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作者:王登峰、张硕、王一伟 主编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9651679
  •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01日
  • 页数:318
  • 定价:¥6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收入论文和调查报告共计21篇,多角度、深层次地回顾和探讨了20世纪中国乃至亚洲风俗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研究其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精神内涵,以及它在推进民俗文化传承 与发展中的作用,**关注风俗画与民俗文化、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风俗画的文化功能、文化生态意识及其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章节选
    风俗画历史悠久、趣味盎然,是广泛存在于各个文化中的一种艺术题材,如在魏晋时期称之为“风俗图”;在日本称为“浮世绘”(うきよえ);在英文中称为“Genre Painting”;在西班牙文中称为“Cuadro de Costumbre”。目前关于风俗画的定义,大都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描述的,如《辞海·美术卷》将“风俗画”定义为“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但是,没有人物出现的绘画也可以反映某种社会风习,如明清之后大量出现的“清供”题材绘画;而一些风俗画可能还有着其他表现形式,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早期宴乐渔猎攻占纹青铜壶,就表现了战国时期人们采桑、习射、宴乐、打猎、劳作和习武的场景。
    张廷波认为:“以真实表现社会习俗生活,采取客观的视角,具有较为明确的民间性、社会性、群体性、季节与时令性、现实性、历史文献性、常见性等艺术特征,并基本排除想象与理想因素,并不带有政治、宗教或伦理等价值判断。且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要信息传递主体的绘画作品。”他对于风俗画的定义虽然十分全面,但是从目前保存下来的风俗画来看并不能全部满足上述特点。例如,有些风俗画看不出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其背景是一片空白;很多风俗画描绘的是一个人,究竟这一风俗是否具有群体性也不能确定;风俗画的作者很可能在创作中借用了其他创作者的样式,所以在一些颜色和细节的描写上存在主观因素。而上述3 个问题,就存在于本文所要讨论的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套20 世纪初期的北京风俗画中。 一、首都博物馆藏20 世纪初期北京风俗画的发现与整理 1974 年9 月,首都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在清理账外文物时发现了一套20 世纪初期的北京风俗画,共计10 册,每册包含50 幅纸本彩绘风俗画(以下简称“首博本”)。首都博物馆研究人员从其中的《抓彩卖糖》中发现了一面北洋政府初期的“五族共和旗”,因此将其绘制的时间定为民国初年。到了1975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博物馆)借走8 册,导致这套完整的资料被分散两处保存至今。2005 年,首都博物馆新馆落成,这套风俗画被定名为《老北京三百六十行绘本》,列入该馆的出版计划。首都博物馆书库编辑委员会从两个博物馆的收藏中选取367 幅,在2007 年以《华梦遗珍——老北京三百六十行绘本》的名称(以下简称“《华梦遗珍》”),并分为上、中、下3 卷进行了出版。这本装帧考究的图书经历了多方斡旋才得以出版,十分难得,以编辑部主任祁庆国为首的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是这套图书存在以下3 个问题:
    首先,编辑人员对这套风俗画的出版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判断。这套保存下来的风俗画共计500 幅,但是终仅选择了367 幅进行出版,使得人们难以看到这一套风俗画的原貌。《华梦遗珍》的后记中提到了选择的原因是“一些画幅所绘内容对我们来说十分陌生,已无法识别,这大约有40 幅左右。一些画幅大致知道在做什么,如卖食品,但细究起来,不识所卖为何物,这大约有10 余幅。一些画幅虽已辨认出来,但没有查询到相关资料,这约有六七幅。还有一些画幅所绘内容相近,如卖鲜花,有挎篮子卖的,有挑担子卖的,有摆摊卖的;如卖酒,有摆桌卖的,有推车卖的;如屠夫,有牵着绳子逮猪的,有压在案子上欲向猪递刀的,有提着猪正将猪血滴入木盆的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画幅是活生生的老北京生活,如听其语,如闻其声,约有八九十幅”。博物馆为馆藏专门编纂图书实属不易,但不能仅仅因为编者自身不认识的原因而割裂了藏品的整体性,从而限制了其他人对于20世纪初期北京风俗风貌的了解,就像我们很难想象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因发掘出了一件没有见过的东西而不予在发掘报告中详细描述。
