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先秦文学与文献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先秦文学与文献研究

  • 作者:赵敏俐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76880
  •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01日
  • 页数:562
  • 定价:¥1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100176880
    • 作者
    • 页数
      562
    •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01日
    • 定价
      ¥14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主办的“先秦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之一,参加本次会议的多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本次会议共收到了42篇质量较高的论文,涉及《诗经》《楚辞》、诸子、出土文献等多个研究领域,既有对诸类文献的考据、疏证和注释,也有对文献的生成方式、写定年代、文体特征、思想文化内涵的分析考察,还就先秦文学与文献的研究思维与方法做了宏观的论述,在一些研究热点、难点和理论方法上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和思考。本次会议所涉议题十分广泛,综合反映了当今先秦文学与文献研究的现状,创获丰厚。此次集结出版,以纪念此次盛会,也希冀对先秦文学与文献研究提供一份宝贵的文献材料。
    文章节选
    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 ——从口传时代到文字书写时代的历史飞跃 赵敏俐 引 言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 世纪。现存的殷商文学文献,包括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还有《尚书·盘庚》和《诗经·商颂》等。此外,在先秦两汉历史文献中留存下来有关殷商时代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歌舞艺术等等,也值得我们重视。因而,在20 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学史编写中,对殷商文学都有简略的介绍。中华书局1941年初版的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从“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与原始文学状况”和“周易与巫术文学”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文学有了一个初步的定性。他的这一观点被詹安泰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所接受并有所发展。论述*详细的当属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初版的业师杨公骥先生的《中国文学》(**分册),为殷商文学单设一编,将其确定��“殷商奴隶制社会文学”,下设五章,分论“殷商奴隶制**的建立及其社会特征”“殷商的神话”“殷商的音乐舞蹈和诗歌”“殷商的散文”“殷商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及其历史作用”。用了约5万字的篇幅,对殷商文学做了全面的分析介绍。然而,相对于周代社会以后的中国文学来讲,殷商文学现存的材料毕竟太少。其中*为重要的传世文献如《商颂》,受近代以来疑古思潮的影响而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宋诗,甲骨文与金文等出土文献在很多人看来又不属于文学的范畴。因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史叙述中,几乎不再有人将殷商文学当作一个独立的时段来论述,或将其大而化之在“原始文学”当中,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与意义似乎已被人淡忘。但是,随着近年来考古研究的不断发现,史学界已经在认真思考重建中国上古史的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关于殷商文学的讨论理应受到新的重视。因为,如何认识这一时段的文学,不仅意味着在中国文学史上增加了一个古老的历史时段,而且还意味着我们如何重新认识中国文学的起源问题,对早期的中国文学如何评价的问题,甚至关系到对中国文学史整体看法的改变。