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出入高下穷烟霏——复旦内外的师长
QQ咨询:
有路璐璐:

出入高下穷烟霏——复旦内外的师长

  • 作者:陈尚君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202558
  • 出版日期:2022年03月01日
  • 页数:484
  • 定价:¥1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100202558
    • 作者
    • 页数
      484
    • 出版时间
      2022年03月01日
    • 定价
      ¥13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为陈尚君教授的学术随笔,凡六十七篇。书名借韩愈《山石》中“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诗句为题,比喻人生遭际,借此叙述其学术经过和感慨。书中有关于其导师朱东润教授的文章多篇,述朱东润先生文学批评、传记文学之成就;另有对王水照、王运熙、刘大杰等复旦中文系老师学术回忆的文章约六篇;还有对陈先生数十载治学年轮中有感之文史大家,如岑仲勉、唐文治、余嘉锡、陈寅恪、傅璇琮、程千帆等治学思路的思考。以学术之笔写回忆之文,将学术、史趣与文笔融合,使得本书内容丰富,耐人寻味。 收入《出入高下穷烟霏:复旦内外的师长》中之文章,为历年因各种不同原因而写就,略分四辑。前三辑收前贤,末辑收今哲。从清末走来诸位,唐文治先生于作者为师祖,本师少年时受他照拂,感恩终身,故冠于前。次为复旦前辈诸师,尤于本师朱东润先生的学术介绍与论述为详,包括整理遗著之说明,生殁纪念之撰文,公私原因之约稿,及回想往事之感触,其间偶有重复,识者谅之。三为复旦以外之师长,涉及众多不同之领域,部分认识,大多仅在著作中领会治学方法与学术风采。
    文章节选
    《出入高下穷烟霏:复旦内外的师长》:
    经费充裕,得以设立一系列学科,唐文治到校次年即新设电机、邮政两专科,又设国文科,并逐渐完善专科、中学和小学的系列,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序列。又出重金聘请西人教员,并逐次将本校学生送出留洋,逐渐增加留洋归国者到校任教。在得知美国庚款将每年提供一百位华人学生留美机会后,唐文治在学校立即公布消息,并往上疏通,��取名额。经过选拔考试,首批赴美学生四十七人,上海实业学堂有十四人,占三分之一弱,可见他鼓励学生走出去的努力。
    唐文治出主实业学堂是因为居丧服忧,三年期满,他即申请起复归朝,这应是循例的安排,但被以学校亟须整顿“商留”,原因不明。次年即为辛亥,10月10日武昌首义,11月3日,上海光复。6日,唐文治宣布实业学堂更名为中国南洋大学堂,要求“本校师生员工要以坚定毅力维护新中国”。同日,带领全校教职员和学生在学堂运动场剪辫。11日,列名通电要求清廷逊位。13日,致书沪军都督府就扩充军队和筹募军饷提出建议。同时,撰《中国改革建设政体论》提出建议。可以说,唐当时身份虽然还是体制内官员,但在**时间内参加了推翻清廷的行动,对此,他的老师王祖畲、沈曾植对他深致不满,作为儒家道德的捍卫者,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但在大革命洪流中,唐的选择是为**谋前途,不为一姓守江山。他在晚年自述:“人才不用,国运尽矣,欲保全**,不得不出于此。”“俄国革命,俄王尼可来不从,为国人枪毙。孤臣耿耿之心,当可白于天下后世矣。”唐在清廷为官,得到那桐、载振等满大臣提携,他也曾多次得到慈禧单独召见垂询,晚年自撰年谱,仍感念恩礼,慈禧去世后他在上海道署“哭临三日”,自述“感念恩遇,曷胜痛悼”,但也感叹“恩礼如此,使臣工仆仆亟拜,曷若信用臣言,改良政治为愈乎!”英、比、日诸国君臣同心,改良政治,谋求富强是他曾见到的,而现实经历总使他失望。“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古训,唐文治实践了这一主张。
    民国肇建,官办的学校需要得到新的支持,他在袁政府成立次月就赴京筹措经费,确定了归属交通部的定位,改易校名,然后多方奔走,寻求支持。虽然当时请他出任工商总长的呼声很高,但他认定唯教育为围本,继续在学校任职,在时代剧变中保持了学校的发展。1917年他在学校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上说道:“*难堪者,改革之际,经济困迫,彼时**不知明日,本月不知下月,本学期不知下学期,诸生相对凄惶,至今思之犹堪坠泪。”“鄙人接办此校以来,**议裁小学者三次,议裁中学者二次,议归并土木科者二次,议裁电机科者一次。每当议裁议并之时,鄙人之心摇摇如悬旌,每念及诸生被裁后未知往何处读书,各父兄家属更不知若何忧虑。对于诸生未便宣布,而笔舌力争之余,亦几经下泪,故**对于诸君子不觉喜极而悲。幸赖大部(指交通部)始终维护,并赖社会诸君子及旧同学互相辅助,尤赖有盛杏荪先生从前积有基本金,稍可支持,卒能转危为安。”这些应都是实情,许多交涉也都有原始文件记录。盛杏荪即盛宣怀,不仅是南洋公学建校的奏请人,且因学校建立之初,即由他主持的招商、电报两局“捐集解济”,将商户捐款悉数投入公学,为学校准备了充裕的基本金。以往仅取利息,在民初艰困时动用本金,得以渡过难关。唐文治说上面一席话时,盛已去世。在今存盛档中,有大量两人通信,绝大部分是唐主校政期间致盛函,虽大多属于琐事,但可以看到两人君子相交、互携奉公的风范。其中涉及较多的,一是学校经费之筹措和兑现,二是彼此各有人事之请托,三是为学校发展向盛谋求支持。如1911年1月16日信告徐家汇学生宿舍因招生数量增加而住宿紧张,因发现对面民居是盛家产业而请盛出让,改建为宿舍;同年2月24日又看中“尊府丝厂及余屋基地”请售归本校;1914年6月两函则因盛介绍其侄孙入学,唐告必须如期来校报名考试,再考后知其英文太差,不宜入中学,只能先入小学;对盛**的西医人选,则以“校中经费万分支绌”为由婉拒;甚至学堂师生一百二十人旅行赴苏州,唐请借宿盛府留园,盛则为安排到阊门外陈列所。从清末到民国,有大量奏章和信函记录他为谋求学校发展所做之努力。
