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建筑施工企业全税种税务处理与会计核算
QQ咨询:
有路璐璐:

建筑施工企业全税种税务处理与会计核算

  • 作者:王宁
  •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 ISBN:9787509219638
  •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总会计师全面梳理建筑施工企业的涉税事项 对照案例讲解全税种的税务与会计处理要点 ■一本书搞定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契税|车辆购置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 ■一站式解决 征收范围|纳税义务人|税率适用|收入确认|费用扣除|税额计算|发票开具|优惠政策|纳税申报|税收征管|减税降费等实操要点
    文章节选
    1.8典型问题解析
    1.8.1一般纳税人问题
    1.8.1.1销项税额问题 问题1
    某公司2019年2月份销售一批货物,当时未开票,已申报缴纳了增值税。4月份购买方要求补开发票,该公司还能开具16%税率的增值税发票吗?
    答:可以。《**税务总局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事项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14号)规定,纳税人在增值税税率调整前未开具增值税发票的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需要在4月1日之后补开增值税发票的,可以按照原适用税率补开。 问题2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财政补贴收入应按什么税率缴纳增值税?
    答:《**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增值税扣税凭证认证确认期限等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5号)第七条规定,纳税人取得的财政补贴收入,与其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的收入或者数量直接挂钩的,应按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纳税人取得的其他情形的财政补贴收入,不属于增值税应税收入,不征收增值税。因此,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财政补贴收入,与其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的收入或者数量直接挂钩的,按其销售货��、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的适用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因此,收到财政补贴的时候,首先要准确判断是否与取得收入或者数量直接挂钩。例如,某地交通运输局给当地公交公司按照乘车老年人的人数发放老年人持卡乘坐公交车优惠金额的补贴103万元。由于该笔补贴属于与公交公司取得收入或者数量直接挂钩,因此需要缴纳增值税,应按照公交公司简易征收适用的征收率3%来计算增值税。 1.8.1.2进项税额问题 问题3
    纳税人在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选择发票用途错误应如何处理?
    答:根据《**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等事项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1号)规定,**税务总局将增值税发票选择确认平台升级为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发票用途确认、风险提示、信息下载等服务。纳税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后,如需用于申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或申请出口退税、代办退税,应当登录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确认发票用途。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登录地址由**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确定并公布。
    纳税人应当按照发票用途确认结果申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或申请出口退税、代办退税。纳税人已经申报抵扣的发票,如改用于出口退税或代办退税,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实情况并调整用途。纳税人已经确认用途为申请出口退税或代办退税的发票,如改用于申报抵扣,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实该发票尚未申报出口退税,并将发票电子信息回退后,由纳税人调整用途。 问题4
    某纳税人取得2020年1月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2020年2月在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查询到该发票的电子信息,是否必须在2月税款所属期进行用途确认?
    答:根据《**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增值税扣税凭证认证确认期限等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5号)**条规定,2020年3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2017年1月1日及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取消认证确认、稽核比对、申报抵扣的期限。2020年3月1日起,纳税人在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查询到相应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后,既可以在当期进行用途确认,也可以在之后税款所属期进行用途确认。纳税人在已完成发票用途确认后,如需更正用途,可以在未申报当期增值税前,或作废本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后,自行更正用途。 问题5
    纳税人取消扫描认证后,还可以前往柜台认证吗?
    答:根据《**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小规模纳税人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范围等事项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号),自2019年3月1日起,扩大取消增值税发票认证的纳税人范围。将取消增值税发票认证的纳税人范围扩大至全部一般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取得增值税发票(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下同)后,可以自愿使用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查询、选择用于申报抵扣、出口退税或者代办退税的增值税发票信息。
    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的登录地址由**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确定并公布。
    纳税人取得增值税发票,通过增值税发票查询平台未查询到对应发票信息的,仍可进行扫描认证,当然也可以前往柜台进行扫描认证。 问题6
    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纳税人,应在年度**确定适用加计抵减政策时,提交《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声明》,请问手续怎么办理?
