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儒家修身九讲
QQ咨询:
有路璐璐:

儒家修身九讲

  • 作者:方朝晖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79887
  •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01日
  • 页数:282
  • 定价:¥2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较为系统全面地讲解中国古代的修身养性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主体,兼顾佛、道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作者将儒家几千年来特别是从孔孟到宋明时期所发展起来的的修身智慧,分成“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等九个范畴,对它们的基本含义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文章节选
    **讲 守静
    你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吗
    今夜,月光如水。在家写了**东西,出去散散心,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大公园,看到一个角落有很多健身器材,众人在那里悠闲地练习,我也走过去,练了起来。抬头望去,公园里有很多又粗又大的树。在夜风的吹拂下,成片成片的叶子在高高的空中无声翻卷。远远望去,明月、蔚蓝的夜空、’风中摇曳的叶子,构成一幅静谧安详的图画。
    我忽然意识到,很长时间以来,整日忙东忙西,忘了户外还有如此美丽的风景;是否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了?总得想办法让自己恢复平静,否则即使再美丽的夜色也无法欣赏。看来我该恢复静坐了。很长时间以来,静坐对我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几乎每天坚持。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间没有静坐,就经常发现自己心乱如麻,魂不守合。
    让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吴力是一家报纸的从业者,刚刚步入30岁的他感觉自己步入了精英**,因为他是在全国*好的媒体里写着相当不错的新闻。“刚刚才两年多,恐惧和恐慌就袭了我。”吴说。
    “感到恐慌时,我会把房间里所有的灯都打开,大灯、小灯、厕所的灯,包括鱼缸的灯。”
    “我对阴天变得特别敏感,会无端地发脾气,无名火会腾地一下蹿上来,喜欢打电话,爱发电子邮件,想找人倾诉。”
    “酷爱打电子游戏,那种和敌人对射的,一次��打100多元的,如果今天打到了*后一关,觉得一切都畅快了,如果打不到,会很烦。”
    “烦的时候就拼命吃冰棍,或者开快车,拐大弯,或者倒车的时候一把倒进去,发泄,要不然就是想抓住谁暴打一顿。*后受到伤害*重的是身边*亲的亲人、妻子。”
    (《南方**》2005年5月5日)
    这则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忙碌不休、心神不宁、精疲力竭的现代人的形象。尽管多数人并没有发生像吴先生这样特殊的状况,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状况所代表的某些精神或心理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是相当有代表性的。近年来,浮躁、急功近利、人欲横流、精神空虚等术语常被引用来描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亲爱的朋友,你可能没有吴先生那样的状况,但是在工作忙碌之余,你是否有时忽然觉得自己过得浑浑噩噩,失去了自我?是否有时会觉得自己多年来只是被生活的车轮拖着走,淹没在纷繁复杂的琐务之中而不能自拔?你是否有时感到,多年来我们盲目地追随世俗的潮流,内心深处时常有一种不踏实、不平静的感觉?夜深人静,当我们一觉醒来,是否有时会发现自己活得太盲目、太被动?有时甚至会质疑,难道我们的一生注定了就只能这样混下去了吗?难道这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吗?难道这就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吗?难道当初为自己的一生许下的豪迈愿望,都只是一场空吗……
    性天之妙,唯静者知之
    造化之精,
    性天之妙,
    唯静观者知之,
    唯静养者契之,
    难与纷扰者道。
    这段话出自明代学者吕坤的《呻吟语》。“性天”,字面意思指人性和天道。“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泛指人生、社会及宇宙中*神秘、*高深同时也*重要的道理。这段话的大意是,宇宙人生*深刻的道理,只有安静下来后才能体会;那些纷纷扰扰、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到死都不会明白;正如水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映照星月一样,人心不能宁静,岂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对人生获得清醒的认识?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千百年来,古代学者们一直把静坐或静养当作做学问必不可少的功夫之一。在他们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人,而要做人就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为此需要做两件事,**件就是静坐或静养,二是在生活中践履书本上所学的东西(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实践)。其中静坐或静养在他们看来尤其重要。这种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礼记》记载,中国人很早就有在祭祀等重要活动之前沐浴、斋戒的传统。《礼记》中所说的“散斋”、“致斋”,就是一种静养、调心的过程。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大学》中提到“定、静、安、虑、得”的思想,三国时的诸葛亮则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箴言。到了唐宋时期,新儒家学者把佛教中的静坐之法借鉴、吸收并加以改造,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形成了一个日趋成熟的静坐传统。相传北宋名儒吕大临每日静坐时,将双脚搭在一块石头上,久而久之,石头上竞陷进去了两个凹槽,与他的脚印一模一样。不仅儒家,道家同样注重静养。老子的《道德经》就有“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日静”之说,认为人要延年益寿,就必须戒欲、处静、养神。庄子也极为推崇“虚静”,声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他还认为圣人之心正是通过虚静,才达到了像明镜一样洞察秋毫的境地,照彻宇宙。
