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

  • 作者:顾海根
  •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2021619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49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以及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给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在缔造着一种危险——因特网成瘾障碍。因特网成瘾障碍是伴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网络过度依赖的行为。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上网成瘾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大量研究证明,因特网成瘾障碍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均可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形成、发展、危害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并*终提出预防和**的方法。
    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概念及危害;国内外针对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量表的编制;上海市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调查;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大学生上网行为与自我认同及环境微系统的关系;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成因研究;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预防和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方法等。
    文章节选
    **节 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概念
    一、定义
    因特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病态因特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因特网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或因特网依赖(Internet Dependency)都是-对过度使用因特网的描述。但由于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DSM—IV;1995)”中还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界定,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统一判定标准。在英国,人们已经对技术性成瘾(Griffiths,1996)和计算机成瘾(Shotton,1991)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当“因特网成瘾”和“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概念分别被Young(1996)和Goldberg(1996)**提出且广泛应用时,又引起了一场争议。争议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应该用“成瘾”来描述对网络的过度使用。有的学者主张使用“病态”或“依赖性”来命名这一行为。他们认为“上瘾”这个名称似乎有些不合~_(Davis,1999)。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上瘾”一直是指人对某些刺激尤其是物质形成生理上的依赖,只有当身体吸收物质性的东西时才能称为“上瘾”,所以这一术语只能用于吸毒的个体(e.g.Rachlin,1990;Walker,1989)。这也是DsM一Ⅳ之所以没有用“上瘾”来描述对某种事物或其他此类刺激的病态使用或滥用,也没有把强迫性赌博行为描述成“上瘾”,而赞成用“依赖性(对物质而言)”和“病态(对赌博行为紊乱而言)”替代“上瘾”的原因。有的学者则认为②,现在对“上瘾”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上述界限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没有摄取麻醉剂的行为上,比如:强迫性赌博(Griffiths,1990);玩游戏(Keepers,1990);暴食(Lesuire&Bloome,1993);运动(Morgan,1979);恋爱关系(Peele&Brodv,1975)和看电视(winn,1983),因此,把“上瘾”仅用于吸毒是一种人为的区分,这样做剥夺了在没有吸毒的类似情况时对它的使用。所以,目前关于过度使用因特网的名称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用“成瘾”来称呼,其二是用“依赖”或“病态”等字眼来称呼。 人类二十世纪*伟大的创造发明莫过于计算机与网络,它们将人类带进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极大地推动了整个世界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化的改变。我国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与普及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CNNIC)2007年7月18日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达到1.62亿人,宽带网民数达1.22亿人,而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多,所占比例为33.5%,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的网民而占**优势。属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由于获得网络空间的便利性,时间的充裕性,精力充沛,有能力上网,以及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问题等原因,更成了网民中的主力。
    科学技术从来是一把双刃剑,计算机与网络自然也不例外,它们在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危险——因特网成瘾障碍。因特网成瘾障碍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度依赖的行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因特网成瘾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因特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der,简称IAD)这一概念*早是由美国的高尔德伯格(Goldberg)于1986年提出,但**个对IAD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学者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凯姆伯利•扬格(Kimberly S.Yotmg)。扬格于1996年对396名严重上网成瘾者进行了调查,并与用于分析赌博成瘾(pathological garrlbling)的标准进行了对比。此后有关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而广泛开展起来。
    中国大陆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早介绍是余志平1998年发表在《中国保健营养》上的名为“如痴如狂的因特网成瘾障碍症”一文。2001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的测查以及林绚晖、阎巩固对福州大学293名大学生的调查拉开了中国大陆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的序幕。以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因特网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受到**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有关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也逐步增多。国内外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大学生,原因是这一群体上网的比率*高,因而出现的问题也*多。
    目录
    **章 绪言
    **节 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概念
    第二节 因特网成瘾障碍的危害
    第三节 本研究涉及的内容
    第四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
    **节 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现象的初期探讨
    第二节 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国外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中国台湾地区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
    第五节 中国大陆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
    第三章“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量表”的编制
    **节 量表编制的过程
    第二节 测验质量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上海市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调查研究
    **节 调查目的与内容
    第二节 调查方法
    第三节 调查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
    **节 引言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问卷的编制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六章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自我认同及环境微系统的关系
    **节 引言
    第二节 相关问卷的编制
    第三节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自我认同及微系统的关系
    附录
    第七章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成因研究
    **节 引言
    第二节 社会—心理—生理模型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讨论
    第七节 结论
    第八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可以拓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八章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预防
    **节 家长如何预防子女因特网成瘾障碍
    第二节 学校如何预防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
    第三节 大学生自身如何预防因特网成瘾障碍
    第九章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方法
    **节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行为疗法
    第二节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认知疗法
    第三节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团体心理辅导
    第四节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家庭**
    第五节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其他**方法
    ……
    编辑推荐语
    本书涉及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概念及危害;国内外针对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量表的编制;上海市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调查;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大学生上网行为与自我认同及环境微系统的关系;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成因研究;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预防和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方法等,供读者阅读学习。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