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人的精神(在那个疾风骤雨的时代,响彻起文化自信的呐喊;学贯中西的一代狂儒,怀揣“赤子之心”的时代觉醒者)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人的精神(在那个疾风骤雨的时代,响彻起文化自信的呐喊;学贯中西的一代狂儒,怀揣“赤子之心”的时代觉醒者)

  • 作者:辜鸿铭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56128167
  • 出版日期:2022年05月01日
  • 页数:232
  • 定价:¥5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辜鸿铭影响至深至广的一部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了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本书全面反映了辜鸿铭的文化思想,揭示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对于中国精神生活的“揭示”,关于中国文化道德精神价值的阐述,都很有意义。
    文章节选
    中国人的精神(节选)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刚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能够看到,真正的中国人以成人的理性过着孩童式的心灵生活。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兼具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一种民族不朽的精神。那么中华民族不朽的奥秘是什么?各位应该记得论述开始时,我提出,正是那富于同情心的、真正的人性智慧,使得中国式人性及真正的中国人拥有了那种溢于言表的温顺。真正的人性��慧是同情与智慧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灵和头脑和谐共生的成果。一言以蔽之,就是灵魂和智慧的绝妙融合。如果说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民族不朽的精神,那么不朽的奥秘就是这种灵魂和智慧的绝妙融合。 你们也许想问我,中国人从哪里、又是如何获得这种民族不朽的秘密?如何获得这种灵魂绝美融合的奥秘,从而使得一个**、整个民族都青春永驻?答案当然是:取自他们的文明。不过,各位肯定不希望我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就中国文明再行演讲,但我会就中华文明中的相关主题加以诠释。 首先,在我看来,中国文明和欧洲现代文明之间有一个巨大的根本上的差异。请允许我引用**艺术评论家伯纳德·贝伦森先生的一个绝妙见解:“我们欧洲的艺术总是倾向于科学化,几乎每一部杰作都会留下学科分界的痕迹。”贝伦森先生对欧洲艺术的看法,恰好验证了我的观点:欧洲文明本质上是学科分界的战场。一方面是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分界斗争,另一方面是宗教和哲学的战争,实际上这就是头脑与心灵——智慧与灵魂——不断冲突的残酷战场。而在中国文明中,至少是过去的两千四百年里从未有过这种冲突。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文明与欧洲现代文明之间根本性差异。 换句话说,在现代欧洲,宗教能满足心灵却不能满足头脑,哲学能满足头脑却无法满足心灵。回到中国来看,有人说中国没有宗教。确实,中国大多数人都不具虔诚的宗教信仰(我指的是欧洲语境下的宗教)。中国虽然有道教和佛教,但无论何种庙宇、典礼或仪式都偏向娱乐意义,而不是教化意义。可以说,它们引发更多的是中国人的美感,而非道德或宗教的情感;它们更有赖于想象力,而非心灵或灵魂。但是,与其说中国人没有宗教,毋宁说中国人不需要宗教、没有对宗教的情感需求,才更为准确。 中国人乃至中国的普罗大众缺乏对宗教的情感需求,如何解释这一特殊现象?曾有一个英国人试图给出答案,伦敦大学的汉学教授罗伯特·K·道格拉斯先生在他的儒学研究中提道:“有超过四十代的中国人都听从同一个人的教导。作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孔子的教导十分符合受教者的天性。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其头脑十分冷静踏实,对于超那些出自身经验的事物有本能的抵触,也没有来生转世的观念。因此,孔子那套朴素的、实事求是的道德体系,就足以满足中国人的所有需求。” 这位英国教授说,中国人不需要宗教的原因在于他们有孔子的教导,这点是正确的。但他又说另一个原因在于蒙古人种拥有冷静踏实的头脑,这就完全错了。