    我们今天阅读宋明理学家的作品,发现当时的学者们已经非常普遍地把静坐当作*重要的修养功夫之一。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静坐的方法,提出了诸如“静中养出端倪”,“于静时观未发之中气象”等种种说法,还形成了“主静”、“养静”、宁静”、“虚静”、“静定”、“静修”、“清静”、“处静”、“守静”等一系列术语。有时师生们在一起,“终日相对静坐”,不发一语。北宋儒学的开山人物周敦颐在其**的《太极图说》中就提出了“圣人主静”的思想。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老师李侗一生倡导主静,动辄教人静坐;后来朱熹跟他学习静坐,并有“半日读书,半日打坐”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王阳明是明代*杰出的儒学大师,他在谈及为学方法时曾提到,对于初学者,往往要先使其静坐,静坐到一定时候,俟其心意稍定,再教他“省察克治”(《传习录》)。曾国藩是我们熟知的清代大儒,他把“静坐”当作修身的主要条款之一,并提倡“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他还说,静坐到**处,就能体验“一阳来复”的境界。他甚至在遗嘱中向家人提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的修身要求。
    静而后能安
    一直以来,我们沉浸在生活的喧闹里,内心安宁不下来,所以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即使有空闲,也会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自己显得很匆忙,甚至忘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不去面对现实。
    有时候也很想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但是当真正的去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又不想去面对,总是在逃避。即便是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一旦去面对那些本质性的问题的时候,脑袋里就很乱很乱,或者说是一片空白。
    很多很多的问题,积累已久,一直没空好好面对。有时隐隐意识到目前的生活方式有问题,心里不踏实,但是并不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也无法再下定决心去改变现状;有时深刻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性格有问题,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又不能静下来严肃认真地去想它,痛下决心去改正。
    在我给清华大学学生开设的“儒家经典导读”课上,每次上课一开始,我让大家集体静坐5分钟。虽只是短短的5分钟,也让参加者收益颇丰。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这是儒家经典《大学》的豪迈宣言。“静、安、虑、得”,代表了修养的若干过程。
    静坐使人安下心来,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我们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是有目标的忙吗?是有意义的忙吗?还是在荒废自己的生命?我们很忙,也很“盲”。我们是否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主张?
    静坐让我们平静下来,在自己的心里驻足一观。我们要认真地思考自己人生的坐标,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也不要一味地跟着别人走。
    静坐不仅仅是简单地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地呆坐。选择一点向内用力,针对自己的弱点思考、剖析,才是要义。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思考: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们的心是否感到孤独、无助,是否觉得过得如此的盲目,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吗?
    静坐,有时是强迫自己静下心去正视一些平时被搁置、以种种理由不去想或者佯装不在乎而回避的问题。忘却自己的性格问题,暂时自我麻醉一下总是可以的。但是,问题总有**会以无法抵挡的方式再次涌现。与其一再回避求得暂时安稳,不如主动去接触它、解决它。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我们似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时间去思考和处理自己的问题。静坐也许就是一种补救吧!抛开手中的事务,静心冥想,集中注意力,干净彻底地给自己一个交待吧。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如此匆匆,无暇回味;抱怨不幸身居闹市,不得安宁。于是乎,不禁悲从中来。可是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想想,是生活匆匆,还是我们受了生活的挟持而变得匆匆?是闹市喧嚣,还是我们受了闹市的影响而内心喧嚣?