    答:《**税务总局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事项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14号)第八条规定,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应在年度**确认适用加计抵减政策时,通过电子税务局(或前往办税服务厅)提交《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声明》。
    纳税人通过电子税务局提交声明时,系统将自动显示《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声明》,纳税人选择政策适用年度和所属行业,录入计算期内四项服务的销售额和总销售额后,信息系统将帮助纳税人自动填写其他内容。纳税人在确认相关信息准确无误后,即可提交声明。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提交声明时,税务部门会提供免填单服务,纳税人只要将上述4项信息告知窗口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会预填好声明内容,交由纳税人确认,如果信息准确无误,纳税人盖章后即可提交。税务部门将在4月底前完成相关系统功能改造,待系统升级后,纳税人就可以通过上述两种途径提交声明。 问题7
    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纳税人,是否只有四项服务对应的进项税额允许加计抵减?
    答:《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第七条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许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以下称加计抵减政策)。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是指提供邮政服务、电信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以下称四项服务)取得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的纳税人。
    根据上述规定,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纳税人,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均可以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不**于提供四项服务对应的进项税额。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该公告第七条第(四)项规定,纳税人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不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其对应的进项税额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 问题8
    可以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的一般纳税人,在计算四项服务销售额占比时,是否应包括简易计税方法的销售额?
    答:《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第七条第(一)项规定,一般纳税人四项服务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的,可以适用加计抵减政策。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1)的规定,销售额是指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按照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销售额和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的销售额。因此,在计算四项服务销售额占比时,纳税人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的销售额应包括在内。 问题9
    A公司是2018年1月设立的纳税人,2018年9月登记为一般纳税人。A公司应以什么期间的销售额来判断是否适用加计抵减政策?是仅计算登记为一般纳税人以后的销售额吗?
    答:《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第七条规定,提供邮政服务、电信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以下统称四项服务)取得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的一般纳税人,自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许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统称加计抵减政策)。2019年3月31日前设立的纳税人,以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的销售额判断是否适用加计抵减政策。
    按照上述规定,在计算四项服务销售额占比时,一般纳税人在属于小规模纳税人期间的销售额也需要参与计算。因此,A公司应按照自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的销售额来计算四项服务销售额占比。 问题10
    某纳税人在2019年4月1日以后设立,但设立后三个月内,仅其中一个月有销售收入,如何判断该纳税人能否享受加计抵减政策?
    答:按照现行规定,2019年4月1日后设立的纳税人,按照自设立之日起3个月的销售额计算判断销售额占比。假设某纳税人2019年5月设立,但其5月、7月均无销售额,6月四项服务销售额为100万元,货物销售额为30万元。在本例中,应按照5-7月累计销售情况进行判断,即以100/(100 30)计算。因该纳税人四项服务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按照规定,可以享受加计抵减政策。 问题11
    公司如果有未抵减完的加计抵减额,能否申请留抵退税?
    答:不可以。加计抵减政策属于税收优惠,按照一般纳税人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的10%,虚拟计算出一个额度,用于抵减一般计税方法下的应纳税额。加计抵减额并不是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计入留抵税额。未抵减完的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可结转下期继续抵减,不能申请留抵退税。 问题12
    某公司是一家会展服务公司,符合加计抵减政策规定的条件。该公司是否需要到税务机关办理备案手续,才可享受加计抵减政策?
    答:不需要办理备案手续。按照《**税务总局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事项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14号)规定,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在年度**确认适用加计抵减政策时,通过电子税务局(或前往办税服务厅)提交《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声明》,当年度内即可适用加计抵减政策。 问题13
    纳税人为非雇员(如客户、邀请讲课专家等存在业务合作关系的人员)支付的旅客运输费用,能否抵扣进项税额?
