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现代文学百年沉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现代文学百年沉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

  • 作者:李志国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59616
  •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 页数:552
  • 定价:¥3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2018年金秋十月,适值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年会在福州隆重举行。此次年会,盛况**,与会代表近300人,提交论文208篇,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展与反思”为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创获丰饶,堪比秋收。 为了保存年会研究成果,扩大学术交流面和传播力,主办双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决定合作选编这部年会论文集。编者从208篇300万言的论文中,选录全文28篇,辑录论文摘要180则,大致分为“文学史研究”“各体文学研究”“年会论文摘要”三编。今年适逢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40周年。本会同仁谨以这部集体成果纪念“五四”,藉此表达我们对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及其先驱者与本学科奠基者的崇高敬意和传承职志。
    目录
    上编 文学史研究 / 1 中国现代文学学术与思想观念的再思考 / 3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性、当代性与经典性 / 18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成就、走势与思考 / 36 中国新文学史写作的观念悖论与实践反思 / 50 与古为新 面向未来 / 63 “思想”与“思考”:贯穿20世纪的文化纠缠与纠结 / 68 考证学方法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89 译介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变 / 114 正名与意义:现代文学研究的“非文学期刊”视野 / 126 关于晚清文学的再认识 / 145 晚清白话文与五四白话文的本质区别 / 148 中国新文学抒情话语的价值建构 / 167 **苏区文艺制度生成论 / 182 域外与本土:比较视域的延安书写 / 194 中编 各体文学研究 / 199 现代小说的“时空”形式 / 201 中国乡土小说理论的百年流变与学术建构 / 223 文史对话中的“文学” / 240 老舍文学经典的生成及其当代意义 / 248 旧事重提:也谈《家》在民国时期的接受与传播 / 263 “既遥远又无所不在” / 286 百年新诗抒情性、戏剧性和叙事性建设的诗学反思 / 309 诗学视域中“歌词”身份考辨 / 317 近十年来走向世界的郭沫若研究 / 328 论鲁迅散文的文体艺术 / 342 “心”与“体”:郁达夫关于现代散文理论建设之思考 / 360 动态的“画框”与历史的光影 / 379 近四十年中国话剧史学术范式的变迁与反思 / 402 解放区“演大戏”现象评价的演变与意义 / 417 下编 年会论文摘要 / 431 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纪分期与起点 / 433 中国文学现代传统形成的路径和结构 / 433 从文化策略视角看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重构 / 434 论新文学的自我批判传统 / 434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视 / 435 试论现代启蒙作家对民族生存发展的人类学思考 / 435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经典的认定与批评标准的建构 / 436 半殖民地中国“假洋鬼子”的文学构型 / 437 乡土文学审美形态简论 / 437 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宗教”问题 / 438 中西现代情爱乌托邦小说的多维透视 / 438 中国现代小城文学的河流叙事 / 439 “文明的共和”与游牧文化小说叙事的价值建构 / 439 南社: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 / 440 民初小说中的“革命加爱情”叙事 / 441 从混沌中苏醒:清末民初身体的重新发现与再认识 / 441 “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口号之提出及后期批判风向的流转 / 442 新文学革命:一个悖论性的开端 / 442 五四新旧文化论战在1919 / 443 吴虞与“打倒孔家店”口号关系考论 / 443 20世纪20年代国语文学史的发生与退场 / 444 跨越历史的尘封 / 444 “欧战”如何重新构造了“新文化” / 445 “五四”时期新文学家的构成与特征 / 445 这么早就开始回顾了 / 446 “觉醒”与“解放”的距离 / 446 新文化运动中的报刊媒介与学术共同体及批评规范的形成 / 447 再论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 448 中国现代文坛中的“广告魅影” / 448 中国社会史论战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 449 从“同情文学”到“**意识”的文学 / 449 《新小说》:一本被长期忽略的左翼文学通俗化实验杂志 / 450 “自由人”论争中的普列汉诺夫 / 450 失血的天空与抵抗的风旗 / 451 抗战时期少数民族题材文学的勃兴与新变 / 451 现代文学中工农作者写作的讨论与实践 / 452 解放区文学论争核心问题研究 / 452 “民国机制”与“文化战线”:20世纪40年代延安文艺报刊的编辑出版 / 453 革命文艺的“形式”逻辑 / 453 政治美学的两张面孔 / 454 从《赤叶河》的创作与修改看“典范土地革命叙事”的形成 / 454 低回与复兴:1938~1949年国统区的现代长篇小说 / 455 个体情感的规训、再现与重构 / 455 多元政治话语博弈下的文化空间 / 456 沦陷时期北京文坛自救路径的探索 / 457 易代之际学院派知识分子的自省与抉择 / 457 民国部聘教授及其待遇 / 458 冷战文化、南下影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 / 458 论京派知识分子与民国大学的文学教育 / 459 大学文学课堂对话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460 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培养研究型人才思考 / 460 “现代文学经典细读”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 461 现代文学教育的三重境界 / 461 20世纪80年代现代文学选本出版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 462 现代文学教育的问题与机遇 / 462 文学场域、中阶文学、方法学,以及学术再出发 / 463 论海外汉学家罗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463 如何激活鲁迅的精神遗产? / 464 鲁迅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及其来源 / 464 暂凭杯酒长精神 / 465 鲁迅小说人物名字的文化表征与文化意蕴 / 465 日月不出 爝火何熄 / 466 《呐喊》的空间叙事 / 466 史传传统与《狂人日记》文言小序解读 / 467 《狂人日记》影响材源新考 / 467 论顾炳鑫的《阿Q正传》插图画辑 / 468 叙事骨架与肌理的鉴识和《阿Q正传》的再理解及其他 / 468 《伤逝》:话语革命者的忏悔录 / 469 启蒙语境下《伤逝》重读 / 469 祛魅、讽喻与自况 / 470 鲁迅的图像性叙述实践 / 470 通俗教育研究会与鲁迅现代小说的生成 / 471 从“传奇文”溯源看鲁迅、陈寅恪的“小说”观念 / 471 鲁迅小说的主旨与外国戏剧的关系 / 472 论鲁迅小说的女体诗学 / 472 儿童·小野蛮人·初民 / 473 一个关于“人类”及其如何获得自我的寓言 / 473 鲁迅《青年必读书》一文及其论争的博弈论分析 / 474 未完成的“对话” / 475 “堂吉诃德在中国”与“中国的堂吉诃德” / 475 《中国小说史略》与中国文学史之建立 / 476 “国防文学论战”中的鲁迅思想 / 476 作为讲义的《苦闷的象征》 / 477 荷兰文版鲁迅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 477 面向“大众”的“立人” / 478 《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中“人道主义元素”的复杂况味 / 478 “立人”鲁迅与中学语文“鲁难” / 479 “微观政治”和“乡村权力”下的“国民性”图景 / 479 史天行伪造鲁迅的《大众本〈毁灭〉序》考 / 480 中国现代部分作品中的“前月”考 / 480 郭沫若思想转变与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发生的关联研究 / 481 茅盾与姚雪垠的《李自成》 / 482 郭沫若和傅抱石:反传统与传统坚守者的统一阵线 / 482 