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碧血朝霞
QQ咨询:
有路璐璐:

碧血朝霞

  • 作者:陈光来
  •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20529082
  •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01日
  • 页数:292
  • 定价:¥5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碧血朝霞》以江西早期革命重要领导人张朝燮、王经燕夫妇的英雄事迹为主线,讲述年轻的主人公反抗封建家庭,兴办新式学校,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而奋斗牺牲的悲壮故事。小说同时还塑造了王环心、淦克鹤、李德耀和曾氏兄弟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他们果敢坚决,不屈不挠,创建地方武装力量,与地主乡绅及反动派坚决斗争,展现了一幅江西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历史画卷。歌颂了他们对党、对革命忠贞不渝,对真理、对信仰永恒坚守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精神。
    文章节选
    第二章 王家旧事 在艾城的下游,修河与潦河交汇,其北岸有一个横渡埠头。相传,埠头早由涂姓人开设,故叫涂家埠。修河、潦河流域盛产毛竹木材,从修水、武宁和奉新、安义等地的物资要运往外地,涂家埠是必经或休整的地方。每当丰水季节,上游的毛竹木材被扎成排,顺流而下,帆樯林立,集聚在涂家埠,然后至吴城进入鄱阳湖,再去四面八方。 早在明代,涂家埠已形成街市。随着商务的日益繁荣,逐渐成为一座繁华的集镇,尤其是南浔铁路的建成,一座铁桥横跨两岸,并在北岸设立了涂家埠火车站。水路和铁路在此交汇,它便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军事要冲。虽然当时涂家埠不是县城,但其繁荣程度却超过了离它二十余里开外的县署所在地艾城。 涂家埠商铺林立,市场繁荣。南杂百货、作坊旅店比比皆是,青楼烟馆、饭庄酒肆处处可见。三教九流,人来人往;富商巨贾,流连其间。整个集镇人头攒动,喧嚣热闹,人称花花世界。它共有九条麻石街道,纵横交错,彼此相通,其中王家街口与淳湖王村仅一河之隔。河面并不宽,是修河的一条分支,两岸设有渡口,摆渡船只��往穿梭,十分繁忙。 淳湖初名为莼湖,因周边的湖塘里生长着一种可口的莼菜而得名。后来,因谐音被读书人改为淳湖,寓意这里的人淳朴敦厚。 淳湖地处于九合圩,圩内土地肥沃,塘渠交错,水源丰沛,是一个富庶的鱼米之乡,也因紧靠繁华的涂家埠,使之交**利,信息灵通,而王村更是得天独厚。 淳湖王村因村民大多为王姓而得名。据王氏家谱记载:淳湖王村属琅琊王氏,唐朝诗人刘禹锡笔下有一千古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个“王”就是“琅琊王”。据说,琅琊六十一世祖王悦由山东临沂县迁至江西德安(也有说是福建闽南王迁址湖口,再到德安);后由六十八世祖王均郁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德安县迁至建昌县的长亭铺,逐又分出两支。一支迁址新建县;另一支搬到了淳湖,到了王济兼的父亲王兆钧已是琅琊八十一世了。 数百年来,淳湖王氏繁衍生息,尊奉王均郁为一世祖,且开枝散叶,一代代兴衰起伏,生生不息。 王兆钧是均郁公的十四世孙。其父王作震兄弟六个,但他只生了兆钧一子,家境贫寒,且过早离世,没有给王兆钧留下半点家业。