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综合卷)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综合卷)

  • 作者:秦大河,丁永建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715500
  • 出版日期:2022年02月01日
  • 页数:165
  • 定价:¥15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综合卷)》是在对中国气候和环境变化事实、影响和脆弱性以及减缓对策系统评估的基础上,聚焦观测到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及其成因、未来气候变化及风险预估、适应与减缓措施及行动成效、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路径四个方面,通过综合集成,凝练得出核心结论。在变化事实方面,**关注了事件、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大尺度因子、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等。在未来风险方面,**针对气温、降水等关键变量及事件变化,预估给出了核心结论;同时,依据暴露度与脆弱性,综合分析了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未来在水资源、农业、冰冻圈、生态系统、人居环境、人群健康、重大工程等方面的潜在风险。在适应与减缓方面,主要从全球和中国两个视角,对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效、措施选择及协同作用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后,从碳排放路径、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视角,阐释了选择具有气候恢复力发展路径的要义及内涵。
    目录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前言 第1章 导论1 1.1 全球气候与生态环境的演变 2 1.1.1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与宜居地球 2 1.1.2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4 1.1.3 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的影响与风险 5 1.2 中国气候、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化 6 1.2.1 基本概况 6 1.2.2 历史时期的气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7 1.2.3 现代气候、生态环境变化 8 1.2.4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10 1.3 未来变化和转型发展 12 1.3.1 未来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与风险 12 1.3.2 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行动 14 1.3.3 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16 1.4 中国气候与环境生态评估报告的贡献 16 1.5 本次评估概况 18 参考文献 19 第2章 观测到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及其成因 21 2.1 观测事实 22 2.1.1 大气圈 22 2.1.2 水圈 23 2.1.3 冰冻圈 26 2.1.4 生态系统 27 2.1.5 行星环境 31 2.2 事件 31 2.2.1 温度事件 32 2.2.2 降水事件 32 2.2.3 台风及强对流天气 33 2.2.4 沙尘暴与霾 35 2.2.5 冰冻圈事件 35 2.2.6 森林火险天气 37 2.2.7 复合事件 37 2.2.8 事件归因 38 2.3 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39 2.3.1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及产生的辐射强迫 39 2.3.2 人类活动对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和地面气温变化的影响 43 2.3.3 人类活动对东亚夏季风环流和中国降水变化的影响 44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 45 2.4 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大尺度因子 45 2.4.1 东亚季风 45 2.4.2 大气环流主模态与遥相关 47 2.4.3 海洋模态 48 2.4.4 北极海冰和青藏高原积雪 49 2.4.5 欧亚大陆积雪 50 2.5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50 2.5.1 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程度 50 2.5.2 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区域差异 56 参考文献 60 第3章 未来气候变化及风险预估 63 3.1 未来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驱动力 64 3.2 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 66 3.2.1 地球系统模式 66 3.2.2 区域气候模式 68 3.2.3 综合评估模型 70 3.3 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72 3.3.1 气温 72 3.3.2 降水 74 3.4 事件变化预估 77 3.4.1 气温相关事件 77 3.4.2 降水相关事件 79 3.4.3 复合型高温-高湿事件 81 3.5 暴露度与脆弱性 81 3.5.1 观测到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变化 81 3.5.2 暴雨洪涝影响的社会经济暴露度和脆弱性可能变化 82 3.5.3 未来干旱影响的社会经济暴露度和脆弱性可能变化 85 3.5.4 未来与高温热浪有关的人群健康暴露度和脆弱性可能变化 88 3.6 未来气候变化风险 92 3.6.1 水资源 93 3.6.2 农业 94 3.6.3 冰冻圈 96 3.6.4 生态系统 96 3.6.5 人居环境 98 3.6.6 人群健康 100 3.6.7 重大工程 100 参考文献 104 第 4章 适应与减缓措施及行动成效 109 4.1 适应气候变化 110 4.1.1 全球进展 110 4.1.2 适应策略 111 4.1.3 适应技术与措施选择 112 4.1.4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与成效 116 4.2 减缓气候变化 120 4.2.1 全球进展 120 4.2.2 减缓技术与措施选择 124 4.2.3 中国减排政策及成效 126 4.2.4 中国地区减排及成效 128 4.3 适应与减缓的协同作用 129 4.3.1 适应与减缓及其相互关系 129 4.3.2 中国适应与减缓协同的措施行动和成效 132 4.3.3 《巴黎协定》目标下的适应与减缓策略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 5章 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路径 137 5.1 《巴黎协定》温升目标下全球与中国碳排放空间与实现路径 138 5.1.1 全球与中国碳排放空间 138 5.1.2 全球减排路径 139 5.1.3 中国减排路径 140 5.2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145 5.2.1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 145 5.2.2 气候恢复力与风险管理 147 5.2.3 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 149 5.2.4 应对气候变化与其他系统的关联 150 5.2.5 应对气候变化与消除贫困 153 5.2.6 应对气候变化与公平伦理 154 5.3 以全球气候治理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54 5.3.1 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及其面临的挑战 155 5.3.2 地球系统可持续管理理念与科学评估支撑 158 5.3.3 统筹国际国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160 5.4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共同的未来 162 参考文献 164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