    ……
    目录
    自 序 / 1 夫子何为者 栖栖一代中 ——纪念唐文治先生诞辰150 周年 / 3 唐文治谈古文作法 / 18 想到唐文治先生 / 22 章太炎先生:晚年坚守**民族大义 / 23 章太炎先生的*后五年 / 25 *后的雅集 不朽的完人 ——张元济先生的朋友圈和人生志业 / 29 师友琅琊馆学记 / 37 朱东润先生的治学方法 ——以《梅尧臣传》为例 / 55 朱东润先生1939 年的学术转型 / 66 探索中国传叙文学发展道路的珍贵记录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八代传叙文学述论》导言 / 78 朱东润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程 ——以先生自存讲义为** / 99 述朱东润师文存的整理 / 118 修补战火烧残的学术 / 123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 / 126 《朱东润文存》:一位特立独行者的学术和文学 / 130 《大纲》校补本的新内容 / 137 《元好问传》新本整理后记 / 141 元好问的大节 / 144 朱东润师《八代传叙文学述论》自序附记 / 148 朱东润师《楚辞探故》未刊稿两篇附记 / 152 朱东润师《后西征赋》述要 / 154 刘季高先生《斗室诗集》整理说明 / 170 学问是天下*老实的事情 ——哀悼王运熙老师 / 172 金针得度后的举一反三 / 179 复旦大学中文系“十老”得名的由来 / 184 随李庆甲先生办会 / 186 《蛾术薪传》编后记 / 190 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弁言 / 195 唐史双子星中稍显晦黯的那一颗 ——纪念岑仲勉先生诞辰130 周年 / 204 岑仲勉先生《元和姓纂四校记》的成就和整理本 / 218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 / 223 述陈寅恪先生批读《韩翰林集评注》 / 231 《陈寅恪文集》与近四十年学术转型 / 236 瞿蜕园解读刘禹锡的人际维度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评述 / 242 张煦侯及其《通鉴学》 / 264 冯振与无锡国专 / 273 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成书过程和学术成就 / 277 逆境中成就大事业 ——读《全宋词审稿笔记》以纪念王仲闻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 290 杜甫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萧涤非先生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初读记 / 303 钱锺书先生批评拙辑《全唐诗续拾》的启示 / 310 方志彤先生《诗品作者考》阅后的一些感受 / 319 严耕望先生唐史文献研究方法发微 / 323 柴德赓先生《新五代史》点校本是前期工作的记录 / 336 范祥雍先生:校勘学的目标是追求还原古籍的可靠文本 / 340 回忆孙望先生 / 343 想到程千帆先生 / 347 施蛰存先生给我的一封信 / 351 回忆我与杨承祖先生的交往点滴 / 355 吴熊和先生:亲切温和的词学大家 / 361 花开花落皆安命 但开风气不为师 ——悼念傅璇琮先生 / 364 唐代文史研究的典范著作 ——评傅璇琮先生《唐翰林学士传论》两种 / 374 傅璇琮先生著作获思勉奖点评 / 394 陶敏先生:将一生献给唐代文学研究 / 397 陶敏先生《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程》附记 / 404 陶敏先生的遗著 / 406 赵昌平先生的唐诗研究 ——《赵昌平文存》序 / 410 我知杨镰 / 418 摸清明代文学的家底 / 423 亲身经历唐诗研究的黄金时期 / 429 学术承传的意义 ——祝贺王水照先生八十大寿 / 440 气象恢宏的文话总汇 ——读王水照先生编《历代文话》有感 / 444 重读《古小说简目》 / 448 刘学锴先生的温庭筠研究 / 452 读陈允吉师新著《追怀故老》 / 456 讲清杜甫离开草堂的缘由 / 461 初读《林继中文集》 / 465 他山攻玉 各拥玲珑 ——《日本唐代文学研究十家》的学术示范意义 / 46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