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让校长成为教育家:实践探索与案例研究 大夏书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让校长成为教育家:实践探索与案例研究 大夏书系

  • 作者:于慧,谈心,龚孝华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76027648
  • 出版日期:2022年05月01日
  • 页数:288
  • 定价:¥6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让校长成为教育家:实践探索与案例研究》是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承担*中小学名校长**班年的研修成果。 《让校长成为教育家:实践探索与案例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全面系统地概述校长应该研究什么问题。二是展示八位**校长的选题报告范例,主要涵盖创新性人才培养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现代学校课程建设研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等五个方面的研究问题。三是提供开展校长研究的系列工具,包括访谈提纲、调查问卷,以及研修活动工作用表。
    文章节选
    校长自画像:用整个心灵书写教育的故事
    距离1985年来到梅岭小学这块热土,已经过去了36年。36年,对于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梅岭,几乎占去她一半的时光。正如我在2017年12月26日,梅岭小学70周年校庆活动上的致辞里所说的那样:“当记忆像河流缓缓穿越70年的光阴流淌到**,汇聚到梅岭,这是一种怎样的百感交集!”
    岁月不负勤勉人。36年的教育生涯,18年的校长经历,我和我的伙伴们带领着梅岭小学,始终在嬗变与坚守中不断突破和创造教育的美好未来,自己也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有着鲜明办学思想的校长,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名校长、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获得全国**教育工作者、2014年中国“课改杰出校长”、全国校园媒体先进工作者、中国长三角影响力校长等荣誉,先后主持十余项课题研究,其中课题4项、省级课题8项,发表教育类文章近百篇,主编《童趣读写》(1、2集)、《执守童年的教席》、《我们爱数学》三部教育图书。
    36年来,我已经习惯了与梅岭吐纳相连的生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把自己的人生交付于这所学校的成长与发展,使得自己和梅岭一样拥有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一种刻度,因而也就有了我的教育故事。而我的教育故事是从生长开始的……
    一、精神面相:素颜梅岭
    这是一个关于学校文化的生长故事。一所学校的发展必然会打上校长的烙印,因而,一个校长的精神面相必然会影响一所学校的精神面相,进而甚至决定一所学校生长出什么样的文化。
    到过梅岭的人,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的学校:“梅岭深处有文化。”这句话的含义其实包含着三个层面:首先,梅岭深处的文化在传承历史。今天的梅岭文化当然来源于这所学校的历史基因,但是又融入了现代的理念和文明的精神。其次,梅岭深处的文化在坚守价值。梅岭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重塑文化,为教师享受教育服务”,与史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转化为时代的教育话语。更为重要的是,梅岭不仅倡导,而且践行。后,梅岭深处的文化在养成习惯。无论是从教师身上,还是从学生身上,都能够看到这样一种符合梅岭自身文化理念与价值追求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融入了梅岭师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品质。回顾梅岭的发展,正是这种“文化自觉”给予了学校生生不息的力量。
    还记得,1999年,我刚以副代正主持学校工作,由于区域教育发展定位的调整,学校面临被兼并或被取代的窘境,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接受顺境的安逸,还是迎接逆境的劳苦?是接受既定命运的安排,还是开拓进取为学校生存增加可能性?历史虽然没有如果,但我清醒地认识到,不同的选择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而我,和梅岭小学一起选择了未来……类似的选择还有很多,比如,3次重大行政区划调整后不同办学环境下的文化坚守;又如,创办梅岭小学西区校和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成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功案例;再如,“常春藤”学院的十年坚持。
    其实,早在2011年,《江苏教育》就以“重塑学校的文化图腾”为题深入解读了梅岭的“文化自觉”的发展之路。在文中,我解读了梅岭“文化自觉”具有的三层主要意蕴。,在熔铸历史的过程中,凸显学校的“可法文化”。具体体现在:一是在历史中寻找,让可法精神启迪梅岭人的文化发现;二是在历史中提炼,让可法精神引发梅岭人的文化理解;三是在历史中认同,让可法精神成为梅岭人的文化心灵。第二,在立足当下的行动里,发展学校的“可法文化”。具体体现在:一是在学校发展中始终坚持价值**,让教育成为信仰;二是在学校发展中始终坚持实验精神,在课程改革、制度创新、育人模式等方面勇于开拓与探索;三是在学校发展中始终坚持自我反思,让超越自我成为习惯。第三,在透视未来的思考中,展望学校的“可法文化”。具体体现在:一是思考学校的文化走向,二是定位学校的文化基因,三是重塑学校的文化图腾。我相信,拥有“文化自觉”的灵魂,梅岭小学将会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未来。