王兆钧成人后,更是穷困潦倒,在码头上做一名撑船佬,自己没有船,替别人跑江湖。无船可撑的时候,打打零工,有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他身**壮,相貌俊朗,为人诚实,勤快聪明。 有一次,王兆钧帮本乡青墅村的蔡举人家搬运货物。他本分老实,手脚麻利,被蔡举人的小妾瓶儿看中了,想留他在蔡家做长工。瓶儿还使了一个小计,故意将一块银锭丢放在他能看见的地上,王兆钧捡起来毫不犹豫地递还给主人,这让瓶儿十分满意。 蔡举人六十多岁了,年事已高。他曾经讨了三个老婆都没有生育,并且娶一个死一个,均先他而去。村里人都说,蔡举人的命太硬,不但克死自己的女人,还把自家的近亲属都克死了。他不仅没有后人,连亲戚也没有,以致一些远房亲都不敢与他来往,家里只剩下钱财。后来,蔡举人在涂家埠的青楼里赎了风尘女子瓶儿为妾。 走进蔡家的门,瓶儿已三十来岁了,徐娘半老,然风韵犹存。她早听说过蔡举人命硬的传言,但并不在乎,只要有人肯养她就行。蔡举人赎瓶儿的目的,并不是要瓶儿给自己带来风花雪月,也不指望生儿育女,只想身边有个人照料自己,陪着说说话,增添点家里的人气味,夏天有人扇扇,冬日有人暖被窝,打发晚年的寂寞时光。 瓶儿从良之后,一改在青楼里的轻浮散懒,一心想好生过日子。她性情温柔,善解人意,把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蔡举人很是满意。只是家中没有男劳力,不少重活做不了,甚至半夜三更卧室外有什么动静,都不敢开门去查看,家里被偷的事也时有发生,所以,瓶儿提出让王兆钧留下来当长工,蔡举人就满口答应了。 王兆钧三十多岁还没成家。他一听说有这样一个稳定的归宿,自然求之不得。于是,干活、护院,他十分勤快卖力,深得东家的喜欢。 三年后,蔡举人一病不起。他把瓶儿单独叫到床前,嘱咐说:“看样子我的大限已到,有些事我要交代一下,我死后,这家里的财产全归你,我没有亲属后人,不会有人与你争夺,只求你把我的后事做得风光一点,想办法请村里的人送我上山,但有一件事你千万记住,不要在我棺材里放金银财宝和值钱的东西,否则盗墓贼不会让我安息的,要让全村人都知道,我棺材里是干干净净的。” “老爷,你病会好的。”瓶儿眼泪兮兮地安慰道,见蔡举人闭着眼睛无力地摇摇头,又补充说,“要是真的有那么**,我一定按老爷吩咐的办,请老爷放心!” 瓶儿说得很真诚,伤心地抽泣起来。蔡举人得到瓶儿的承诺感到十分欣慰。这些年来,瓶儿对他照顾有加,他对瓶儿的为人品行也有所了解,相信她能说到做到。于是,蔡举人吃力地从枕头下面掏出一份财产清单递给瓶儿,告诉她金银钱币和地契藏放的地方,把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了自己人生后的这位红颜,那曾经紧握着的拳头终于慢慢松开,撒手而去。 出殡那天,瓶儿俨然是一家之主,里里外外的事都由她定夺。王兆钧听从吩咐,跑前跑后,把事情做得条理分明。瓶儿按蔡举人的临终嘱咐,要让村里人都知道,棺材里是干干净净的,除了垫盖的新棉被外,没有放任何值钱的东西。入殓时,她故意叫人不要马上盖棺材,敞开着做了三天三夜的道事,直到有人告诉她,有几个陌生人在棺材边转悠。她故意对着众人大声说:“老爷反复嘱咐我,不要在寿材里放值钱的东西,一个铜板都不许放,再检查一次,没有就上盖板了。”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钉上了棺材板盖。 瓶儿派出两拨人去买雨伞,几乎把艾城和涂家埠集市上的雨伞都买空了,并把伞运放在墓地旁,由王兆钧负责看管,分发给前来送葬的村民。村里人听说送葬到墓地就可以领伞,且一人一把,于是全村人都出动了,大家扶老携幼,像死了至亲一样,甚至有不少邻村的人,自称是蔡举人的生前好友,也加入了长长的送葬队伍。 一路上,哀乐声声,纸钱飞扬。