    其实,真正还是生活成了我们的主人,而不是我们是生活的主人。这就是我们不幸的根源。要摆脱这种不幸,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就得学会安身立命的功夫——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不就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生动体现吗?
    让我们从静坐开始,从静心开始。
    一位同学说得好:
    只有静,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不断反省自己,做到内观其心,外观其表;只有静,才能不断地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至于因为世俗的诱惑,偏离目标太远。
    人性之静,人心之静,靠培养。我们处在并不是很清静的世界中,身边无时不充满着诱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克服,不断地去抵抗,不断地去追求“独坐幽篁里”的境界。这种境界中,没有急功近利的追逐,没有勾心斗角的竞争,没有庸俗可笑的闲聊,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反思与审问。
    修身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能坚守自己的一方净土,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善,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如果不能将自己融入“静”中,怎能反躬自省,不断地完善自身呢?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有人说:“我恐怕不适合于静坐,我发现自己总是静不下来。每次一投入静坐就思虑混乱,心神不宁。”大概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吧,一下子难以克服。静坐时要把握好一根弦: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培养人格毅力的方式很多,静坐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位同学在网上说:
    追求内心的平静,并非一定要置身于山水之间,而是要不断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淡定。少有人会像亨利·戴维一样独居于森林的小木屋里多年,然后把心境中所反映的世界写成《瓦尔登湖》,幻化作一缕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清新长风。也许世人皆会在高山流水间忘却烦恼,但却不能在尘世间超脱,这也是修身的必要之所在。在浑浊的生活中静得下心,便可脱凡入圣。
    另一位同学则说:
    静坐时,我把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或仰望蓝天白云,或俯瞰大地山川,或眺望远山,或享受花草的芬芳,将自己陶醉在大地的博大与宽广之中,这样使自己放松心情,敞开心胸。此时此刻,那些生活中的烦心事,或者一些让我沉湎的东西,都会变得淡薄缥缈。以这时候的心情做事,就不会急功近利,因而会让自己感觉到非常顺畅。淡薄很多世事,也许比拼命克制更好。
    可见不同的人静坐体会不同,静坐时自我调节的方式也不必苟同。
    宋代学者程颐说“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近思录》),明代学者吴与弼则说“淡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康斋集》卷十一)。可见古人在静坐方面的体会是很深的。
    静坐能历练人的气质:一种处乱不惊的气质,一种娴静沉着的气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质,一种善于自我剖析的气质,一种巧辨是非的气质,一种睿智理智的气质。这些气质都是一个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必要的。而这些与外界都无关,只是自身心智的磨炼,所以不必对环境的要求太苛刻。夜静风清,固然有助于人静心,但是,一个想历练自己定力的人,身处喧嚣却独自保有一种宁静的作风,耳充噪声却坚守自己的一份清静,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今天我们时常看到一些人在讨论浮躁的问题,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确实久已染上了浮躁之病。但是,明知自己浮躁,就是无法真正改变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安静不下来,因为我们不肯花专门工夫来面对它。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面对这一问题的。清人金胜兰编的《格言联璧》中有言: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
    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
    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
    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儒家倡导的静坐之法,常被人与佛教、道教、瑜伽等的静坐修炼混为一谈。有的人只要一提到静坐,就想到“气从丹田而出”,想到气功、太极中的练功之法,把静坐说得玄乎又玄,仿佛神秘得不得了。这是完全不对的。儒家所说的静坐,乃是非常简易的身心调节手段,主要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活动,与太极、气功、瑜伽中的功法迥然不同。当然,这不是说儒家的静坐思想与佛家、道家无关,应该说儒家的静坐之法也是受到了后者的启发,宋明以来形成的儒家静坐传统受惠于佛、道良多,儒、释道的静坐思想常息息相通。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古人相传数千年而不息的修身和做人传统,特别是其中的静坐、静养之法,已经在现代人功利思潮的熏陶下丢弃殆尽。他们把古书按照现代西方知识的范畴和体系重新编排,结果讲解古人思想的人根本不需要付诸亲身实践,就可以成为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等。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遗憾,也是我们今天重谈静坐的主要原因。