    正如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这样评价梅岭小学:“她(他)们纯净、专注,行事低调,人们誉为‘安静的歌者’。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合唱中,梅岭小学也被同行称为‘安静的歌者’,他们积极而不张扬,丰富而不喧哗,努力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抒写创新发展的美好乐章。”所谓素颜梅岭,是指一种“积极而不张扬,丰富而不喧哗”的特质。在梅岭数十年的发展中,来自心灵投射的美好力量足以改变许多现实,因而,梅岭似我,我亦似梅岭。
    二、办学主张:朝向未来
    这是一个关于办学思想的生长故事。没有一种办学思想是可以离开学校自身土壤的,也没有一种办学思想是可以离开办学者的追求的。数十年的梅岭教育生活,不仅从中生长出了学校文化的精神面相,也从中生长出了我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主张。
    我常常追问自己:教育是什么?学校为什么而存在?孩子们为什么到学校来?我给自己的回答是这样的:教育是一棵枝繁叶茂、根深枝虬、摇曳生姿、缀满果实又花开四季的大树。对于这样一棵曾根植于每个人生命中的大树,实用者看见的是栋材,唯美者看见的是风景,功利者看见的是效益……而我,欣赏的是它在清风流岚中慢慢生长的姿态,流连的是它在吐故纳新中悠游自在的存在,沉醉的是它在倾情哺育中智慧奉献的泰然与欢喜……我欣赏“生长的姿态”,流连“自在的存在”,沉醉“智慧奉献的泰然与欢喜”,同时,也理性地认识到:教育是为孩子的明天准备的,而我们给予孩子好的礼物,莫过于给予他们生长的力量。作为教育者,我想,没有比“向着未来生长”更令我们激动与向往的了。因而,“向着未来生长”成为我鲜明的办学主张,也成为梅岭教育鲜明的办学特色。
    首先,“向着”是教育的姿态。既然“向着”是一种教育姿态,那么这种教育姿态必定是立足于当下,同时也是根植于学校的历史与发展愿景的,也就是说在教育追求的背后蕴藏着梅岭的教育情怀。这种教育情怀是积极的,是阳光的,是向上的。其次,“未来”是教育的方向。未来在哪里,教育就在哪里。“未来”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未来是一个时间概念,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第二,未来是一个教育概念,作为教育概念,未来是一种预言,是一种愿景,也是一种准备,使我们始终处于教育的“不满足”之中,始终不忘寻找“新的教育目光”。后,“生长”是教育过程。作为教育学上的“生长”不同于生理学中的概念,我坚信“生长”是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
    36年的教育生涯,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办学当崇尚顺应自然而不妄为,让学校的发展符合自身教育规律;学校办学主张当追求道法自然,尽可能以隐性的方式达成教育的本质诉求;学校当无为而无不为,尊重它,感应它,顺应它,方能形成葱茏的教育生态,进而实现学校办学主张的核心价值追求——让师生成为积极、自由、快乐、有意义的生活者。
    三、课程**:为了儿童
    这是一个关于课程的生长故事。课程是学校核心的教育产品,正是通过课程产品的设计、研发与实施推动学校的发展。作为校长,其实就是学校课程的总设计师,她需要将学校的办学愿景、育人目标等转化为集体的意志和行动,而这一切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儿童的生长。
    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作为校长,我常常思考如何带领教师进入课程改革的“深水区”,真正回归课程改革的本质、提升课程实施的品质、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从初的关注课堂教学到关注**课程校本化研究再到学校课程的系统建构,我先后提出了“如果只有课程标准”“课堂,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等一系列前瞻性的问题,并带领所有梅岭人紧紧围绕“办面向未来的学校”的目标,紧紧锁定“为了儿童发展”的命题,经过近七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一个以“未来课程”命名的课程体系。
    首先,确立“未来课程”目标。梅岭小学将“未来课程”定位于:传递社会和世界文化的精华,赋予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文化能力。其次,建立“未来课程”结构,提出了“过去 现在 未来”的课程结构,即“未来课程”是过去的经验、现在的知识和未来的创造的融合与整合。再次,整合“未来课程”内容。梅岭小学形成了“求知与发现、实践与创造、合作与适应、发展与改变”四大门类课程。后,开展“未来课程”实践。“十二五”以来,我领衔了许多关乎学校未来发展、重大变革的课题项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儿童发展的**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以及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时光轴:小学生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建构”。在两个重大课题的**下,我再次明确了“未来课程”的核心主题,以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为“未来课程”的研究载体,以“学习方式变革”为“未来课程”的突破环节,以学习科学、教育技术相互融合为“未来课程”的重要手段。我也因此获得了全国“课改杰出校长”的称号。
    四、管理道法:寻迹自然
    这是一个关于管理创新的生长故事。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因而管理只是过程,并不是终目的。在梅岭小学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数次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挑战,这些挑战也是校长面临的挑战。化解发展的挑战,其核心任务就是寻求适合的管理,解决迫切的问题。
