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新经济变革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新经济变革

  • 作者:中国新经济变革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ISBN:9787515519562
  •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01日
  • 页数:324
  • 定价:¥5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经管类图书。作者将视角放在改革开放*个四十年到第二个四十年的历史起点上,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实践为背景,从新阐述和解释新经济。上篇主要阐述新经济的“视野视角”,中篇主要阐述了新经济的“路径路数”,下篇主要阐述了新经济的“生机生息”。
    文章节选
    新经济究竟新在了哪里 “新经济”不单纯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经济范式与新的发展模式,还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段位与思维。究其本质,需要有“三位一体”的理解。 1.2.1 从正向到逆向:一种消费决定生产的(人本)经济
    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条件下是生产决定消费、供给决定需求,那么新经济则是一种消费决定生产、需求决定供给的经济。这种“从正向到逆向”的原因,在于当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化大生产对人的异化程度逐步降低,全要素生产率与消费水平均快速提升,催动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向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方向转变,经济增长的动能来源更加强调反向资源配置的逆向创新。这个“反向”是市场交易的、商业应用的、场景服务的、终端产品的反向;这个“逆向”是从产业化、转移转化、商业化、共性技术到基础研究的“逆向”;这个“创新”,是创意或原创思想**的、快速迭代的创新。更进一步说,从人类经济发展史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上升曲线,正是由于生产批量化的“决定作用”让位于需求多样化的“**地位”,大规模资源投入让位于生产技术构成的快速迭代,新经济才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更高段位。
    当前,大家对“场景革命”的认知与推崇恰恰是*佳的印证,因为从“场景”出发就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考虑消费体验。与此同时,互联网经济并非新经济的全部或核心,互联网经济更多的是通过虚拟空间的运用打破了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局限,使得很多企业从原来局限于区域“小市场”的滚动发展升级到面向全国、全球“大市场”的爆发成长。总之,只有围绕着人的体验、人的价值出发,不仅将人的需求作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再造的着眼点,还将人的价值转化为创新价值、商业价值或社会价值,才是真正的新经济。 1.2.2 从单边到双边:一种生产消费通吃的(服务)经济
    如果说工业经济的工业代表了生产、行业、供给,商业代表了消费、市场、需求,那么新经济是一种将工业的生产与商业的服务融为一体的经济形态。这个“从单边到双边”,几乎可以理解为从单边的工业思维到双边的产业思维。这个“产业思维”便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行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工场与场景的结合。某种意义上,新经济之所以能超越工业经济,不在于新经济在产业业态上、经营形态上、技术构成上、产品内涵上比工业经济高了很多,而在于把服务业置于制造化、产品化的基础上,对传统商业范畴的产业价值链进行了链条整合与价值再造。譬如,目前的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以及产品即服务、制造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等,都是*佳体现。从这个意义上,工业经济与新经济孰优孰劣其实无需争辩,因为两者的内涵、外延并不具备**性。与此同时,*好的商业模式、***的消费品,一定是把买卖嵌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而不是需要经过多级的销售渠道。新经济的经营业态之所以更加丰富、商业模式更加新颖、成长速度更快、想象空间更大,关键在于通过供需两端的产业整合、价值再造让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更加便捷、快速的无缝衔接。 1.2.3 从边界到跨界:一种打破产业界限的(生态)经济
