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

  • 作者:魏志慧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584915
  •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 页数:214
  • 定价:¥69.9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互联网 ”时代,每位高校教师面临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发展教学知识的现实问题。因此,本书扎根我国本土实践,结合教师实践性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将TPACK知识成分和构成要素两种研究路径相结合,深化了对TPACK内涵和价值的认识,并基于翔实的案例建构高校教师TPACK发展路径和发展机制,揭示了“互联网 ”时代高校教师TPACK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书可帮助教育研究者增进对TPACK内涵、价值和发展的认识;帮助高校教师有效地应对“互联网 ”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建构系统化TPACK;帮助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教学发展**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提供系统化、专业化支持。
    目录
    目 录 第 一章 导论 第 一节 研究缘起 / 003 一、好奇:普通高校教师慕课教学 / 004 二、关切: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 005 三、探究:教师视角慕课教学研究 / 006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 008 一、研究问题 / 008 二、研究意义 / 008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010 第四节 全书结构 / 01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 一节 教师知识发展新取向 / 014 一、实践性取向: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 / 015 二、整合性取向:技术情境下的PCK / 016 三、协作性取向:拓展模式的兴起 / 017 第二节 TPACK发展 / 020 一、TPACK发展的整合观 / 022 二、TPACK发展的转化观 / 025 第三节 整合技术的教学实践与高校教师TPACK发展 / 029 一、慕课教学与高校教师TPACK发展 / 029 二、在线教学与高校教师TPACK发展 / 033 第四节 高校教师TPACK发展分析框架 / 036 一、TPACK框架各知识成分 / 036 二、TPACK要素 / 038 三、TPACK要素间关系 / 041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 一节 研究思路 / 044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046 一、深度访谈 / 046 二、观察法和实物资料收集法 / 048 三、持续比较法 / 049 四、内容分析法 / 049 第四章 高校教师TPACK发展情境 第 一节 受访教师基本情况 / 052 第二节 慕课设计与教学过程 / 054 一、慕课定位:从局部共享到面向大众 / 054 二、慕课设计:从依赖视频到设计活动 / 056 三、学习支持:从教师答疑到多方互动 / 063 四、组建团队:构建多种类型协作模式 / 066 第五章 Y老师:效果驱动的TPACK发展 第 一节 慕课教学过程 / 072 一、明确的慕课教学效果需求 / 072 二、慕课教学:从依赖视频到营造氛围 / 073 三、混合教学:基于慕课自主和协作学习 / 077 第二节 建构与发展TPACK / 078 一、成分发展:通过同事获得TK和TPK / 078 二、要素发展: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渐进式发展 / 079 三、要素间关系发展:教学策略与有关学生的知识、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紧密 / 087 第三节 教学研究推动TPACK发展 / 089 第六章 C老师:设计驱动的TPACK发展 第 一节 慕课教学过程 / 091 一、结缘慕课:从慕课学习者到慕课教学者 / 091 二、慕课教学:设计学习步骤并提供基本支持 / 092 三、混合教学:学生更多地应用技术进行学习 / 102 第二节 建构与发展TPACK / 102 一、慕课学习:TK尚未影响PCK / 103 二、成分发展:通过培训获得TK和TPK / 104 三、要素发展: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发展明显 / 104 四、要素间关系发展:课程知识与教学策略、评估知识之间的关系紧密 / 115 第三节 外在支持与个人反思相结合 / 117 一、学校的推动和支持 / 118 二、平台的教学设计支持 / 118 三、教学团队的协作 / 120 四、不断反思与研究 / 121 第七章 HY老师:扩散驱动的TPACK发展 第 一节 慕课教学过程 / 125 一、慕课设计:沿用已有在线课程 / 125 二、学习支持:建构在线探究社区 / 129 三、团队建设:不断完善 / 133 第二节 TPACK迁移与发展 / 134 一、要素发展:KoS发展明显 / 134 二、要素间关系发展:各要素间的连接得到加强 / 142 第八章 高校教师TPACK发展的跨案例分析 第 一节 TPACK要素发展 / 145 一、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发展明显 / 147 二、整合技术的评估知识:方式多元化和内容深入化 / 151 三、有关学生的知识:开始关注学习者特征及其学习 / 152 四、课程知识:增强课程应用性 / 154 五、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统领观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应用能力 / 155 第二节 TPACK要素间关系的发展 / 156 一、有关学生的知识与其他要素间的关系发展明显 / 156 二、课程知识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 / 157 第三节 TPACK发展过程 / 158 一、TPACK发展路径 / 158 二、核心驱动因素 / 160 三、多种发展途径 / 162 第九章 总结与反思 第 一节 结论与讨论 / 168 一、慕课教学可明显推动高校教师TPACK知识成分发展 / 168 二、慕课教学可推动高校教师TPACK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发展 / 169 三、高校教师TPACK发展的特征与共性 / 174 第二节 建议 / 177 一、推动高校教师TPACK要素及要素间关系持续发展 / 178 二、形成技术支持师生共**展的学习文化 / 179 三、构建立体化的支持体系 / 181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186 一、研究创新 / 186 二、研究局限 / 189 附录一 受访教师基本情况 / 191 附录二 编码示例 / 207 附录三 “高校教师慕课教学经历”访谈提纲 / 209 附录四 内容表征模板 / 211 后记 / 21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