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牛津通识课:人为何需要仪式(我们为何对着蜡烛许愿?帝王为何需要登基仪式?饭局为何讲究座次?看仪式如何创造人生意义,影响公众舆论,��成社会规范!)
QQ咨询:
有路璐璐:

牛津通识课:人为何需要仪式(我们为何对着蜡烛许愿?帝王为何需要登基仪式?饭局为何讲究座次?看仪式如何创造人生意义,影响公众舆论,生成社会规范!)

  • 作者:(加)巴里·斯蒂芬森(Barry Stephenson);欧阳敏 译;读客文化 出品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ISBN:9787571111380
  •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我们为何对着蜡烛许愿? 人类需要意义,所以有了仪式。在象征生命诞生的这天,我们通过切蛋糕、点蜡烛等一系列特定的动作,为生活创造出独特的意义。 帝王为何需要登基仪式? 仪式是集体认同感的来源,也是社会秩序的宣传方式。在登基大典中,仪式与神话合二为一��登基仪式向公众宣告了政权的合法性,从而获得认同、影响公众舆论。 饭局为何讲究座次? 仪式具有培养遵从和得体举止方面的作用。尽管这些仪式对个体有一些压制,但这些仪式已经成为社会规范,会做这些仪式的人就能够在一些关键场合表现自我,快速融入集体。 翻开本书,看仪式如何创造人生意义、影响公众舆论、生成社会规范!
    文章节选
    《牛津通识课:人为何需要仪式》 引言 仪式,像语言、工具使用、象征和音乐一样,是构成我们所谓的“人文”的要素之一。人类的文化记录揭示,仪式持久而广泛地存在着。考古证据表明,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仪式就已经存在。生物学证据则证明,仪式化(ritualization)是动物行为的一项基本特征,其影响了进化的过程。因此,思考仪式,也是在反思人类的本质、社会和文化。 我们无法避开仪式。对特定人群、社会、团体而言,某些仪式可能更为重要或没那么重要。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每天都要做弥撒,霍皮人每年都会郑重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仪式活动上。可是,即使我们自认为不热衷于仪式,也不觉得我们的社会以仪式为基础,但我们的一生总是要与仪式打交道,这就如同日升日落般不可避免。婚礼、葬礼、生日、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节庆、游行、礼拜,以及礼物交换——仪式在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的生活世界中到处可见。仪式塑造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各自体验着种种仪式和典礼,有令人振奋或无聊的,有的是剥削或赋权,有的富有创造性或垂死挣扎。思考仪式,就是在探索它在我们生命和社会中的地位、力量和潜能。 对于在现代和后现代西方工业社会中成长的人来说,仪式已经在文化和知识生活中处于极度边缘的位置。从历史上看,基督新教和启蒙思维的影响导致人们开始质疑仪式。与科学、理性和市场相比,仪式常常被贬低为一种相对来说不那么有效的干预世界的方式。但另一方面,在近人们对现代性的本质及其影响的探讨中,仪式又有些重回聚光灯下的感觉,人们重拾对仪式的创造力、批判性和潜在变革力量的兴趣。因此,思考仪式也是在反思构成现代性叙事基础的种种立场和假设。 一本关于仪式的书,不论多么薄,都必须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仪式是什么?但在刚开始探索这个概念时我们就遇到了一个问题,也是许多研究领域都面临的问题。多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了研究,因此,仪式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审视、被定义。一篇发表于1968年的论仪式的文章被广泛阅读,其内容涉及仪式的各个方面。这篇文章的作者——人类学家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 ——下了一个多少让人觉得沮丧的论断:“‘仪式’一词该如何使用,以及人们该如何理解仪式中的表演,可能是众说纷纭的问题了。”在当时,人们就仪式是什么或仪式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它真的具有一定功用的话),还没有达成共识。到现在,情况总体上变得越发复杂。蜜蜂上下飞舞与神父行屈膝礼,足球赛与办公室茶歇的衣着颜色,在医院分娩与在议会发言,看电视与照料花园,在威奇塔 的某个公交车站等车与在东京看歌舞伎表演,生日派对与七月四日游行——这些以及其他种种现象,都曾被构想和界定为仪式并被分析。如此看来,在我们周围仪式无所不在。众多颇有影响力的人文、社科学者,也都曾深入地思考过仪式的本质、功能及其在社会、文化和宗教中的地位。 若加以宽泛的界定(这也是本书采取的方式),“仪式”并不是指某类具体的行动,而是众多行为都可能潜在具有的一种行为特性。仪式作为一种元范畴,包括了宗教的和非宗教的、传统的和新生的、约定俗成的和即兴创造的、人类的和非人类的,并与一系列其他的文化领域交错叠加在一起,如游乐、比赛、演出和戏剧。如果说仪式是一种行动的话,那它同样也是一种概念——一种我们赖以思考的概念。我们接下来的探讨就会在这两个维度之间来回穿梭。 仪式首先应该是“做”(doing)。像理解烹饪、游泳或政治一样,我们也是通过“做”来了解仪式是什么的。但除了仪式行动,人们还会倒回去思考、撰写和阅读仪式——这正是我们此刻在做的。这并不是要把行动和思考两极化割裂,虽然在仪式研究中这样的做法屡见不鲜。仪式是一种思考和认知的方式。这的**很简单,即我们对仪式的观念和感知不仅是由仪式本身形成的,同样也被文本和其他媒介所塑造。例如,《旧约》包含了规范的仪式文本,详细地列明了如何敬拜、献祭,还包含对这些仪式的社会和道德价值的批判性反思。儒家典籍,尤其是《礼记》,连篇累牍地谈论了仪式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游记、传教士报告、士兵的日记、学术史,以及其他文本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人们对他者仪式的迷恋、鄙视或困惑。文学作品,以及更晚近出现的电影,往往包含了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出来的仪式场景。有些文学种类甚至直接采用了仪式的形式,如乔叟(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Canterbury Tales )是一场虚构的朝圣之旅。文学理论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认为,这部现代小说吸收了中世纪狂欢节的特点,而狂欢节在现代欧洲曾普遍受到压制。 本书介绍了人们在过去大约一个世纪里对“仪式”的思考轨迹,这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有时被宽泛地称为“仪式研究”(ritual studies)。仪式研究作为一个有正式名称的研究领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建立于在此之前的动物行为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史及宗教现象学的研究成果之上,并受到新兴的跨学科研究兴趣(如表演、化身、权威、权力和创造力等)的影响。仪式研究中的基础问题是较为清楚的:仪式是什么?仪式做些什么?仪式有什么功用?仪式包括哪些种类?仪式是受传统束缚的、保守的,还是充满创造力和变革力的?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多种多样,有时还互相矛盾。本书的任务就是要廓清仪式研究领域的边界,并希望读者读完本书能够有兴趣了解更多。
    目录
    章 仪式化 第二章 仪式与文化的起源 第三章 仪式与社会 第四章 仪式与变革 第五章 定义、类型与领域 第六章 仪式作为表演 第七章 仪式的命运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