    答:《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国内旅客运输服务,其进项税额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这里指的是与本单位建立了合法用工关系的雇员,所发生的国内旅客运输费用允许抵扣其进项税额。纳税人为非雇员支付的旅客运输费用,不能纳入抵扣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应用于生产经营所需,如属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问题14
    某公司是一般纳税人,2019年4月上旬派出一批技术人员赴德国考察学习。该公司为考察团购买的国际航班机票,能否抵扣进项税额?
    答:不可以。《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规定,纳税人购进国内旅客运输服务,其进项税额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照现行规定,国际旅客运输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政策,未缴纳增值税。因此,该公司购进的国际旅客运输服务,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问题15
    除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外,是否只有注明旅客身份信息的客票,才能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凭证?只注明旅客姓名,未注明身份证件号码的客票,能否抵扣进项税额?
    答: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规定,纳税人购进国内旅客运输服务,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的,暂允许以注明旅客身份信息的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铁路车票、公路和水路等其他客票,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凭证。
    由于部分客票票面样式不统一,票面记载旅客身份信息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实际操作中,只要是通过实名制购票方式购买,并注明旅客姓名或身份证件号码的,就属于按规定注明旅客身份信息的票证,可以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问题16
    某集团有每年组织职工在国内疗养的惯例。2019年4月1日后,因职工疗养支付的机票或火车票可以抵扣吗?
    答: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该集团组织职工疗养属于集体福利,购买的机票或火车票对应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问题17
    某公司将于4月下旬举办一场招商会。作为主办方,该公司计划统一负担客户及嘉宾的来回路费。该公司取得的机票和高铁车票能否抵扣进项税额?
    答:不能。客户和嘉宾不属于该公司员工,该公司承担的这部分国内旅客运输费用,其进项税额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问题18
    某公司因员工出差计划取消,支付给航空代理公司退票费,并取得了6%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该公司可以抵扣该笔进项税额吗?
    答: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航空代理公司收取的退票费,属于现代服务业的征税范围,应按照6%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该公司因公务支付的退票费,属于可抵扣的进项税范围,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目录
    目 录 第1章 增值税 1.1征收范围、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1.1.1征收范围 1.1.2纳税人 1.1.3扣缴义务人 1.2税率和征收率 1.2.1税率 1.2.2征收率和预征率 1.2.3兼营和混合销售的税率选择 1.3一般计税方法 1.3.1计税原理 1.3.2销项税额 1.3.3进项税额 1.3.4期末留抵税额退税 1.4简易计税方法 1.4.1适用简易计税方法的情形 1.4.2一般纳税人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的情形 1.4.3建筑服务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备案事项 1.4.4建筑服务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销售额的计算 1.5预缴税款和纳税申报 1.5.1跨县(市)提供建筑服务预缴税款 1.5.2纳税申报 1.6发票管理 1.6.1发票领取 1.6.2增值税发票系统 1.6.3开票注意事项 1.6.4代开发票 1.7增值税会计核算 1.7.1会计科目及专栏设置 1.7.2账务处理 1.7.3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列示 1.8典型问题解析 1.8.1一般纳税人问题 1.8.2小规模纳税人问题 1.8.3综合问题 第2章 企业所得税 2.1利润总额的计算 2.2收入类调整项目 2.3扣除类调整项目 2.3.1税前扣除基本原则 2.3.2税前扣除凭证 2.3.3职工薪酬 2.3.4业务招待费 2.3.5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2.3.6捐赠支出 2.3.7利息支出 2.3.8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2.3.9税收滞纳金、加收利息 2.3.10佣金和手续费支出 2.3.11跨期扣除项目 2.3.12党组织工作经费 2.3.13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 2.3.14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 2.3.15境外所得分摊的共同支出 2.3.16母子公司间提供服务支付费用 2.4资产类调整项目 2.4.1资产折旧、摊销 2.4.2资产减值准备金 2.4.3资产损失 2.5特殊事项调整项目 