所以,我想就此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 可以纳入殷商文学范畴的基本文献及其考辨 考虑到中国文学早期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文学是一种泛文学,而不是今天所说的纯文学,是中国精神文化早期的文字书写形态。就现有材料来看,可以纳入殷商文学范畴的文献,依据其来源,大致包括这几个方面: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中有关商代的文献、《诗经》中的《商颂》、《周易》中的一些卦爻辞、记载于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商代遗文遗诗、有关商人的神话传说等等。其中,前两项的真实性,没有人会怀疑。对以下几项文献,尚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与看法,依据学界已有的研究考辨成果,本文再做简略的论述。 **是《尚书》中有关商代文献的真伪。据《史记》所载,汉文帝时,在济南伏生所传的《尚书》二十八篇中有《商书》五篇,即《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以广其宫”,在坏壁中发现古文书《尚书》四十六篇,其中有《商书》十一篇,包括伏生所传的五篇。《尚书》的传授过程极其复杂。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今本《十三经注疏》,从名目上看这十一篇全都存在,但是除了济南伏生所传的五篇之外,其余诸篇经过汉代以来学者辨析,认为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是这五篇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汤誓》《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四篇,可能是周代史官追记,或者春秋战国时代人所作;另一种情况是《盘庚》(上、中、下)篇,其间有些文句也可能经过小辛或者周初史官的编修,但基本上可以认定为商代传承下来的真实文献。 第二是《诗经》中的《商颂》。现存五篇。*早记述其来历的,是《国语·鲁语》中鲁国大夫闵马父的一段话: 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其辑之乱曰:“自古在昔,先民 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先圣王之传恭,犹不敢专,称曰“自古”,古曰“在昔”, 昔曰“先民”。 据此,知“以《那》为首”的这几篇作品是“商之名颂”,是商代流传下来的(“先圣王之传恭”),后来经由正考父之“校”,将其献于周太师,原有十二篇,后来保存在《诗经》中的只剩下五篇,此说为《毛诗》学派所继承。 但是,《国语·鲁语》中正考父“校商之名颂”的说法,在汉人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却变成为了赞美宋襄公而“作《商颂》”,薛汉在《韩诗薛君章句》中又变成了“正考父,孔子之先也,作《商颂》十二篇”的说法。由此关于《商颂》作年的问题产生了异说。 比较在《商颂》作年问题的两说中,“商诗说”*早见于《国语》,于史有征。除上引闵马父的话之外,这五篇作品,在春秋时代的宋国也曾有过流传,《国语·晋语》记晋公子重耳流亡到宋国,与司马公孙固相善,公孙固劝宋襄公礼遇晋公子,就曾引用过《商颂》“汤降不迟,圣敬日跻”两句,诗句出自《长发》。此外,《左传·隐公三年》在君子曰中曾引用过《商颂》“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之句,诗句见于《玄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楚人声子出使晋国时曾说:“《商颂》有之曰:‘不僣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此汤所以获天福也。”诗句见于《殷武》。又《左传·昭公二十年》齐晏子称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无言,时靡有争。”诗句见于《烈祖》。由于有《国语》《左传》等上述文献的相互佐证,显然有非常充分的历史根据。而“宋诗说”*早见于《史记》,于先秦文献无据。而关于正考父“作《商颂》”说的荒谬,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就有过辨析:“《毛诗·商颂序》云,正考父于周太师‘得《商颂》十二篇,以《那》为首’。《国语》亦同此说。今五篇存,皆是商家祭祀乐章,非考父追作也。又考父佐戴、武、宣,则在襄公前且百许岁,安得述而美之?斯说谬耳。”所以,自汉代以后,“商诗说”一直被大多数学者所采信。但是,自清中叶以降,随着今文经学派的重新兴起,“宋诗说”却突然大兴起来。魏源、皮锡瑞、王国维等人先后在《诗古微》《经学通论》《说商颂》等著作中对“商诗说”提出质疑,标举“宋诗说”。以魏源等人在清末学术领域的影响,再加上20世纪疑古思潮的推动,《商颂》乃宋诗说遂被学术界广泛接受。但是,由于魏源等人的说法出于疑古的推测,并没有提出新的历史实证。