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所提出的思想,为中国人的人生指出了方向、道路。它培育了无数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支撑了民族的发展;它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品格,培育、凝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演绎了我们民族2000多年的历史。举两个典型例子:
【1】文天祥
文天祥抗金被俘后,坚拒元人的劝降,被监禁多年。他就义后人们在他腰带上发现他的后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憾。”他一生读孔孟的书,所学什么?就是成仁取义这样的人格追求。经过毕生努力修养,后做到了,“庶几无憾”。
他曾被囚于土牢,土牢的恶劣环境有七种秽气: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作《正气歌》,歌颂天地正气。说,孟子曰:“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他形容天地正气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随后引述先贤表现浩然正气的事迹,包括如齐国史官前仆后继,冒死直书“崔柕弑其君”,苏武大漠牧羊十余载,诸葛亮鞠躬尽瘁,等等。说“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以先贤为榜样,激励自己。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已经不只是经典中的文字,而是现实历史中的传统。他正是从这个传统中吸取力量,坚定信念。
文天祥不是孤立的。他是历代无数志士仁人,英雄豪杰的一位代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他们的事迹言行代代流传,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是《论语》倡导的为人之道的、集中的体现,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他们学《论语》等经典,把孔子《论语》思想当作自己立身的指南,毕生追求,践履。孔子《论语》的思想陶冶、成就了他们的一生。孔子《论语》的思想,也通过他们一生的言行得到实现,传承,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2】丁龙
孔子《论语》为人之道的思想,也渗透到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民族的文化传统。
100 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将军,退休后住在纽约。他是个单身汉,家里雇一些佣人。这个将军脾气很怪,常常打骂佣人,所以他家的佣人都做不长,经常要换。后来一个叫丁龙的中国山东人到他家去做佣人。结果时间不长,一次将军发脾气,把丁龙和其他佣人解雇了。其他佣人都走了,家里冷冷清清。将军才想起来,没有人给他做早饭了,准备饿肚子。没想到这时候丁龙按时给他送来了早饭。将军很懊悔昨天的做法,表示以后一定改掉发脾气的毛病。丁龙说:“我不怪你。你是个好人。孔夫子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人要忠心,珍惜自己的荣誉。”(另一个版本说��不久,有**将军家里发生火灾。正当这位将军非常狼狈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丁龙也在那里帮助救火。将军很奇怪,说,你不是从我这儿走了吗,怎么又跑回来了?丁龙就讲,我是以前在你家做过佣人,后来跑了。可是现在你家里有困难,我就应该来帮助你啊。他说这是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是孔夫子教导我们的忠恕之道,中国人就应该这样做。)这位将军非常吃惊地说,你真有学问,2000 多年前孔夫子的教导你都懂,很了不起。可是丁龙说我不识字,是我父亲告诉我要这样做的。将军又说了,那你父亲一定是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丁龙说,我父亲也不识字,这是我祖父告诉我父亲这样做的。接着他又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不识字,这些道理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曾祖父告诉祖父,祖父告诉父亲,父亲再告诉我,我就这样做了。原来他们丁家只是世代耕地,却一代代都讲孔夫子的道理。这些话感动了将军,引起他对中国文化的注意,他对丁龙说你就留在我家继续做吧。他和丁龙的关系也和以前不同了。这样一直到丁龙退休。丁龙临退休之前(一说临去世时),将军为了报答丁龙几十年对他的照顾,提出愿意尽其可能,满足丁龙的一个心愿。出乎将军意料,丁龙的意愿不是钱财,不是住房或资助他回家乡,而是请将军将他毕生积攒的一笔钱,捐给一所大学,办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丁龙去世以后,将军就拿这笔钱,又加上几乎是自己的全部家产给了哥伦比亚大学,让他们办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讲座,讲座的名字就叫丁龙讲座。这是美国个专门以研究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