读 九、《琐记》解读 十、《藤野先生》解读 十一、《范爱农》解读 十二、《后记》解读 第三部分专题论 一、目前的离奇心中的芜杂 ——《朝花夕拾》中鬼魅世界之探究 二、论鲁迅散文的人性化色彩 三、《朝花夕拾》“朝”“夕”谈 四、论鲁迅的人性观 五、《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 六、论《野草》之梦境的幻觉型创造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