    2017年9月,随着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梅岭小学形成了以史可法路、吕庄和花都汇三个校区共同组成的大型学校。面对超大规模学校,如果再用传统的管理办法,不仅不能实现学校追求**的管理效果,甚至还会降低学校品质。事实上,在学校超速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赖以生存的教育生态显得如此脆弱,**的发展标准还没有完全成为所有人的共识,教育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面对发展的内部困境与外部挑战,我带领管理团队寻找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寻求自我的突破与革新,基于对学校管理的系统理解,借助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并构建了“生态管理”范式,即向自然学习。
    首先,学校生态管理是一种“循环渐进式”管理,从传统的“线性”管理向“循环渐进式”转变的管理。其次,学校生态管理是一种“整体系统性”管理,用整体的、系统的视角去构建工作思路,运行工作程序。后,学校生态管理是一种“民主多元化”的管理,是一种民主的而非保守的管理方式。
    除此之外,我还提炼出学校生态管理需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持续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以整体性的眼光去梳理研究学校环境中的每一个组成因素,并进行评估;动态性原则是指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成长的过程性,在紧扣管理目标的情况下,在动态中调整,在动态中发展;多样性原则是指学校管理要以这种新的发现和理解为基础,重新构建学校管理的体系,为教师、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留下空间;持续性原则是指学校管理要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衡量标准。
    五、校本研修:成就生命
    这是一个关于校本研修的生长故事。校本研修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密码。任何一所**的学校,在完成教育的各级各类规定动作之外,一定有其独特的创新与创造,而关乎一所学校本质发展的是校本研修。校本研修融入了学校的文化基因、办学追求、特色内涵以及集体创造,从而以成就师生的生命为终目的。
    2009年,我和管理团队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稀释的严重问题,尤其是优质师资的稀释。同时,我们还要回答时代赋予的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命题,这似乎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我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内部资源将面临常规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唯有另辟蹊径谋求学校可持续发展。于是,源于学校文化的呼唤以及学校主体性的觉醒,一个叫作“常春藤”的学院在梅岭小学诞生了,人们称它为“学校中的学校”。来过梅岭或者没有来过梅岭的人或许有所了解,这其实是梅岭对交汇在这个时空里的每一个生命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的期许,也是梅岭对小学教育所能够达到的精神高度的向往。2013年,梅岭小学“常春藤学院:教师校本研修的创新与实践”获得更大认可,被评为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十年来,梅岭“常春藤”学院的主题分别是:职业规划与专业启航;文化自觉、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文化阅读与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视野下学科核心的再认与重建;课程校本化中的教师专业作为;寻找回到儿童之路;等等。从这些活动主题中,细心的你会触摸到这样一条脉络:从专业的表象回归教育的本质。这样一条回归之路是“常春藤”学院的生长之路,是认识与实践不断走向深处之路。十年来,梅岭教师与这样一股强大的生长力量同行同歌,共同发展。从单一的、狭隘的学科视野走向全面的、宏阔的课程视野,从表面的、功利的教育教学变革走向深刻的、关注儿童生命体验与生命成长的教育创造,从理念的、精神的启蒙走向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实践与创新,梅岭教师的成长故事就这样悄悄地发生在常春藤的绿荫下……
    从“**课程校本化”到“自主学习”,从“美学实践”到“生命成长”,十年来,梅岭人发现与创造的成果成为《人民教育》 《江苏教育》 《江苏教育
    研究》等刊物所关注与报道的对象。过去,人们常常说“梅岭深处有文化”,现在,人们也许还会这样说“梅岭深处有创造”。这种创造来源于现实的困境与梅岭文化的碰撞,它们的火花燎原成梅岭教师的生长之路。
    六、评价重塑:全人发展
    这是一个关于儿童的生长故事。在任何一所学校,关于评价的改革都是慎之又慎的,因为评价关乎学**展的衡量指标,关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整体的利益。正是因为如此,评价变革常常停留于理论层面的研究。然而,现实层面的评价问题又是如此突出,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评价变革已经关乎学校的未来发展。
    来到梅岭的人曾经惊讶地发现,学校居然不再评“三好学生”了。当你走进梅岭,深入了解她之后,你就会发现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梅岭的变革永远都是进行时。变革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智慧。
    对于为什么要变革评价方式?梅岭如此理解,首先是“时代发展”的担当,其次是“面向未来”的需要,再次是“绿色质量”的呼唤,后是“创新突破”的选择。梅岭小学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打破原来固有的对于好学生的观念,立足“关注每一个、激励每一个、发展每一个”,通过评价机制的改变,引导孩子做“好的自己”,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机制比过去评选“三好学生”更加多维,覆盖面也更广,并且强调过程性。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具教育意义。
