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体系创新
QQ咨询:
有路璐璐:

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体系创新

  • 作者:曾维华等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62606
  •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 页数:410
  • 定价:¥3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30662606
    • 作者
    • 页数
      410
    • 出版时间
      2020年11月01日
    • 定价
      ¥31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体系创新》是作者在总结多年科研与教学工作经验,并结合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与生态优先理念,针对当前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缺乏对人口规模和布局方面考虑,未能充分发挥人口和经济在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方面的约束或驱动作用的问题,对我国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体系创新》首先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及技术体系演化历程,对比分析改革前后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明确改革前后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的缺陷和优势;进一步系统分析了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及其技术创新需求,并以环境承载力、生态红线及国土开发适宜性为生态环境前置约束,从规模、结构与布局优化角度,构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典型城市为对象,对所构建的技术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应用,并对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提出政策建议。
    文章节选
    **篇总论
    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
    1.1背景与意义
    1.1.1背景
    2019年1月,**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并于5月正式印发,标志着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制度设计已经完成,各地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工作已提上日程。国土空间规划是**对空间用途的管制和安排,是政府��控和引导空间资源配置的基础。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要素及其相关政策在城市地理空间方面的表达和反映,通过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把握,综合调控各类城市要素,已成为政府实现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修复、土地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广泛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等各类规划一直遵循“按部门编制规划或计划”的传统。201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部门为主导编制的规划逐渐走向综合化。纵观中国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1978年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主要借鉴苏联模式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也处于初创期,其定位仅仅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被动空间落实(张京祥等,2018)。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大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引进了西方的分区等概念和技术,规划方法逐步科学化,形成了包含“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规划、以“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为目的的国土规划和以“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大规划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但由于规划区域不兼容,审批、实施主体交叉等问题,规划实施较困难。到1989年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分区政策和空间布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顾朝林,2015;顾朝林和彭翀,2015)。城市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载体,城市空间和土地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重要资产,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土地营销的手段,工业园、开发区、科学城等盲目扩张也破坏了城市协调统一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求对城市的国土空间利用按供给进行制约并统筹兼顾,成为保护土地资源、制衡城市总体规划中盲目开发和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2000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展改革委)为增强规划的空间指导作用,提出空间协调与平衡的理念(杨伟民,2003),城市规划逐步从引导型发展规划转向强调实施性和综合性的综合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在“全局、弹性和动态”的理性发展观念的基础上,走向了基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区域综合规划之路(顾朝林,2015)。与此同时,长期滞后并让步于经济发展规划的环境保护规划也随即出台。规划的综合化趋势和多部门空间资源规划权力争夺问题,大量生态空间被逐渐蚕食,城市中的大气、水体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也使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不同领域专业规划的多规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刘永红和刘秋玲,2011),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也逐渐被提上日程。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索能够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式方法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06-02].胡志强:深化改革创新 推进“多规合一”。2014年中共**、国务院《**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同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2015年中共**、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同年10月,《中共**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2016年中共**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提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下称‘三区三线’),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为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党的十九大以后,随着大部制改革,自然资源部成立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国土空间规划被**提出,其定位为“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中国今后推进“多规合一”,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的重要抓手。
    “国土空间规划重构”和“多规合一”作为缓解规划间冲突、解决规划间矛盾、促进规划间衔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越来越成为学者和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严金明等,2017)。近些年,中国一些地区也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以及“多规合一”的实践工作。2003年,苏州、宁波等6个市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的试点工作。2008年,上海的嘉定、青浦两区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合一”的编制,后续又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编制工程,开展“三规合一”探索工作。2012年,广州在不改变部门行政架构的前提下,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率先进行“三规合一”的实践。在此阶段,少数城市自主开展“多规合一”的探索和实践,着重考虑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管控,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尚未被纳入“多规合一”的考虑范畴。2014年,随着《**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厦门、嘉兴、大理等在内的全国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明确了开展试点的主要任务及措施,要求将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此后,“多规合一”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从市县级到省级,进入深化试点阶段。2016年,宁夏、海南、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西、贵州9个省区被纳入试点范围。
    早在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同时强调应当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基于生态文明理念视角的国土空间规划越来越受重视。生态文明理念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所需要的尊重、顺应及保护自然的先进理念。该理念的核心观点在于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位,以二者为基础来指导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同步实现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再是简单地注重开发空间,而是逐步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空间管理转变,需要充分考虑国土空间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基于生态保护、文明建设对空间进行规划与管理,从而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全新社会运作模式,为广大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保障,为生态环境的和谐保护提供支持。生态文明理念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联系十分紧密,二者互相作用,缺一不可,是共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保护与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就中国当前的基本情况来看,基于生态文明理念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十分有必要。
    总体而言,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国土空间规划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而国土空间规划正是其中的重要建设途径。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来看,尊重、顺应和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这与中国当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基本情况紧密关联。国土空间规划能够从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及城乡等方面对土地及空间进行规划,从而能够实现资源开发的有效控制、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还能从绿化等层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综合来看,国土空间规划是协调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的有效手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生态文明理念是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标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经着手进行国土规划编制工作,但是由于理论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实践性不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协调不足等原因,所起的效果较为有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水平不断提升,相应标准也在不断完善,而生态文明理念正是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应当从空间层面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经济、资源、生态等的协同发展,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更为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管是从出发点还是从*终结果来看,国土空间规划都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指导准则的。