    如果是从正向的、单边的角度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往往其资源投入、产能水平、能耗指标、税收效益是通通可以测算的,这种“可测度性”自然也就影响了产业发展的边界与经济增长的极限。在此逻辑思维下,大家往往讲围绕*终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哪些产业,以及哪些细分产业领域、产业业态,*后是微观的商业模式。但如果从反向的、多边的角度,才有更多具有想象力、爆发性的跨界融合空间,这就是从有边界到有跨界。新经济条件下,强调各次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论让位于强调各种业态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强调分解融合的产业领域让位于强调跨界融合的产业形态,再往下是产业业态、产业业态之下是商业模式。这其中,并非只有高技术产业才有新经济属性,很多现代服务业都能通过加强科技属性、平台属性、跨界属性等成为重要的新经济代表性产业。而只有通过产品跨界、技术跨界、市场跨界、资本跨界(产业整合)、产业跨界等,才能形成“自组织自成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新无所不在”的生态经济。
    总而言之,新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消费反向决定生产的、生产消费两边通吃的、打破产业界限的经济形态及其发展范式,具有鲜明的人本经济、服务经济、生态经济色彩;它源自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是对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和超越,而不是其替代和对立。只有从新经济的本体上“追本溯源”,才能为新经济的本质“正本清源”,进而在新经济的带动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度增长。
    目录
    上 篇 视野视角 001 1 揭开新经济理论的神秘面纱 002 1.1 他们说传统经济学已死 002 1.2 新经济究竟新在了哪里 004 1.3 “四不像”才是真的像 007 1.4 究竟带来什么发展范式 013 1.5 新经济的发展路径何在 017 1.6 中国发展新经济的实践 024 1.7 走出巨婴式思维的羁绊 027 2 谁将是新经济地理上的新宠 034 2.1 新经济地理上的结构与变迁 034 2.2 全球化两大新趋势及其影响 038 2.3 城市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协同 046 2.4 杭州崛起的新经济地理逻辑 051 2.5 科产城人融合成为新的抉择 056 3 新经济制度的改变与被改变 062 3.1 新经济到底带来了什么改变 062 3.2 新经济到底有什么制度需求 074 3.3 新经济意义的制度产品供给 079 3.4 新经济制度演化的基本趋向 082 3.5 新经济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085 4 重识新经济精神的文化逻辑 088 4.1 脱离商业文明能否走向创新文明 088 4.2 心学的现代意义及其全球化价值 092 4.3 中国改革开放奇迹背后的潜逻辑 095 4.4 新个人(体)主义与新经济秩序 098 4.5 从新经济看中国经济增长大周期 100 中 篇 路径路数 105 5 重塑新经济产业发展新范式 106 5.1 破除产业发展的认识迷雾 107 5.2 打破区域产业发展周期律 114 5.3 超越生产函数思维的羁绊 122 5.4 新经济时代产业规划布局 125 5.5 产业组织创新的逻辑之变 131 5.6 究竟需要怎样的产业政策 135 5.7 新时期产业促进**工作 140 6 构造新经济创新生态永动机 148 6.1 从推拉并举走向生态赋能 148 6.2 创新生态是新经济永动机 150 6.3 步入创新驱动发展新时代 156 6.4 探索科技创新工作新路数 159 6.5 拓展科技创新工作的边界 160 6.6 创新生态建设成为主旋律 165 7 打造开放型创新经济(体) 176 7.1 外向型工业经济发展红利边际递减 176 7.2 大变革大繁荣与大调整大变局并存 180 7.3 开放型创新经济发展范式呼之欲出 186 7.4 深圳成为开放型创新经济*佳实践 189 7.5 开放型创新经济与新一轮改革开放 194 7.6 加快建立开放型创新经济运行体制 199 8 再造新经济企业价值(观) 201 8.1 拥抱新经济企业价值观 201 8.2 互联网下半场十大赛道 204 8.3 企业爆发成长六大机制 209 8.4 商业模式创新十大原理 213 8.5 价值再造万变不离其宗 221 8.6 新经济企业价值的判断 224 下 篇 生机生息 229 9 企业平台化与产业组织创新 230 9.1 走出传统企业理论的误区 230 9.2 经济学上的几组相互关系 233 9.3 平台化就是从做事到做局 236 9.4 生态化就是从成链到组网 238 9.5 企业平台化焕发发展活力 240 9.6 企业平台化优化产业生态 244 9.7 企业平台化发展路径方法 245 9.8 企业平台化发展组织方式 248 9.9 大力培育和发展平台经济 251 10 第三代创新园区与全域创新 253 10.1 开发园区的前生与今世 253 10.2 新时代呼唤新型功能区 256 10.3 拥抱第三代创新功能区 258 10.4 打造新经济发展策源地 262 10.5 建立功能区治理新模式 265 10.6 带动全域创新之城建设 268 11 创新型服务政府与营商环境 271 11.1 政商关系的两难困境 271 11.2 政府作用的市场边界 274 11.3 创新驱动的组织结构 277 11.4 营商环境的政商逻辑 278 11.5 打造创新型服务政府 280 11.6 广义测度的指标体系 282 11.7 政策措施与决策建议 285 12 世界形态的演进与大国崛起 288 12.1 从美国东西铁路的修建谈起 288 12.2 四种世界形态及其运行方式 289 12.3 中国战略赶超的结构性问题 293 12.4 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国考量 297 12.5 全方位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 300 参考文献 305 后 记 31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