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
QQ咨询:
有路璐璐: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

  • 作者:郝吉明 段雷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15260
  •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 页数:300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编号2002CB211601)研究成果的总结。利用以荷电低压撞击器(ELPI)为核心的稀释采样系统,对中国典型的燃烧源,包括燃煤电厂、燃油电厂、工业锅炉、生物质炉灶和生物质开放燃烧等固定源以及汽油车、柴油车和替代燃料车等流动源,所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试与分析。本书介绍了不同燃烧源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典型粒径分布、微观形态和化学组成,以及不同燃烧条件对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的影响。基于已有的测试结果,本书还总结了各种燃烧源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因子。
    本书可供从事大气环境科学和大气污染控制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人员阅读。
    文章节选
    第1章 燃烧尖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通过鼻和嘴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的总称,用PM10表示(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um的颗粒)。其中更细的为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05um),又称为细微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它能够进入人体肺泡甚至血液循环系统,直接导致心血管病等疾病。当前PM10污染已成为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它对于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也是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酸沉降、全球气候变化、光化学烟雾等重大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1.1 可吸入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较小颗粒物与人体健康危害的相关程度��著高于较大的颗粒物,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远远高于粗颗粒物。PM10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在一定颗粒物浓度下暴露的时间长短与多种健康指标密切相关。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死亡率增加与短期内大气颗粒物的小幅度增加有关。这些结果虽然颇具争议,但却推动了决策者和研究人员重新考虑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控制标准,并促进了更多的流行病学、毒理学和其他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长期或短期暴露的颗粒物(通常以环境空气中的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表征)与多种健康指标,如就诊率、呼吸系统发病率、肺活量和死亡率等之间的联系。……
    目录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基础研究学术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1 可吸入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1.2 燃烧源在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中的重要性
    1.3 国内外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控制的政策法规
    1.4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1.4.1 燃煤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1.4.2 燃煤排放颗粒物的痕量元素含量
    1.4.3 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的单颗粒性质
    1.4.4 生物质燃烧排放颗粒的特征
    1.4.5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的特征
    1.5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固定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测试系统和分析方法
    2.1 固定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采样系统
    2.1.1 固定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采样系统
    2.1.2 固定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测试系统的建立
    2.2 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样品的分析原理与方法
    2.2.1 浓度和粒径分布
    2.2.2 单颗粒物形貌与化学组成
    2.2.3 水溶性离子组分
    2.2.4 痕量元素组成
    2.2.5 元素碳和有机碳含量
    2.2.6 多环芳烃
    第3章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及粒径分布特征
    3.1 现场实验设计
    3.1.1 实验电厂选择
    3.1.2 实验工况
    3.1.3 采析和分析
    3.2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
    3.2.1 粒数浓度与粒径分布
    3.2.2 质量浓度与粒径分布
    3.2.3 粒径分布的函数拟合
    3.3 污染控制设施对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征的影响
    3.3.1 污染控制设施对颗粒物的分级去除效率
    3.3.2 污染控制设施前后颗粒物的累积浓度分布
    3.3.3 除尘器操作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3.4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的其他影响因素
    3.4.1 燃烧条件
    3.4.2 煤种与组成
    3.5 小结
    第4章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单颗粒研究
    4.1 采样、制样与图像分析方法
    4.1.1 采样方法
    4.1.2 制样方法
    4.1.3 图像分析方法
    4.2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微观形态
    4.2.1 燃煤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微观形态
    4.2.2 燃油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微观形态
    4.3 火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单颗粒矿物组成
    4.3.1 燃煤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单颗粒矿物组成
    4.3.2 燃油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单颗粒矿物组成
    4.4 小结
    第5章 燃煤电厂可吸入颗粒物的元素组成及排放特征
    5.1 元素在可吸入颗粒物上的富集机理
    5.2 元素在可吸入颗粒物上的相对富集因子
    5.3 可吸入颗粒物的元素粒径分布特征
    5.4 除尘设施对元素的分级去除效果
    5.5 煤中痕量元素在燃烧产物中的分配
    5.6 小结
    第6章 工业锅炉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特征
    第7章 生物质露天焚烧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特征
    第8章 生物质炉灶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特征
    第9章 柴油车尾气细微颗粒物排放特征
    第10章 汽油车尾气细微颗粒物排放特征
    第11章 替代燃料车尾气细微颗粒物排放特征
    第12章 燃煤源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第13章 生物质燃烧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第14章 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第15章 典型燃烧源的PAH排放特征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