2.5.1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2.5.2兼并重组 2.6减税免税收入及加计扣除 2.6.1免税收入 2.6.2减税收入 2.6.3加计扣除 2.7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 2.7.1一般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 2.7.2境外承包工程税收抵免 2.8所得减免优惠 2.8.1****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2.8.2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 2.8.3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项目 2.9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2.1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2.10.1创业投资企业直接投资 2.10.2通过有限合伙制创���投资企业投资 2.11减免所得税额 2.11.1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免所得税 2.11.2****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2.11.3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内取得的所得 2.12抵免所得税额 2.13关联申报 2.13.1关联关系的认定 2.13.2关联交易类型 2.13.3同期资料 2.13.4其他 2.14建筑施工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2.14.1建筑施工企业所得税的就地预缴 2.14.2建筑施工企业总机构企业所得税预缴 2.14.3建筑施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2.14.4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 2.15典型问题解析 2.15.1工资及附加费类问题 2.15.2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类问题 2.15.3管理费用类问题 2.15.4利息支出类问题 2.15.5税前扣除凭证类问题 2.15.6其他问题 第3章 个人所得税 3.1概述 3.1.1纳税人 3.1.2征税对象 3.1.3扣缴义务人 3.1.4境外已缴纳税款的抵免 3.2综合所得 3.2.1综合所得的分类 3.2.2综合所得的应税所得额 3.2.3可以不并入综合所得的收入: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 3.2.4不并入综合所得的收入 3.2.5综合所得的应纳税额 3.2.6综合所得的预扣预缴税款 3.2.7综合所得汇算清缴 3.3经营所得 3.3.1应税所得额 3.3.2应纳税额 3.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 3.4.1应税所得额 3.4.2应纳税额 3.5加强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建设 3.5.1建立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管理机制 3.5.2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3.5.3加强信息**和权益维护 3.6典型问题解析 第4章 其他税费 4.1印花税 4.1.1纳税义务人 4.1.2税目和税率 4.1.3计税依据 4.1.4应纳税额 4.1.5征收管理 4.2房产税 4.2.1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与征税范围 4.2.2应纳税额的计算 4.2.3税收优惠 4.2.4征收管理 4.3城镇土地使用税 4.3.1纳税义务人和征税范围 4.3.2应纳税额的计算 4.3.3税收优惠 4.3.4征收管理 4.4耕地占用税 4.4.1纳税人 4.4.2征税范围 4.4.3应纳税额的计算 4.4.4减免税情形 4.4.5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纳税地点 4.4.6征收管理 4.5车船税 4.5.1纳税义务人与征税范围 4.5.2适用税额 4.5.3应纳税额的计算 4.5.4税收优惠 4.5.5征收管理 4.6契税 4.6.1纳税人 4.6.2应纳税额的计算 4.6.3减免征规定 4.6.4征收管理 4.7车辆购置税 4.7.1纳税人 4.7.2税率 4.7.3应纳税额 4.7.4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4.8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4.8.1城市维护建设税 4.8.2教育费附加 4.8.3纳税人异地预缴增值税有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政策 4.9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4.9.1实行分档征收 4.9.2暂免征收小微企业残保金 4.9.3明确社会平均工资口径 4.9.4合理认定按比例安排就业形式 4.10社会保险费 4.10.1基本养老保险 4.10.2基本**保险 4.10.3工伤保险 4.10.4失业保险 4.10.5生育保险 4.10.6用人单位法律责任 4.11典型问题解析 4.11.1印花税问题 4.11.2房产税问题 4.11.3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问题 4.11.4车船税问题 4.11.5契税问题 4.11.6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问题 第5章 税收征管与减税降费 5.1科学分类,精准施策 5.2精简征管事项,减少表单资料 5.3构建税收信用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5.4税收征管的几个具体问题 5.4.1关于欠税滞纳金的加收 5.4.2关于非正常户的认定与解除 5.4.3关于企业破产清算程序中的税收征管 5.4.4关于《无欠税证明》的开具 5.5减税降费 5.5.1从结构性减税到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 5.5.2现行减税降费政策归纳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