首先,宗教属于情感领域,与人的灵魂有关,与思辨无关。即使是非洲原始部落的野蛮人,一旦他们脱离纯粹的动物生活、灵魂被唤醒之后,对宗教的情感需求也会应运而生。因此,虽然蒙古人种的头脑冷静踏实,但属于蒙古人种的中国人,显然是比非洲野蛮人更**的人,当然也拥有灵魂。而拥有灵魂就意味着有对宗教的需求,除非有别的什么东西能取代宗教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事实上,中国人缺乏宗教需求是因为儒教已经建成了一套哲学伦理体系,一套关于人类社会与文明的理论体系,足以取代宗教。有人说,儒教不是宗教,确实,儒教并不属于欧洲语境中的宗教。依我之见,这正是儒教的伟大之处。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还能令人们不需要宗教,儒教的伟大恰在于此。 为了理解儒教如何能取代宗教,我们必须找出人类需要宗教的原因。在我看来,人类对宗教的需求,和对科学、艺术及哲学的需求如出一辙,都基于同一原因:人是有灵魂的。以科学为例,我指的是自然科学,人类为什么要从事科学研究?现在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人们想要铁路和飞机。但激发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显然不在于此。像如今中国的这些改良派,他们为了铁路和飞机才从事科学研究,那永远也不可能拥有科学。过去欧洲的科学家,那些为了科学进步不懈努力,让铁路和飞机成为现实的科学家,他们所考虑的从来都不是铁路和飞机。促使他们推动科学发展、建成铁路和飞机的,是他们灵魂深处对探索宇宙无穷奥秘的渴求。所以,我才认为,人类对宗教的需求,和对科学、艺术及哲学的需求是出自同一原因,即人类拥有灵魂。拥有了灵魂,人类便不像动物那样只关注眼前,灵魂指引他探索过去和未来,并渴望了解他们置身其中的、奥妙无穷的宇宙。除非人类了解自然界,了解宇宙万物的规律、用途和目的,否则他们会像被关在小黑屋里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危险、不安和不确定。正如一位英国诗人所言,神秘的宇宙,是压迫人类的重负。因此,如同需要科学、艺术及哲学,人类也需要宗教,为了减轻他们 “人生之谜的重负..... 幽晦难明的尘世的如磐重压” 艺术和诗歌让艺术家和诗人看到宇宙的美和秩序,从而减轻了宇宙奥秘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因此,像歌德这样的诗人就不需要宗教,他说:“拥有艺术,就拥有宗教。”哲学让哲学家看清了宇宙的法则和秩序,从而也减轻了宇宙奥秘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因此,像斯宾诺莎这样的哲学家同样不需要宗教,他说:“戴上智慧之冠令能让智者圆满,如同戴上宗教之冠能让令圣人圆满。”后,科学也让科学家看清宇宙的规律和秩序,从而减轻宇宙奥秘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所以,诸如达尔文和海克尔教授这样的科学家也不需要宗教。 可对于普罗大众呢,既非诗人、艺术家,也不是哲学家或科学家,他们生活艰辛,时时刻刻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面临他人残酷无情的欺压,有什么才能减轻他们身上那“幽晦难明的尘世的如磐重压“呢?是宗教。宗教如何减轻这幽晦难明的重压呢?通过给人类一种**感和永恒感。当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他人残酷无情的欺压而感到迷茫和畏惧时,宗教给了人类的一个庇护所。在这个庇护所中,人们能找到**感。这种庇护是一种信仰,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存在,能够对威胁人类的力量有控制的能力。当人类面对生活无常、世事沧桑,面对出生、童年、青年、老年和死亡,并由此感到迷茫和不安时,宗教也给了人类的一个庇护所,在这个庇护所中,人们能找到永恒感。这种庇护是一种对来生的信念。因而,我认为,宗教为人类提供了**感和永恒感,使那些既非诗人或艺术家也非哲学家或科学家的劳苦大众,得以减轻理解宇宙之神秘的压力。基督曾说:“我赐予你们的安宁,既非世界所赋予,亦非世界可夺取。”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给人类带来的**感和永恒感。因此,除非你找到一种东西能完全代替宗教给人带来的这种安宁,这种**感和永恒感,否则,人类将永远需要宗教。 我曾说过,儒教虽然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那么,它一定是有某种东西,可以像宗教一样给大众带来**感和永恒感。现在我们就要把这种东西找出来。 过去我常被问到,孔子到底为中华民族做了什么?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数不胜数。