    其次,首都博物馆对这套风俗画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这套风俗画仅见图像,没有其他的说明文字,也就造成了编委会在后记中所说的,虽然知道一些画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但无法细究的识读困难。《华梦遗珍》对于出版了的风俗画定名较为确切,其学术顾问由郭子昇与李滨声担任,二位都具有深厚的北京民俗研究能力。但是郭子昇1919 年出生于石家庄高邑县,1949 年随解放军进入北京;李滨声1925 年出生于哈尔滨,原籍辽宁本溪,1948 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次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第三部美术系。这两位先生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以他们能够看到的已经是经历过改造后的北京了。而自1975 年首都博物馆发现这套作品之后,2005 年才启动相关研究,搁置的30 年内很多生于清末的北京人已经故去。加上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本来就迟缓,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直到2003 年才展开,使得人们对于这套风俗画的认识越来越困难,而这也是其珍贵之处。
    后,首都博物馆对这套风俗画的命名并不能完整地体现其内涵。上文提及这套风俗画原本包含500 幅,但是为了能够与俗话中说的“三百六十行”相符,编辑人员选取了367 幅。但是徐珂在《清稗类钞·农商类》中说道:“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七十二行;十之,则三百六十行。”由此可见,三百六十行只是一个约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一种文字的游戏。近代人齐如山考证“三百六十行”的说法在宋代就出现了,他在其撰写的《三百六十行》一书中列出了七百四十一行。以烟草这一项为例,齐如山就记录了烟叶行、烟铺、鼻烟厂、鼻烟局、鼻烟铺、旱烟袋铺、水烟袋作坊、烟袋店、纸烟庄、纸烟铺、烟斗作坊、焊烟壶盖共计12 个行当,涵盖了烟草的贩运、加工、销售与零售;鼻烟深加工、销售与零售;不同烟具的生产与销售;特种烟草的制作与销售。这反映出清代行业分工的细化,这也就是为什么上文首都博物馆的编辑人员说道:“如屠夫,有牵着绳子逮猪的,有压在案子上欲向猪递刀的,有提着猪正将猪血滴入木盆的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没有被编辑人员选入出版的风俗画,实际上是行业分工细化的图像证明。
    从绘画技法的角度来看,《华梦遗珍》绘制者的技术水平在同时期同题材作品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套风俗画中,人物比例较为协调、画面构图较为严谨、色彩搭配较为协调、轮廓线条较为流畅;所有风俗画的绘制者应该是同一个人,但不排除有其他合作者进行分工协作的可能;绘制者应该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训练,与广州等地受到西方绘画技法影响的风俗画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中关于《修脚》《赶脚的》《号脉》三幅作品,同**图书馆收藏的清代佚名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的同题材作品相似,说明《华梦遗珍》的绘制者参考了一些绘制于清代的同类作品。
    目录
    从风俗画看中国古代节日生活习俗对东亚的影响/ 刘 峰 民俗生活场的呈现:农民画的立足之本/ 郑土有 汉画像石的叙事方式/ 张从军 澳门风俗画中的文化交融/ 王志胜 披图可鉴 平民趣味——长白山地区风俗画/ 施立学 提倡国货 挽回利权——山东近代纺织业与近代风俗画/ 姜 波 近三十年来宋代风俗画国内研究综述/ 贾海鹏 当代风俗画的意义与价值——以台湾素人画家洪通为例的省思/ 谢贵文 首都博物馆藏20 世纪初期北京风俗画的初步研究/ 于奇赫 熙暤之象:《太平欢乐图》的风俗图绘/ 李瑞明 用风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服务社会发展——以创作《大运河文化系列风俗画》的感悟为例/ 季全保 饮茶风俗的世界传播与变异——基于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茶画”的赏析/ 潘 城 榴美如珠艾叶长 红葵还似美人妆——端午节令画图像中的花草世界/ 张楠 以图证史:《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与天津民俗文化/ 吕埴 中国风俗画的概念、类型与节日文化表达——以《端阳故事图册》为**/ 王晓涛 朱 吏 风俗画中看民俗——以清代《端阳故事图》为例/ 柴 智 嘉兴“灶头画”的历史渊源、民俗意蕴及当代价值/ 彭海云 社会变迁视野下农民画的传承研究——基于嘉兴秀洲农民画的田野个案/ 沈 莉 风俗画中的民间精神和智慧——以中国端午风俗画为**/ 魏泽民 跃然画里的江南民俗——季全保民俗画赏析/ 席建立 论丰子恺古典与民俗漫画的诗意美/ 王仪佳 编后语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