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梵高:颜料释放的信仰 以艺术对抗疯狂
QQ咨询:
有路璐璐:

梵高:颜料释放的信仰 以艺术对抗疯狂

  • 作者:澄因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56670
  •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 页数:316
  • 定价:¥7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以文森特·梵·高在世时的书信内容、绘画作品及其身后的传记作品、历史文献为基点,解读梵·高的创作内涵、宗教精神、人生际遇与疯狂行为。 让人们看到一个更真实、立体,虽充满悲悯与叛逆,也敢于走“窄门”的梵·高。 他的苦恼、敏感、焦虑、懦弱、暴躁与坚守、幻想、不堪、落魄,像每一个在追求与质疑中奋斗、追逐的普通人一样,他也有凡人的精神与德性。他永怀赤子之心,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热爱与好奇。
    文章节选
    要有汗水才有喜悦
    你追求的是什么?人的外表是否能反映他的内涵?人的灵魂里都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的路。
    那我们要做什么?给火添柴,“你里头应当有盐”,不管多焦虑,也要耐心地等待,等到有人想来造访……待在那里,我怎会知道?任何信仰上帝的人都能等到这一刻的到来,或早或晚。
    天国是由单纯的事物组成的,如长茧的双手或小巧的花瓣,*好能亲身体验做牛马的滋味,*好和低贱的穷人一块生活。

    梵高二十七岁才开始画画,非科班出身的他的绘画技巧总是被其他画家嘲笑诟病,他们认为他不懂透视法、比例、人体构造,有的还奉劝他改行。无论是作为牧师的梵高还是作为画家的梵高都不见容于世俗。他们嘲笑他、排挤他,但他不为所动,在讲坛上继续传道,在画布上继续挥洒笔墨。他郑重地说,艺术所需要的不只是正确性,它需要的是“比字面上的真实更加真实”的真实。它需要真诚、诚实、亲密和现代性——“简言���,生活”。
    作为传道者的梵高摒弃了上帝代言人的外在形式,与穷苦者亲近融合。作为画家的他也没有描画学院美术所欣赏与定义的“美”,他远离了那种“美”,他更关注生命背后的庄严情绪与力量,而不是其表面的浮华与优美。他似乎在创作中逐渐感受到了自己绘画的天赋:

    正是因为我有一双天生要画画的手,我绝不能放下画笔。自从我选择开始画,我可曾有过半点疑虑、彷徨与犹豫?我想你是懂的,我犹如战场上的士兵一样,斗志昂扬。仗越打越激烈了。

    年近而立的梵高正式开始创作生涯之时,他选择了浓墨重彩地画那些施肥的人和钻井工人,画手摇纺织机的纺织工、拓荒者、冬季光秃秃的树……那些无名的社会底层人士,他们总是表情凝重,隐藏在无尽变化的深褐色与沥青色中。这些画看起来灰暗、厚重,是如此不合时宜、不引人注目,无人欣赏。
    他绘制了大量的树,柳树、橡树、桦树,它们枝条弯曲、粗糙,似划破了阴冷的天空。它们每年都会被截去树梢,它们有的疤痕累累,历经沧桑,看起来像是经历了蹂躏和遗弃一样,尤其是在冬季,路边总是有这样因自然也因人为而出现的荒凉景象。在画一棵没有树梢的树时,他说:
    “应该像对待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一样去描画,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于那棵特别的树,不眠不休,直到其中出现一些生命的气息”。
    在《波拉德柳树》中他使用没有树梢的树来侧面展示行走在孤独小径上的茕茕人影,这遭受折磨的形态被象征化了。梵高长久而极其细致地注视着这些没有树梢的树,他感到这些被修剪过的树有时就像“救济院的老人”,通过这种象征化的意象处理,他似乎掌握了以物喻人,以探索任何事物的隐秘生活,延伸至他将来热衷的意象:椅子、鞋或向日葵。
    他的画笔就这样一直徘徊在风景、农舍、农具、劳动者、晦暗的天空和孤独的小道上。
    “我不会去追随艺术爱好者和经纪人,”他发誓道,“让他们来追随我好了。”与其“迎合大众”,他更想“忠于自我”,即使那意味着“用粗暴的方式表达粗暴的内容”。
    这时的他开始感觉到,完成“充满心灵与爱”的作品时日无多了,时间紧迫,机会转瞬即逝,而他“**想做的事情就是创作出一些好的作品”。他从艺术经纪人到教师,到布道者,再到艺术家。对于自己将来的人生规划,他表示并不想拯救自己,对于寿命的长短,他也随遇而安。他所执着的是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希望自己平静而沉着地创作,规律地、全心全意地画画。这些创作作品并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这就是那个时候梵高的目标,他专注于这个想法,他说:

    我希望人们会谈论我的作品,认为这家伙在感觉上不仅非常深刻,而且还极为敏锐,而无视我所谓的粗糙风格。
    目录
    **部分 生命的光必然在黑暗*深处发亮吗?|1 *早的奉献,不是艺术,是信仰 人的绝望本身 从肉体到灵魂一无救赎可能的女人 要有汗水才有喜悦 第二部分 巴黎,像一道光|55 疏离的蒙马特 印象派吻上荷兰青蛙的脸 浮世绘:一个虚拟的乌托邦 第三部分 阿尔的彩色幻象|97 对永恒自然的敬拜 生命原罪的归宿 梦想的**,毁灭的开始 第四部分 我心如葵|153 燃烧的向日葵符咒 追逐阳光的人 第五部分 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189 自画像:留给世人的病历表 椅子:另一形式的自画像 自我忏悔与救赎 第六部分 惊人的情绪能量及颜料的释放|223 与暗夜星光的孤独对话 对抗疯狂、沉沦的挣扎 因色彩而悸动,被颜色所吞噬 第七部分 我的一生是一趟朝圣之旅|269 艺术对抗疯狂的英勇战役 麦田群鸦:宿命的噩兆 艺术取代信仰 自然的天启 与你握手 后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30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