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怎样写出好文章?给学生的42堂写作指引课(虫洞书简出版方新作)
QQ咨询:
有路璐璐:

怎样写出好文章?给学生的42堂写作指引课(虫洞书简出版方新作)

  • 作者:夏丏尊、刘薰宇
  •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 ISBN:9787515108223
  • 出版日期:2022年03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怎样写出好文章?给学生的42 堂写作指引课》是语文教育家沐绍良根据多年语文教学经验总结而成的系统的作文学习方法。 本书列举了中小学生的写作通病,以学生能接受、能实践的写作方法为材料,用遵循思维发展的方式排列行文——从词发展到句,从句发展到段,从段发展到篇,作者都从崭新的视角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梳理,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实现流畅表达。
    文章节选
    十七、文句的繁简
    文句中若放入了多余的文字,会使人读了厌烦,且足以减损文章的效果。但如为说明所必需,却又不宜随便省略。
    文句中放入了多余的文字,使人读了厌烦,且足以减损文章的效果。尤其像下列所示的文句,写得实在太不
    高明:
    (一)虽无丝竹管弦3 3 3 3 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水,吾泛以画舫之舟3 3 3 3 。(欧阳修《真州东园记》)
    (一)的“丝竹”,其实就是“管弦”,现在把它们凑在一起来说,好像丝竹与管弦,变成了不同的东西。至于(二)的“画舫之舟”,也是同样的可笑,因为“画舫”的
    “舫”,已经有“舟”字的意思了。
    在白话文中,上面所描述的情形更是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例如:
    (三)小舟划到湖的**来,湖**的水是很清澈,小舟旁的小桨,不住地一桨一桨地打在湖心的水面上。
    (四)他的言论极为公允,并不偏重于任何方面,或其他方面等,所以大家都说他的言论很公允的。
    试问像(三)、(四)的文句,谁读了不摇头?因此在不妨碍语调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文句中无用的闲字,这实在是一件非常要紧的工作。
    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用简单的字句,表达出丰富的意义,像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a 那样的,才是写作者高明的技巧。托尔斯泰说:“有时找到一句适当的话,竟能造出一个典型人物。”艾芜在《文艺短论》里也说:“一个研究中国的外国新闻记者,说他看出中国人的力量和弱点;中国人生存和保守的秘密,全在两句中国成语上,即‘没有法子’和‘不要紧’。我们细剖起来,前一句应该是困惑无望,后一句理当为不怕艰难。因为是困惑无望,所以精神上缺少进取,物质上没有发明,只限于事事保守。同时又因不怕艰难,所以无论什么场合,什么遭遇,都能生存,且易繁殖,人口比世界上任何民族多。这对于老中国的写照,不是很有几分相像吗?”(见
    《文学手册》)像这一种以简驭繁的方法,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是说明时所必需的文字,却又不能随便省略。否则因滥删文字而使文意不明,也显然是矫枉过正,不足为训的。
    参考
    (1)文句的繁简,要以能充分说明我们胸中的意思为度。艾芜说:“虽然有些句子,本身美丽,但与全文无关,或者只有一些关系,显然是累赘的,便应毫不留情地删去。而有些写得不到家的地方,就应增加文字上去。有人说,写作的原理不是别的,就是删除和增加,这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2)在简化文句的时候,同时应注意不损害语调。否则简化后的文章,势必佶屈聱牙,又令人不堪卒读了。请参看本书第六课《推敲(下)》。
    习题
    (1)试就课文中所举(三)、(四),根据原文的意思,删繁就简。
    (2)试就各人过去所写的文章,检查其是否有多余的文字;并将多余的文字摘出列表,以备以后写作时参考。
    目录
    一 怎样学习写作? / 001 二 写作究竟有方法吗? / 005 三 怎样运用“方法”? / 011 四 文字和语言 / 015 五 推敲( 上) / 021 六 推敲( 下) / 027 七 字汇和词汇 / 033 八 “鄙人”与“敝人” / 039 九 “大同”和“小异” / 045 十 典故成语和俗语 / 051 十一 句的形成 / 057 十二 “通”与“不通”( 上) / 063 十三 “通”与“不通”( 中) / 069 十四 “通”与“不通”( 下) / 075 一 怎样学习写作? / 001 二 写作究竟有方法吗? / 005 三 怎样运用“方法”? / 011 四 文字和语言 / 015 五 推敲( 上) / 021 六 推敲( 下) / 027 七 字汇和词汇 / 033 八 “鄙人”与“敝人” / 039 九 “大同”和“小异” / 045 十 典故成语和俗语 / 051 十一 句的形成 / 057 十二 “通”与“不通”( 上) / 063 十三 “通”与“不通”( 中) / 069 十四 “通”与“不通”( 下) / 075 二十九 曲折第四 / 163 三十 整齐第五 / 169 三十一 “段”的外形 / 175 三十二 说明文的分段 / 181 三十三 叙事文的分段 / 187 三十四 议论文的分段 / 191 三十五 抒情文的分段 / 197 三十六 段与段的联络 / 203 三十七 结构( 上) / 209 三十八 结构( 中) / 215 三十九 结构( 下) / 223 四十 切题第六 / 229 四十一 剪裁和加工 / 235 四十二 思想 / 24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