    养成一个良好习惯,不管如何繁忙,每天腾出一段时间静坐。哪怕只有5分钟,都会有所收获,只要你认真。
    至静以宁其神
    静坐,就是要先让自己的身体从烦躁中静谧下来。在空灵的寂静里,即使有一些思绪在脑海里漂浮、幻灭,也能获得一种心如止水的平静。平静,即使是简单的平静,也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丽。
    一切都起于默默,源于默默。也许我们的确是应该学会默默地去思考、去怀想。
    静坐,是静心,也是净心。要让灵魂清除一切杂念,游离于世俗的羁绊,进入自由的境界。
    目录
    导言:修身是我们一生做不完的功课
    “磋”与“磨”
    “养”与“得”
    “信”与“修”
    儒学复兴从修身做起
    **讲 守静
    你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吗
    性天之妙,唯静者知之
    静而后能安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至静以宁其神
    静坐观心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中看人忙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
    第二讲 存养
    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
    动静节宣,以养生也
    动息皆有所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存心,养心,养性
    养吾浩然之气
    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第三讲 自省
    你日三省汝身
    认识自己的无知
    突破心灵的PARADIGM
    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目中有花,则视万物皆妄见也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性体
    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世
    第四讲 定性
    职业枯竭就在你身边
    于心气上验之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大烈鸿猷,常出自悠闲镇定之士
    知止而后有定
    宁吾真体,养吾圆机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第五讲 治心
    能轻富贵,��能轻一轻富贵之心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只是一点方寸之心,千罪万过
    了心自了事
    贪了世味的滋益,必遭性分的损
    尽其心,而后知其性
    第六讲 慎独
    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昧暗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可妄动乎哉
    终日对越在天
    第七讲 主敬
    生生之谓易
    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敬之敬之,命不易哉
    第八讲 谨言
    言行,君子之枢机
    括囊,无咎无誉
    君子洗心,退藏于密
    真机、真味要含蓄,休点破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巧言令色,鲜矣仁
    心定者,其言重以舒
    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第九讲 致诚
    网络时代,玩的就是心跳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温柔敦厚,诗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附录一、曾国藩论修身
    附录二:修身集锦
    后记
    编辑推荐语
    中国传统学术以儒家为主,而儒家学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直迄民初,小学教科书中犹有“修身”一门。本书作者方朝晖先生教授儒家学术多年,而著之《儒家修身九讲》一书,把中国传统的修身之学深入浅出,钩元提要,其中独到之见,胜义迭出,以供我们学术界与一般有兴趣的读者众人。 ——何兆武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一贯以修身为本,注重****的和谐境界。方朝晖教授学贯中西,在清华讲授儒学多年,他这本新著特别适合今天年轻读者的切实需要,是正在兴起的“国学热”中****的好作品。 ——李学勤 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主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一年前左右,曾向方兄约稿,请他以“前轴心时代”为核心概念,写一本名叫《前儒》的书。那本书是求道的,这本书是讲道的。求道是个人的事,讲道是大家的事。在这个时代,还是大家的事更重要。 ——梁枢 《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 作为**我触摸传统经典的良师,方老师这本新作中再次展现了他一如既往的率真与质朴,书中娓娓道来的不是别的,正是经典赋予亲近它的人们的那份回归本心的安宁与幸福。 ——王建 科学出版社编辑 从忙碌的专业学习中来到方老师的课堂,听一堂修身课程,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阵清新与凉爽。方老师的修身课程就好似一杯香茶,清新,淡雅,回味无穷,值得每一个劳碌的灵魂停下来好好品尝。 ——宋一超 清华大学机械系机械43班学生 中国传统学术以儒家为主,而儒家学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直迄民初,小学教科书中犹有“修身”一门。本书作者方朝晖先生教授儒家学术多年,而著之《儒家修身九讲》一书,把中国传统的修身之学深入浅出,钩元提要,其中独到之见,胜义迭出,以供献我们学术界与一般有兴趣的读者众人。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儒家修身九讲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