每经过一个路口都鞭炮齐鸣,留下一片片火红的纸屑与袅袅硝烟,只是没有哭声,不过这时即使有,也会被这响亮的吹吹打打声和鞭炮声吞没。整个葬礼极为隆重,尤其是一个没有后嗣的葬礼,能办成如此轰轰烈烈是村里****的。这完全达到了蔡举人说的风光,甚至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的想象。村里人一下子改变了对瓶儿的看法,都说这个风尘女子有情有义。 办完丧事后,瓶儿把王兆钧叫到跟前,平静地说:“这些年你在蔡家任劳任怨,确实辛苦了,特别是这几天跟自己家里办事一样卖力,老爷的在天之灵会感激你的。现在老爷不在了,你我孤男寡女,本也可以成为一家人,自我次见到你便有好感,但我从小落入风尘,没有了生育能力,不能误你前程。老爷临走前把家产交给了我,我想分你一些,你回淳湖买些田地,娶一个能勤俭持家的女子成家立业,今后你我不必相见,望多做善事,如缘分未尽,临了之前,互看一眼便可。”说着,瓶儿领着王兆钧来到内室,打开一个大柜子,里面有一个用粗布盖住的箩筐。她对兆钧说:“把箩筐搬出来。” 王兆钧上前用手试了一下,沉甸甸的,费了好大力气,才把箩筐搬到房间**,不由好奇地问:“什么东西?这么重!” “你掀开看看。”瓶儿倚在房门旁笑道。 王兆钧慢慢地掀起盖布,一层又一层,后露出亮闪闪的一大筐银圆宝,不由惊呆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这些都是给你的。”瓶儿轻声地说,语气却很坚定。 王兆钧一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些语无伦次:“不敢要,这么多,不能要。” 瓶儿的脸上浮现出女性特有的温柔,笑道:“我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我一个孤寡女人,这些钱放在这里也不**,弄不好还会惹来杀身之祸,也用不着,你拿去可以改变家运,三十多岁了,再不成家,这一辈子就废了。” “那你要留一些。”王兆钧真诚地说。 “我自然会留一些,加上每年有田地租金,足够了。”瓶儿似乎早有心理准备。 王兆钧“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感恩不尽地说:“大恩不言谢,太太的恩情,兆钧永世不忘。” “等你娶了媳妇,什么都会忘记的。”瓶儿笑了笑,搀扶起眼前这位不知所措的大男人,尔后嘱咐说,“今晚我们吃一餐告别饭,等天黑了,你再把它挑回家,千万小心,别让人看见里面的东西。” 那天晚上,王兆钧把一箩筐银圆宝分放在两个篮子里挑回家。回到家中,整整一宿没有合眼。他从激动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反复打自己的脸,问是不是在做梦?王兆钧从恍惚中清醒后,连夜在床头边挖了一个地洞,把财宝埋在地下,然后将一个大米缸放在上面抹去新土,直到看不出半点痕迹,才放心睡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王兆钧不敢离开屋子,待到自己的心境平静得和周边环境一样,才敢锁上门外出办事,但是每次出门都必须在一个时辰内返回。从此,他的命运开始发生巨大的改变。 王兆钧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为不让别人看出他一夜暴富的痕迹。他先办了一家染布坊,即使在业务淡季,也对外声称生意兴隆;然后娶了郑氏为妻,不动声色地建造房屋、买田置地。 郑氏是一个“摔一跤也要扯把草”的女人,贤惠勤快,节俭持家。她刚嫁入王家,染布坊还在创业初期,尽管王兆钧地下的家底雄厚,但染布坊只请了一个帮手。夫妻俩起早贪黑,亲力亲为。每天天蒙蒙亮,两人就起床了,郑氏煮饭,兆钧劈柴担水。