    2019年发布的《中共**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国土空间规划对空间的约束、优化、保障、协调的作用,一方面要设定人口、资源开发利用等天花板约束指标和生态保护、生态**等底线约束指标,以空间约束引导空间格局的统筹优化,促进高质量、高品质和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双评价”为基础,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保障生态**和国土**,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合理配置土地发展权,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可以看出,全面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的“双评价”工作,目的在于通过“双评价”识别出区域资源环境的禀赋特点,找出优势和短板,发现构图空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确定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级及开发适宜性程度,进一步对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及城镇开发边界“三线”进行科学划定,明确空间管控**与机制,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同步推进规划编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两者均包含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是否超载,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且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涉及的人口和经济等基础性评价内容和指标又属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中的压力范畴。因此,有必要基于生态文明理念视角下,从环境承载力约束的角度,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通过环境承载力优化调控确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适度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和合理结构(产业结构、用水结构及能源结构),以此确定“三区三线”和城市增长边界,进而为其他城市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的规模、结构和布局依据。
    1.1.2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城市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越来越受重视。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近年来大力倡导和实践的重要政策,而国土空间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途径,其本质是制定公共政策,其与国土空间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因此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开展国土空间规划逐渐成为广受关注的内容。本书主要针对当前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缺乏从人口规模和空间布局方面考虑,未能充分发挥人口和经济在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方面的约束和驱动作用的问题,从规模、结构与布局优化角度,对我国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典型城市为对象,对所构建的技术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应用,并对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提出多项政策建议,以期助力与新时代所匹配的规划理念与理论体系、规划方法与技术体系的更好建立,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创新体系构建提供思路和参考。
    目录
    目录 前言 **篇 总论 第1章 绪论 3 1.1 背景与意义 3 1.2 中国规划体系发展的演化历程 7 1.3 从国土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演化历程 15 1.4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 27 1.5 本书内容框架 41 第2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体系 44 2.1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及其技术创新需求 44 2.2 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体系 46 2.3 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城市适度发展规模与合理结构优化技术方法体系 48 2.4 国土开发适宜性条件下的城市国土开发优化布局技术 51 2.5 城市空间规划创新驱动下的城市增长边界设计技术体系 55 第二篇 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城市适度发展规模与合理结构优化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61 3.1 自然环境概况 61 3.2 社会经济概况 61 3.3 资源能源现状 62 3.4 环境污染现状 62 第4章 昆明市社会-经济-环境-资源-能源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4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与流图 64 4.2 模型参数 73 4.3 模型有效性检验 74 4.4 灵敏性分析 77 4.5 小结 82 第5章 昆明市社会-经济-环境-资源-能源系统模拟仿真 83 5.1 发展情景设置 83 5.2 社会-经济-环境-资源-能源系统的模拟仿真 83 5.3 三种发展情景下环境承载力分析 123 5.4 小结 127 第6章 环境承载力不确定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129 6.1 环境承载力的量化 129 6.2 构建环境承载力不确定多目标优化模型 129 6.3 小结 135 第7章 昆明市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136 7.1 昆明市不确定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求解 136 7.2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138 7.3 小结 145 第8章 环境承载力约束下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结构优化模拟仿真 146 8.1 优化发展情景下人口发展分析 146 8.2 优化发展情景下经济发展分析 146 8.3 优化发展情景下水资源需求量 147 8.4 优化发展情景下能源需求量 148 8.5 优化发展情景下污染物排放量 148 8.6 优化发展情景下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153 8.7 小结 154 第三篇 城市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实证案例研究 第9章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博鳌特别行政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 159 9.1 研究区概况 159 9.2 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 159 9.3 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 165 9.4 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 172 9.5 博鳌规划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议 173 第10章 基于发展生态适宜性分析北京市通州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 175 10.1 研究区概况 175 10.2 生态敏感性评��分析 176 10.3 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 179 10.4 北京市通州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议 192 第11章 基于发展适宜性分区的北京市大兴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 196 11.1 研究区概况 196 11.2 生态影响预测与分析 199 11.3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203 11.4 景观生态**格局构建 211 11.5 基于发展适宜性分区的大兴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 216 第12章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聚类的西宁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 222 12.1 研究区概况 222 12.2 水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力聚类分区方法 223 12.3 西宁市湟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标计算 227 12.4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聚类的西宁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 237 第13章 基于脆弱性的北京市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 242 13.1 研究区概况 242 13.2 北京市脆弱性分析 244 13.3 空间布局发展变化趋势和问题分析 261 13.4 基于脆弱性的北京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 270 第四篇 城市空间规划创新驱动下的北京市增长边界设计 第14章 研究区概况 293 14.1 自然环境状况 293 14.2 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 294 14.3 环境状况发展变化趋势 297 第15章 基于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力的北京市发展空间分区 302 15.1 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力界定 302 15.2 城市发展空间分区与主体功能划分关系分析 303 15.3 基于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力的发展空间分区方法 304 15.4 北京市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力分量评价与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309 15.5 基于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力的北京市发展空间分区分析 315 15.6 小结 317 第16章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北京市空间约束构建 318 16.1 城市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约束分析 318 16.2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约束构建方法 319 16.3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北京市空间约束构建 323 16.4 小结 340 第17章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北京市人口约束构建 341 17.1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城市人口约束分析 341 17.2 基于环境承载力多目标优化模型的人口约束构建方法 342 17.3 基于环境承载力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北京市人口约束构建 345 17.4 小结 355 第18章 基于多主体智能仿真的北京城市增长边界设计模型构建 356 18.1 城市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356 18.2 城市增长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57 18.3 城市增长的多主体空间决策行为规则构建 359 18.4 城市增长变化模拟模型构建 365 18.5 小结 368 第19章 北京市城市增长边界设计 370 19.1 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建设用地转换分析 370 19.2 基于人口和空间约束的政府主体空间决策行为分析 375 19.3 基于人口和空间约束的居民主体空间决策行为分析 377 19.4 基于空间约束的企业主体空间决策行为分析 385 19.5 北京市城市增长边界设计 389 19.6 小结 398 参考文献 39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