按照文本生活:巴金理想主义的一种实践方式 / 483 战争、疾病、幸福:《寒夜》中家国同构的三重文化圈 / 483 时空意识与老派市民家国观念的更生和嬗变 / 484 民国中等国文教材中的巴金选篇 / 484 翠翠:一种人格形态的发生与修正 / 485 沈从文重构“乡土中国”的文化机制与话语实践 / 485 沈从文《芸庐纪事》的相关史料问题 / 486 生命真性与兼容博取 / 486 论四十年代小说家主体意识构成与困境 / 487 “空间”视域下的晚清成都想象 / 487 “忠贞”的悖论:丁玲的“烈女”/“女烈士”心结与革命中国的性别政治 / 488 陆萍为何是医生:重读丁玲《在医院中》 / 488 文学是“语言的花朵” / 489 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丁玲与一体化文学体制的冲撞 / 490 20世纪40年代延安文学多媒介互动与文学再生产 / 490 钱锺书与中国现代批评的困境 / 491 “无用”的“狷者”方鸿渐 / 491 离散张爱玲与恒常中国性 / 492 “人生边上”:观察钱锺书和杨绛创作风格的一种视角 / 492 张爱玲作品同名的戏曲剧目考释 / 493 从《重返边城》的中英文改写论张爱玲的后期创作 / 493 多重关系中的地方风物 / 494 吴趼人、张资平的市场化写作 / 494 论张恨水小说中的戏曲叙事 / 495 论新写实主义背景下戴平万的小说创作 / 495 新诗文化:概念、定位及问题意识 / 496 黄药眠前期小说创作管窥 / 496 民国新文学史著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言说 / 497 中国现代诗学回视 / 497 新诗现代化语境下的民间进程批判 / 498 新诗韵律认知的三个“误区” / 498 蒂斯黛尔与中国新诗的节奏建构 / 499 神性与诗意:燕京大学“基督教新文学家族”考述 / 500 20世纪30年代新诗的节奏探求 / 500 文学史中的闻一多形象研究 / 501 “诗的格律”的文学史意义 / 501 “粗暴的抱不平的歌者” / 501 多变的态度与多元的诗评 / 502 闻一多后期政治转变与西南联大朗诵诗的兴起 / 502 论战之文与批评效力的生成 / 503 “意之曲折由字里生出”的一首诗 / 503 废名对进化论的反思与质疑 / 504 废名新诗诗论观抉发 / 504 文学批评视域、有机知识分子与文学话语权斗争 / 505 覃子豪赴台时间考与集外诗文四篇 / 505 民国新诗选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重印出版 / 506 论初期《星星》诗刊的组织管理 / 506 博物凝思:技术世界的读物艺术 / 507 现代旅美散文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 508 论中国现代散文叙述主体的多重性 / 508 20世纪40年代中外行记中的“红色中国” / 509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 / 509 身负种业的“遗传”及作为外缘的“教育” / 510 “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论辩的历史审度 / 510 “智慧人物”的“智慧” / 511 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 / 511 极度敏感的“人间爱”信徒 / 512 林语堂研究在韩国 / 512 人文主义视野下徐志摩散文中的现代**意识 / 513 现代知识分子的“着装”:生命体验与文化身份 / 513 瞿秋白与中国左翼文学思想的现代进程 / 514 京海合流的先锋派——20世纪30年代的章衣萍 / 514 周扬与日本文化关系述略 / 515 论冯雪峰的同人文学观 / 515 《永嘉室杂文》内外的郑骞先生 / 516 柳青与胡风文学关系探究 / 516 论曹禺抗战后期的戏剧创作 / 517 《新青年·易卜生专号》出版、《华伦夫人的职业》演出失败与中国现代话剧发生中的错位 / 517 那座日渐消失的城池 / 518 论汪曾祺戏曲创作的发生和推进 / 518 “1949~1966年”文学中感伤的革命英雄叙事 / 519 十七年时期的乡土抒情 / 519 一个人的舞蹈 / 520 激情与苦难:历史记忆的沧桑 / 520 张洁与20世纪80~90年代 / 521 个人与历史的双重叙述 / 521 平衡的探索与经典的可能 / 522 女性符号的政治想象:大陆与香港当代潘金莲故事的三种被讲述 / 522 民族性、历史观与人民美学 / 523 《繁花》与上海文学 / 523 视角局限与空间思维的滞后 / 524 后乡土时代与作家的情志 / 524 严歌苓《雌性的草地》荒诞叙事 / 525 《民族文学》(1981~2010)与新时期以来维吾尔族文学的发展 / 525 “侨乡”文学叙事及其写作伦理 / 526 文学审美批评与主体间性 / 526 文学创作如何走向新的时代 / 527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展与反思 / 528 编后记 / 54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