那时的染布坊还没有迁至后来成规模生产的鸭公塘,只在自家院子里砌了一个大灶,竖起几排晾晒布匹的架子。 早饭前,王兆钧在院子里烧好几大锅热水,尔后把颜料倒入大锅里,继续加温、搅拌,使颜料充分溶解成为染液。吃完早饭后,雇请的伙计才从自己家里走来。郑氏把厨房里的事一做完,就立即撸起袖子帮丈夫打下手,把大锅里的染液,一勺一勺地舀入染缸。王兆钧则小心翼翼地将要染的白布放入缸里,用木棒均匀而有节奏地搅拌。这一步为关键,直接影响染布质量的好坏,因此,王兆钧要亲自把关。然后,与请来的伙计一起捞起缸里的布匹,绞干染液,扔进箩筐里,再挑到门口池塘清洗干净。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院子里的布架上,便挂满了染了颜色的布匹。 染液浸泡的皮肤很难洗干净,王兆钧夫妻的手长年不是黑色,就是青色的。直到把染布坊扩大规模,搬到了涂家埠的鸭公塘旁,雇佣了一批专业工人,王兆钧只需要背着手在场区里转悠,郑氏也开始被人伺候起来,夫妻俩的手才渐渐恢复正常。 郑氏为王兆钧生了六子一女,为世字辈,其中幼子世守夭折,故分出五房。一房世官,由于无后,五弟世厚把长孙书帅过继给他为孙;二房世宽(济兼),生四子三女——经畲(耕心)、经鸾、经菑(琴心)、经凤、经亩(会心)、经燕(翼心)、经畯;三房世原(伯兼),生四子——经谐(明心)、经畴、经中(秋心)、经周;四房世容(德兼),生二子——经常(枕心)、经棠(环心);五房世厚(善兼),生一子——经盘(乐心)。另有一女,嫁给了马湾的大财主皮家的公子皮顺山。可谓子孙满堂,人丁兴旺。 王兆钧没有什么文化,却非常注重王家子弟的教育。子孙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二济兼、老四德兼均考取了秀才,到了第三代家运更加兴旺,人才辈出,以致王家在清末、民国时期成为全县有势力的家族,人们都尊称他为兆钧公。 那时的兆钧公几乎成为淳湖王村的代名词,村里村外的人已不再叫淳湖王村了,而改称淳湖王家。不过,王家为兴旺的时期,还是在王兆钧去世之后。 王兆钧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心,一直不忘当年瓶儿嘱咐自己“多做善事”的话。他经常修桥铺路,挖池清塘,方便村民,到了晚年,更是积极义捐。科举考试废除后,新式学堂兴起,他牵头出资兴办教育,号召父老乡亲送子读书,不仅使有钱人的子弟能读书,而且也让那些想读书的穷人孩子读得起书。他的义举得到乡亲们的广泛称颂,也受到了县府的肯定和表彰,以致后来王家家运兴旺,乡里百姓都说,这是兆钧公积德行善的结果。 晚年的王兆钧更加注重自己的名声,他希望自己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嘉奖,以求百世流芳。当时,他的长孙王耕心在省政府教育厅任职,经过耕心的运作,终于在他去世的前夕,获得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嘉奖,并授匾表彰。那块牌匾有黎元洪亲手书写的“敬教劝学”四个大字,由省政府精心制作好,派人会同当地政府一起送到王家。 这时的建昌县已在三年前改为永修县了,南浔铁路刚刚竣工不久,省府官员来涂家埠可以乘坐火车。那天,县长潘美裕早早地率众人在车站迎接,然后敲锣打鼓直接把牌匾送到淳湖王家。 这是王兆钧一生中为荣耀的**。从涂家埠火车站到淳湖王家要穿过整个涂家埠集镇,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长六尺、宽二尺八的红木牌匾由两个年轻人抬着招摇过市,其后是一支长长的送匾队伍,省府官员和县长坐在轿子里,其他人前后簇拥着。街道两边商铺里的人纷纷跑出门看热闹。 黎元洪题写的牌匾 当送匾牌的队伍进村时,王兆钧被家人搀扶着站在大门口亲自迎接,省府官员和县长早早地下了轿,走在队伍的前面,见到兆钧公急忙上前拱手祝贺。