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起,杨公骥、张松如发表文章,对魏源等人的说法进行了逐条的辨析,指出其谬误之所在。新时期以来,学者们对此问题更有详细的讨论,“商诗说”重新得到了学术界多数人的认可。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出土文献的相关材料,也正在为《商颂》为商诗说提供新的补充材料,如江林昌指出,1976年在周南扶风遗址发现的“微氏家族铜器铭文有力地证明了商代确有‘颂’的存在,并有专人负责承传‘商颂’的文化传统”,甲骨文中有关于“商奏”的记载,姚孝遂等人认为所谓“奏商”有可能指祭祀时奏某种管乐而言。《礼记·乐记》言师乙答子贡问乐云:“肆直而慈爱,商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c 可见,商为乐歌之名,并为商人所作,历史上也有明确的记载。此外,有关殷商时代歌舞艺术的诸多历史记载,也可以为我们证明殷商时代存在着“颂歌”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本文在综合考虑了有关《商颂》研究的诸多说法之后,认为还须尊重《国语》《左传》的历史记载,这也是当下大多数学者之所以回归《商颂》为商诗说的原因。 第三是《易经》中的一些卦爻辞,它们是否属于商代文献的范畴,需要辨析。关于《易经》产生的时代,*早的记载就在《系辞传》里。其说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清代学者崔述、皮锡瑞等人对此说法开始提出质疑,民国时期辨伪之风盛行,除了传统的“殷末周初说”之外,又有了“周初说”“**说”“春秋说”“战国说”等多种说法。其中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发表论文,通过对《周易》卦爻辞中“王亥丧羊于易”“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等几个故事的详细分析,断其为周初之作的说法,为学界所认可。李学勤根据*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材料,补充了顾颉刚的观点,认为经文的形成很可能在周初,不会晚于西周中叶。此外,廖名春、杨庆中等人从语言学、宗教思想等方面也做了补充,认为《易经》的成熟当在西周初年。由此而言,《易经》从整体上不能算作殷周时代的文献。但是,这部成书于周初的著作,里面的许多卦爻辞,特别是一些“古歌谣”,却有可能产生更早。对此,早在20世纪30年代,李镜池已经有过讨论,此后高亨等多人都有过相关的研究b,其中当有一部分应该属于殷商时代的古歌。 第四是记载于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商代遗诗遗文。如《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史记·宋微子世家》:“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上述诗歌,虽然分别记载于《吕氏春秋》与《史记》,但是由于缺少更多的先秦文献材料作为辅证,我们难以断定其真,但是也很难断言这些文献的记载没有出处。如何看待这些历史文献,是当下的古代文学研究中需要认真考虑的大问题。
    目录
    先秦文学与文献考论 关于先秦文学研究的几点考 /汤漳平 略论先秦儒家历史散文的创作 /杨树增 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 —从口传时代到文字书写时代的历史飞跃 /赵敏俐 先秦文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断想 /赵敏俐 从西方近代文学观念本位回归中国“文”学本位 /赵辉 战国诸子对保存先秦文献的贡献 /陈桐生 《尚书·虞夏书》三篇的写制年代 /李山 论先秦“辞”的演变及特征 /过常宝 孔子德治思想与先周文明的联系 /方铭 关注先秦文学中的“武” /杨传 《诗经》研究 读《诗经·北风》略记 /倪豪士 “赋诗断章”新论 /曹建国 先秦出土文献与诗学公案的解决 /徐正英 《诗经》的形成 /柯马丁 《诗经》重章结构的形态与类型 /姚苏杰 论周宣王时期王朝礼乐的畸变——以《诗经》“公卿赞歌”为** /李辉 周代歌诗演唱艺术与《诗经》作品的文体形式——试以周代文献中的歌诗创作情况及《卷耳》为例 /姜晓东 《诗经·周颂·时迈》新考 /亓 晴 《召南·行露》诗旨考辨 /秦帮兴 阜阳汉简《诗经》S001 与《卷耳》新证 /孙海龙 《楚辞》研究 宋玉赋“章华台”所指综合田野调查与研究 /刘刚 吴龙宪 蒋梦婷 《远游》作者之争与数术方技文化认知——兼论《楚辞》研究领域的开拓与方法论问题 /王德华 《九辩》琐议 /杨允 《招魂》《大招》中的歌乐舞 /张彬 《礼》书研究 《礼记》成书辨析 /许志刚 窦公献书与《周礼·大司乐》成书年代考 /王霄蛟 正史乐志书写方式对《礼记·乐记》的继承与发展 /史文 出土文献研究 北大藏汉简本《老子》札记 /黄灵庚 李凤立 论《品物流行》 朱晓海 上博叙事简与先秦“说体”研究 /廖群 出土简帛与先秦神话研究初论 /杨栋 刘书惠 后记 先秦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