但鉴于时间有限,我只能尝试向各位阐明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根本、重要的贡献。对于这项贡献,孔子自己也曾说,后世的人会因此而记住他,会理解他为他们做了什么。待我解释完,各位就会知道儒教究竟有什么,能像宗教一样带给大众**感和永恒感。为了解释清楚,请各位允许我对孔子生平稍作叙述。 各位可能有人知道,孔子所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扩张时期。当时,分封制已经穷途末路,半宗法式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亟需发展和重建。这种重大变革不仅会导致世界秩序的动荡,也会导致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我曾说过,至今两千五百年间,中华文明不存在心灵与头脑的冲突。但也不得不承认,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历史扩张时期,那时的中国便如同**欧洲,人们心灵与头脑之间发生着激烈的冲突。彼时,中国人拥有一套庞大的体系,这是一套从受尊敬的这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庞大的社会和文明体系,包括各种制度、规矩、教条、习俗和法律,他们不得不在这套体系中生活。但是,他们开始意识到,这套体系不是他们自己所创,也不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对他们来说,这套体系是惯例,却未必合理。许多年前中国人的这种觉醒,正如**欧洲所谓的现代精神的觉醒——自由主义精神,寻根问底的探索精神。那时,中国的这种“现代精神”认识到,旧的社会和文明秩序已经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因此,不但要重建一套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还要为其找到新的理论基础。然而,所有为中国社会和文明秩序寻找新理论基础的尝试都失败了。有一些理论基础,尽管满足了中国人的头脑的需求,却无法满足心灵的需求;另外一些,满足了心灵的需求,却无法满足头脑的需求。由此,在许多年前的中国,有如**欧洲,爆发了心灵与头脑的激烈冲突——一种重建社会和文明新秩序而引发的心灵与头脑的激烈冲突,这使得中国人对所有文明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所带来的痛苦和绝望,使得中国人想推翻和摧毁所有文明。当时,有些中国人,例如老子,就像如今欧洲的托尔斯泰一样,目睹了这种剧烈的冲突,便认为社会与文明的本质和结构都是错误的。所以,老子及其出色的学生庄子,告诉中国人应抛弃所有文明。老子对中国人说:“放下一切跟随我;随我到山林中,到山林中的隐居之所,过一种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不朽的生活。” 孔子同样也目睹了社会和文明动荡所造成的不幸和痛苦,但他认为,罪恶不在于社会和文明的本质和结构,而在于社会和文明的运行方式,在于社会和文明据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孔子对中国人说:不要抛弃自己的文明。他进而教导说,在一个真正的社会、真正的文明——具备正确理论基础的社会和文明里,人也能过一种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事实上,孔子尽毕生努力试图将社会和文明引入正途,赋予它一个真正的基础以防止其湮灭。可是,在生命的后,他已然知晓自己无力阻止中国文明的湮灭——他做了什么呢?正如一个建筑师,眼见房屋起火、燃烧,即将崩塌又深知无力挽回时,能做的就是保留这栋建筑的设计图纸,令它未来有重建的希望。而孔子,在发现中华文明大厦将倾、个人回天乏力之际,便决心保存好中华文明的蓝图,那就是今天还能看到的“中国的圣经旧约”:《五经》,五部经典。这就是我所说的,孔子为中华民族所立下的汗马功劳——他保住了中华文明的蓝图。 拯救了中华文明的蓝图,是孔子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但还称不上是他为中华民族所做的重要、伟大的贡献。他的贡献在于,在保留中华文明的蓝图的同时,创立了一套新的理论,来对其做出新的诠释。由此,他赋予了中国人真正的**观念——一个真正、理性、永恒、的基础也在这个**诞生。
    目录
    序言 001 导论 好公民宗教 021 中国人的精神 035 中国的女性 107 中国的语言 139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 155 大汉学家 167 汉学(一) 179 汉学(二) 195 附录:暴民崇拜宗教或战争及其出路 20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