长孙王耕心在爷爷身边为其一一介绍,然后把客人引进布置一新的厅堂。兆钧公一边说着感谢的话,一边嘱咐家人把所有来客招待好。送匾的锣鼓队在院子里余兴未尽地敲打着,全村男女老少都过来看热闹。那金光闪闪的匾牌放在院子里供人欣赏,大家见了王家人都说着恭喜的话,赞赏王家功德无量,是积善之家。 这时,有一位乞丐模样的老太婆,手持拐棍站在院子里,举止有些疯癫,大声嚷嚷着:“行善之德,天知地知,何必人人皆知。” 王家人见这老太婆言语失当,立即上前拿出铜板劝其离开。老太婆大笑道:“这几个铜板就想打发我,让王兆钧出来见我。” 王家人不乐意了,喝道:“王兆钧也是你叫的,疯老婆子不要太过分了。” “王兆钧,快出来!”老太婆对着屋里大声喊叫。 有人立即跑到厅堂悄悄告诉兆钧公,说外面有一位老太婆闹事,非要见您。王兆钧一惊,故作镇静地与客人们打了个招呼,急忙走到前院,看见家人正与一位老女人拉扯。兆钧公大声喝住家人住手。 老太婆慢慢转过身子,看见一位白发老人,一身荣华富贵的样子站在门口,立即变得严肃起来。她眯起眼睛上下打量着王兆钧,好像要从他身上找出某些遥远的记忆。王兆钧已认出了眼前这位披头散发的落魄女人,急忙走上前,颤抖着声音叫了一句:“瓶儿太太!” 瓶儿眼睛湿润了,强露笑脸说:“谢谢你还认得出我,当年没看错你。” “快里面请!”王兆钧急忙上前,拉着瓶儿的衣服热情地说。 瓶儿摆摆手,要往外走,边走边说:“互看一眼便可,各自保重吧!” 瓶儿谁也拦不住地走了,兆钧公只好目送她离去的背影。这时,兆钧公突然想起了什么,急忙叫管家细毛拿一袋银圆赶送过去。不一会儿,细毛跑回来说,老太太怎么也不肯收,说用不了啦,后来她又说:“如果你家老爷实在要给,那就让他明天派人送到我住处吧。” 兆钧公听了心里十分惭愧。这几十���来,只顾自己发家致富,与瓶儿几乎失去了联系,也没有主动去打听她的消息,甚至基本上忘了这个人。如今看到恩人沦为乞丐模样,心里不是滋味,刚才自己贸然送钱,确有施舍的意味。他越想心情越郁闷,渐渐感到有些头昏眼花,身体乏力,只想上床睡一觉。 家人都感到奇怪,刚才老太爷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不舒服啦。王济兼来到床边问安,老人交代说:“你明天备一份重礼,带着细毛去青墅蔡家看望瓶儿太太,礼数要到位,她是王家的恩人。” 第二天,王济兼备好礼物和钱,带着细毛来到青墅村,找到了当年蔡举人的家。细毛上前“啪啪”敲门,门开了,出来一位壮汉问找谁?细毛说找瓶儿太太。那人说这里没有瓶儿太太。王济兼忙问:“这不是过去蔡举人家吗?” 壮汉一听就明白了,指着不远处说:“哦,你说烟枪婆啊,她搬到那里去了。” 壮汉见王济兼有些困惑,便解释道:“这里原来是她的,几年前就卖给我们了。” “她怎么叫烟枪婆?”细毛不解地问。 “吸大烟,把家产都败光了,村里人都叫她烟枪婆。”壮汉说,“但老人为人很好,据说有钱的时候,经常救济别人,村里人都得过她的好处,所以她没有饭吃的时候,时常有人送去。” 壮汉看王济兼一副绅士打扮,猜测是有身份的人,便主动说:“我带你们去。” 他们拐弯抹角,很快走到一间低矮茅草屋前,壮汉对里面喊道:“烟枪婆,来客人啦!” 壮汉连喊了几声,屋里都没有动静。壮汉轻轻推了一下门,门是虚掩着的,屋里光线暗淡,有一股浓浓的烟味。王济兼适应了一下光线,看见床上躺着一个人。壮汉上前又叫了一声,仍没有答应。大家一下子紧张起来,壮汉推了推床上的人,把手背放在她鼻孔前,发现没有了气息,说了一句:“死了?” 壮汉掀开老人的被子,只见她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笔直地躺着。床头边放着一把鸦片烟枪,里面装着还没有吸完的鸦片。老人的样子很安详,王济兼估计是吸食鸦片过量而亡。 王济兼叫细毛立即回家给父亲报信,并嘱咐带几个人过来帮着料理后事,自己留在村里,与村里有威望的长老商量如何操办。 