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红楼新辨
QQ咨询:
有路璐璐:

红楼新辨

  • 作者:欧阳健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86225
  • 出版日期:2020年04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0886225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01日
    • 定价
      ¥5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向“新红学”及其理论基础提出尖锐质疑的著作,运用版本学、史料学、校勘学、辨伪学的基础规律,从版本鉴定和内容对勘入手,证明出现在1927 年以后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不是《红楼梦》的原本,而是后出的伪本,是不可靠的,程本才是《红楼梦》的真本。本书所阐述的观点,被誉为“震撼红学的新说”“红学新革命”,对红学的发展将生产巨大的影响。
    文章节选
    一、红学的出路在哪里? “拥挤的红学世界……” 红学家曾经如此这般亦喜亦忧地形容红学研究的现状。“拥”,有“聚”的意思,《三国志· 诸葛亮传》云:“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声势可谓大矣;“挤”,也有“聚”的意思,《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云:“老的,少的,上的,下的,乌压压挤了一屋子”,人口密度可谓高矣。据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于曼玲编《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研究索引》统计,自1904 年至1992 年初的近九十年中,发表的有关明清小说的论文论著共19064篇(部),就中评红之作竟达8265 篇(部),占总数的43.35%。“聚”全国研究队伍近二分之一的力量于数千部明清小说中的一部,红学世界又怎能不让人感到拥挤呢? 人多,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在红学这块苑地里,“因拥挤而龃龉而争吵,致使多年来红学论争从未停止过。不仅索隐、考证和小说批评红学三派之间,你攻我伐,无有尽时;同一学派内部也歧见纷呈,争论不休。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红学问题不存在各种意见的分歧。而且,不争则已,一旦争论起来,便失去平静,即使不‘几挥老拳’,也是相见耿耿,不欢而终。”具体到版本问题上,“迄今为止,还是言人人殊,无以定论。往往一说即出,很快就遭到反��,而反驳者自己,也不一定坚信己说。特别是版本演变和《红楼梦》成书过程的关系,现在还未能找到大家都基本认可的说法。”由版本派生出来的脂砚斋问题,情况还要糟糕,“脂砚何人?无论说是叔父也好,舅父也好,曹頫也好,棠村也好,曹雪芹自己也好,史湘云也好,都不过是一种猜测,而且是证据并不充分的猜测,不仅在研究者中间达不成一致,更主要的是每一种立说本身就没有实证的支持”,“从已经知道的材料看,无论从哪个角度立说,对材料作怎样的分析”,都无法作出确切的答案,竟成了“休想解开”的“死结”! 可是,这似乎并不妨碍红学家对七十年来“新红学”所取得的成就抱有的乐观态度:“自从二十年代初期胡适介绍脂本以来,多少读者、研究者研读《红楼梦》两种版本系统——脂本和程本,高度重视脂砚斋的批语,毫不怀疑脂本是先于程本、接近原著的早期抄本”并取得“《红楼梦》版本*初只有抄本,它们是曹雪芹稿本的过录本,抄本一般都带有脂砚斋的评语,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共识。这一共识,由于被反复地讲述、宣传、运用,已经成为不证自明的公理或“常规认识”,成为固定的、下意识的思维习惯。它是红学研究的*高法则,是不容任何批评和挑战的;当大量存在的事实与之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的怀疑总是指向事实本身,不惜去责备那些不合时宜的事实“不真实”“不典型”,而丝毫不曾虑及这种“常规认识”或者思维习惯是否科学、是否可靠,更没有想到红学的危机与紊乱,同这种公认的*高法则之间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 红学要前进,出路在哪里?人们曾经提出过许多方案。*新的意见是:“红学要有发展和突破,特别需要红学界同仁耐得住寂寞,甘于坐冷板凳,五年十年沉下去,做艰苦的研究工作。……我们要博览群书,通读熟读中外古今的文学名著和文学理论著作,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思想理论水平。要精通史学,并向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心理学进军,建立与红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还要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各个艺术门类,以期打开思路,触类旁通,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有积累,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包括校勘、考证、笺注,实地调查、挖掘资料等等,尽可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多更深的发现。”可是,豪言壮语无助于解开红学研究中一个个“死结”;深刻地反思新红学七十年来的路子是否走正,检讨红学研究的“原有基础”是否牢固稳当,倒确实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某学者说:“胡适可以说是红学史上一个新‘典范’的建立者。”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红楼梦考证》这部“新红学”的奠基之作,经历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并未动摇其权威的地位,当代的红学研究,依然是在胡适开辟的掌子面上,采用胡适建立的“典范”运作的。重新梳理胡适《红楼梦》版本考证过程的逻辑顺序,重新检验他的*后结论,看看聚集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的红学事业究竟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才是求得红学的发展和突破的真正出路。 二、重评胡适的《红楼梦》版本考证 胡适1921 年着手考证《红楼梦》版本的时候,他所得到的版本,除有正书局的八十回石印本(所谓“戚本”)以外,都是以程伟元的百二十回排印本为底本的。这是胡适彼时版本考证的物质前提,也是我们把握胡适日后思维脉络的关键。 当时,胡适对于“戚本”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他只说了一段并未引起后人深究的话:“有正书局的老板在这部书的封面上题着‘国初钞本《红楼梦》’,又在首页题着‘原本《红楼梦》’。那‘国初钞本’四个字自然是大错的。那‘原本’两字也不妥当。” 题“国初钞本”,为什么便是“大错”?胡适对此并未加以论证;也许他以为,既然已经“弄清”了曹雪芹的事迹家世,那么“国初”云云之“大错”,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至于戚本为“原本”也“不妥当”的理由,胡适则说得非常清楚:“这本已有总评,有夹评,有韵文的评赞,又往往有‘题’诗,有时又将评语抄入正文(如第二回),可见已是很晚的抄本,决不是‘原本’了。”从版本学的角度看,胡适的判断,理由是充分的,有说服力的,只是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胡适这时说的话才好。 胡适考证的**对象是两种程伟元的本子: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活字本(胡适误记为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次活字排印本,他称之为“程甲本”)和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萃文书屋活字本(胡适称之为“程乙本”)。他此时所得到的材料,主要是“程甲本”程伟元、高鹗的两篇序和“程乙本”程伟元、高鹗的七条引言。从这些材料中,胡适特别强调的是以下两点: **,高序中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引言中说:“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胡适据此得出结论说:“从乾隆壬子上数三十年,为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今知乾隆三十年间此书已流行,可证我上文推测曹雪芹死于乾隆三十年左右之说大概无大差错。”c 这条材料因为与自己的假设相合,故胡适深信不疑。
    目录
    一 绪言 二 脂本辩证 三 脂批辨析 四 脂斋辨考 五 “探佚”辨误 六 史料辨疑 七 结语 附录 脂本掺假离析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