    像这样成功的变革在梅岭还有很多,尤其是在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凭借多年办学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前瞻视角,在学校建设之初,我就提出了“空间即课程”的学校整体建设思路。因为好的建筑一定是有灵魂的,学校建筑也当如此,它是教育另一种方式的存在,既应当承载学校无形的文化、办学愿景、教育理想等,同时也应当蕴藏学校有形的且具有生命理解的课程系统、特色空间架构、情感表达脉络、生活流转轨迹等。正是因为如此,今天的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充分体现出未来教育的样态,才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七、向美而生:拥抱**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生活的故事。作为一个校长,她的教育生活注定就不会风平浪静,相反,校长的教育生活充满了艰难曲折。作为一个校长,她的教育生活其实就是她的生活。因而,她的生活是怎样的,她的教育生活就是怎样的。数十年来,我带领着学校团队始终追求**的办学品质,在一次又一次抵达**的过程中,我们体悟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向美而生”。
    2018年,我有幸成为第二期*中小学校长**班的成员。我以为,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36年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因为这意味着我的教育生活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也意味着我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我需要看到更远、更广阔的世界,需要肩负起更大、更多的责任,需要更好、更多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2018年12月18日,我的工作室筹备会正式启动。我向工作室各位校长介绍了工作室的章程、建设方案、管理制度和帮扶计划,并通过研究意向征询表的形式了解了工作室成员的学习设想。通过启动会,我更加体会到**校长的责任重大,在宏观层面要以**的专业领导力做基础,不断推进名校长团队建设,深化中青年校长培养,切实提高成员学校的办学品质,**基础教育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微观层面,要关注成员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利用**、省、市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学者资源,定期或不定期为教师作教育信念、教育理论、教育变革等前瞻性的报告或讲座,努力深入工作室成员学校,帮助教师找到自身存在的坐标。在此过程中,我将不断提醒自己,要始终以同伴的角色站在他们身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携手更多的学校,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我始终以为,好的发展是心灵的生长,而心灵的生长又足以改变现实,撼动那些我们以为坚不可摧的困难和障碍。我自问这些年的坚守,其实就是因为感悟到了教育与人、与生命、与未来的关联。美好不是凭空而来的,她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需要我们用整个生命去实现。
    与梅岭同行,数十年转瞬即逝,时空须臾,心灵永驻。
    目录
    绪论 教育家型校长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001 /辑/ 用整个心灵书写教育的故事 校长自画像: 用整个心灵书写教育的故事 003 学校自我诊断报告: 一所不断向着未来出发的学校 012 课题研究设计: “后集团化办学”的行动研究 030 /第二辑/ 做一只永远奔跑的蜗牛 校长自画像: “三有”校长,做一只永远奔跑的蜗牛 045 学校自我诊断报告: “三有”育人模式锻造区域品牌示范学校 056 课题研究设计: 指向学生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的 “三有”育人模式研究 069 /第三辑/ 教育,从“心”开始 校长自画像: 教育,从“心”开始,用“爱”相随 083 学校自我诊断报告: 办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奠基的学校 089 课题研究设计: 新时代小学家校共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095 /第四辑/ 亮剑人生 校长自画像: 亮剑人生 105 学校自我诊断报告: 与世界一起奔跑 117 课题研究设计: 小学教师群体成长研究 126 /第五辑/ 传统名校文化传承者与课程创新的开拓者 校长自画像: 传统名校文化传承者与课程创新的开拓者 137 学校自我诊断报告: 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发展自我诊断报告 147 课题研究设计: 云南民族地区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166 /第六辑/ 教育,因热爱而生辉 校长自画像: 教育,因热爱而生辉 181 学校自我诊断报告: 办指向“家校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优质学校 188 课题研究设计: 指向构建初中“家校命运共同体”的行动研究 196 /第七辑/ 做一个“立体”的教育人 校长自画像: 做一个“立体”的教育人 207 学校自我诊断报告: 特色**、纵深发展,擦亮名校品牌 213 课题研究设计: 高中阶段国学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25 /第八辑/ 让教育成为幸福的事业 校长自画像: 让教育成为幸福的事业 241 学校自我诊断报告: 宁夏银川第六中学发展自我诊断报告 251 课题研究设计: 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实践研究 26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