兆钧公听了细毛的报告伤心而泣,忽然明白:原来昨天瓶儿上门是为了和自己见后一面。这时,他想起了当年瓶儿跟自己说的那一句话:如缘分未尽,临了之前,互看一眼便可。兆钧公后悔不已,昨天没能听出瓶儿的意思,越想越感到自责,又问细毛瓶儿太太昨天还讲了什么话。细毛把昨天瓶儿的事,又从头到尾详细地重复了一遍。当细毛讲到瓶儿说“行善之德,天知地知,何必人人皆知”时,兆钧公幡然醒悟,内心惭愧不已,不由老泪横流,泪水像山洪暴发一样滚落下来,冲刷着脸上一道道沟壑般的皱纹。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平静地对细毛说:“把那块匾牌扛到瓶儿太太的墓前烧掉。” “老太爷,您这是?”细毛一脸困惑,又不敢多问。 “照我说的去做!”兆钧公态度坚决地大声喝道。 细毛以为老太爷是悲伤过头,脑子糊涂了,急忙把在家的几位老爷请到太老爷床前。老太爷见几个儿子都过来了,平静地说:“有些事我们做过头了,把那块匾牌烧了吧!瓶儿太太说得对,行善之德,天知地知,无须人人皆知。她让我猛然醒悟啊,以后你们为人做事要举一反三,切记在心!” 子孙们都觉得可惜,但知道老太爷的脾气,任何劝说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服从执行。细毛用白布裹着匾牌让人抬着,领着一帮家丁赶往青墅村,按老太爷嘱咐厚葬了瓶儿太太,并在她的墓前把匾牌劈开烧了,火光冲天,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不久,王兆钧也病倒了。他预感自己来日不多,拉着妻子郑氏的手依依不舍,反复嘱咐儿子们要孝顺母亲,并把家里的事与子女一一做了交代。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他寿终正寝,安详离世。 兆钧公的丧事是淳湖有史以来为隆重的。王家兄弟请来了大果寺的方丈昌桂法师来做法事。大和尚带着众僧人敲着木鱼为兆钧公超度了三天三夜,诵经念佛,老母亲却有怨言。 郑氏很早就信了天主教,丈夫生前虽然没有正式入教接受洗礼,但跟着郑氏去过好几次教堂,做过礼拜,与亨利神父也有交集。她觉得丈夫的葬礼,应该请神父来主持祷告,她和信教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唱葬歌,希望丈夫去天堂等自己,而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 然而,儿子们没有按母亲的意愿去做,尽管他们在父亲临终前答应要孝顺母亲,但这件事上却没有顺从,认为父亲平日里信佛,虽没有皈依,但也没有接受过洗礼,不能按天主教仪式来。老母亲哭诉道,如果这样,她就无法与丈夫在天堂里团圆了。亨利听说此事,后悔当初没有努力说服王兆钧接受洗礼,感觉这回自己输给了昌桂法师。 看到老母亲闷闷不乐,嘴里唠唠叨叨地表达不满,王济兼也想过法事和祈祷一起做,但想起早年和尚与神父对簿公堂的事,便慎重地询问昌桂法师,如此可否?和尚微微一笑:“让释迦牟尼和上帝同时来接引令尊,这不是为难逝者吗?” 王济兼听罢,只得放弃,回过头与老母亲再三解释,说西方极乐世界和天堂是同一个地方,不信可以去问昌桂法师和亨利神父。郑氏年事已高,擦了擦眼泪,不再坚持了。 王济兼担心老母亲真的会去问,便先事与和尚、神父都通了气,希望两位帮他共同安抚老母亲,圆一下他的说法,说这也是修行人的善举!碍于王家的面子,昌桂法师和亨利神父终于这件事情上达成共识。半年后,郑氏去了天堂,只是不知道找到了自己的丈夫没有。 从此,王家的重担落到了王济兼兄弟们身上。五个兄弟性格各异,家业和威望也不一,其中以济兼和德兼的影响力为大,所以,淳湖王家的事基本上由老二、老四兄弟俩说了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