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马铃薯的世界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马铃薯的世界史

  • 作者:伊藤章治
  •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4135183
  •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本书是研究马铃薯的经典之作。在日本再版9次,**引进中国大陆!日本百万畅销书作家斋藤孝《深阅读》**必读书籍!日本重量级媒体《朝日新闻》《长周新闻》联合**!马铃薯的历史就是饥饿的历史,作者带领读者重走从马铃薯的故乡——的的喀喀湖畔开始的500年环游世界之旅,介绍了马铃薯如何影响人类历史,如何拯救了无数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历史的方法,以及马铃薯中隐藏的历史真相。你知道马铃薯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吗?你知道马铃薯影响了苏联解体吗?这本书中作者告诉你一个令你震惊的马铃薯的真实故事。
    文章节选
    这里是的的喀喀湖,位于安第斯山脉**,海拔3812 米,是世界上海拔*高的大船可通航的湖泊。的的喀喀湖横跨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面积约8372 平方千米。大部分到访这里的游客都会由于高原反应,感到头痛或心脏不适。 我从秘鲁普诺城的栈桥坐小船出发,驶向位于湖中的浮岛。湖水碧绿,蓝天白云倒映在湖中,湖面长满了一种叫“陀陀拉(Totora)”的类似芦苇的草。不同的是,芦苇属于禾本科,而陀陀拉草是莎草科的一种。 微风轻拂脸颊,在陀陀拉草的缝隙间穿梭了大约30 分钟后,终于到了一个由陀陀拉草铺建成的小岛,岛名康塔乌伊岛。 在这个直径约50 米的小岛一隅,有一片马铃薯田。岛民们利用陀陀拉草根部附着的泥土,在岛上开辟了一块土地,用来种植马铃薯。我到这里时是3 月末,马铃薯田里淡紫色的小花开得正盛,湖上有风吹来,花儿们在风中轻轻摇曳。听说这一小片土地上收获的马铃薯能供岛上6 户26 口人吃一个月。 事不宜迟,我赶紧去和岛民们聊天。渔民阿方索·多兰·伯鲁塞拉说: “马铃薯吗?当然喜欢啦。一个人**要吃7—15 个呢。岛上种的不够吃,还得去城里的市场上买,马铃薯干也常买。现在可以吃上米了,以前只有马铃薯。听说我父亲、爷爷那时候,人们用湖里捕的鱼去换马铃薯。现在别的岛上还有人用东西换马铃薯呢。没有马铃薯的日子简直无法想象!” 阿方索的妻子易路玛·斯旺妮娅·启思佩穿着以红蓝黄色为主的民族服装,在他旁边卖手工艺品,她也不住地点头说: “我们家有4 口人。平常用马铃薯和鱼、肉一起做来吃。早中晚顿顿吃它,要是没有了马铃薯,都不知道日子该咋过了。” 在的的喀喀湖西岸的这片地区,像康塔乌伊岛这样用陀陀拉草铺建成的浮岛有大大小小40 多个,那些被西班牙人驱赶至此的原住民乌鲁斯人的后裔居住在这里,有700 多人。他们以捕捞一种叫“图鲁查”的鳟鱼为生,同时还出售手工艺品给游客。学校、教会都修建在水上,孩子们也是划着陀陀拉草做的小船去上学。 浮岛是人工岛,建一座岛要花一年时间。把5—6 米长的陀陀拉草带着湖底的泥土一起连根拔起,堆砌成一个个块状物后,再并在一起,就做成了浮岛的底面。再把割下来的陀陀拉草交叉叠铺在上面,大概铺到2.5 米厚左右,岛的主体就建好了。为了防止浮岛被水冲走,*后还须把铺建好的岛用绳索固定到钉入湖底的木桩上。一个浮岛的使用期大约是30年。如今,这样的浮岛上竟然也通了电,安装了太阳能板。 我在岛上还听到了一件有趣的事。岛民之间有时也会起争执闹矛盾,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就采取“分岛”的办法,把岛一分为二来解决问题。这个康塔乌伊岛就是刚刚从别的岛分出来的,之前居住的岛上一共有14 户人家。 毋庸置疑,的的喀喀湖湖畔的这片海拔3812 米的高原地带,就是我们今天食用的马铃薯的故乡。日本作家山本纪夫在《马铃薯和印加帝国》中这样写道: 在那里(以的的喀喀湖湖畔为**的**安第斯高地),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你去露天集市一看便知。集市上当地的农民身穿地方特色浓厚的民族服装,出售各自田里种的农作物,或者和别人物物交换。集市上的马铃薯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马铃薯从侧面向我们证明了,**安第斯高原就是马铃薯的故乡。正是安第斯人民千百年来不断尝试改良,才培育出种类如此丰富的马铃薯。 …… 此外,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在这里,生长着一种被认为是马铃薯祖先的野生马铃薯。所有人类栽种的植物都是后来经过人工培育的,因此不只是马铃薯,所有的栽培植物都有自己的野生物种。栽培植物是人们将野生物种按照自己的需要加工改良创造出来的。 *先实现人工栽培的是学名为Solanum phurea-s.stenotomum 的二倍体马铃薯。人工栽培的马铃薯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4、36、48、60根,基本染色体数是12根,所以24 根的称为二倍体,36 根的称为三倍体,以此类推。 在栽培二倍体Solanum phurea-s.stenotomum 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能结出更大果实的四倍体马铃薯S.Tuberosum,随后将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马铃薯的故乡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太平洋一侧,纵贯南北绵延约8900 千米,是世界上*长的山脉。北起北半球的委内瑞拉的科德拉海角(译者注:国内目前常见的说法是特立尼达岛,不是委内瑞拉),南至智利、阿根廷的火地岛,中间跨越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山脉的正中段就是秘鲁、玻利维亚所在的**安第斯地区,在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 米的高原村落里,至今依然大量种植马铃薯,并制作风干的马铃薯干。将马铃薯去毒风干,就可以长期保存,这是安第斯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
    目录
    **章的的喀喀湖湖畔——马铃薯的发源地 003 ●1 故乡的湖012 ●2 支撑印加帝国的食物 第二章从秘鲁启程去往旧大陆——马铃薯走向新世界 025 ●1 马铃薯的传播者031 ●2 在欧洲普及 第三章地狱之岛——爱尔兰 041 ●1 英国统治与马铃薯047 ●2 大饥荒和移民 第四章君主专制与马铃薯 063 ●1 与腓特烈大帝同在——普鲁士篇069 ●2 农学家的创意——法国篇074 ●3 克服抵抗——俄罗斯篇 第五章工业革命与“穷人的面包” 087 ●1 工业革命的明与暗103 ●2 日本的工业革命 第六章现代史中的马铃薯 111 ●1 战争与马铃薯——德国 第七章日本的马铃薯 121 ●1 马铃薯登陆地——九州125 ●2 离蓝天*近的田地——长野131 ●3 “冷夏”与马铃薯——日本东北地区140 ●4 日本饮食与马铃薯143 ●5 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马铃薯 终章“救世主”马铃薯再现? 157 ●1 房顶的马铃薯田160 ●2 “救世主”马铃薯再现? 163 附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