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学习,首重原典研读。 无论是概论性的介绍,还是体系性的论述,都不能替代直接面对经典的细读与聆听。概括与提炼,分析与综合,是普通的阅读所必需,更是经典研习与学术探讨的必要手段,但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而言,这并不是*基础的和*重要的。要真正领会经典的思想活力,需要直接面对经典本身,从字里行间去揣摩和发现。 原典研读的要求是: 1.不参阅相关评论,阅读经典原文。 这样做是为了直接面对经典,减少他人意见的干扰。 凡有字句疑惑,皆须查阅辞书。要利用工具书和各种资料,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经典原文的语义理解问题。语文的经典学习当然应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它应让我们首先获得语文的利益。 2.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找出对自己*有启发的部分。 这是因为经典具有各种营养,我们只需获取对自己有益的,这部分也*容易内化于心。当理解发生时,我们实际上也在用理智权衡,同时比照自己的经验。 3.以自主阅读为主,要一则一则地用心细读。 阅读过程中若有特别的心得或难解的困惑应记录下来,这对后续的学习与探讨非常必要。 本书译文致力于还原原文本意,跟通行版本多有不同。字词若有疑义,则多以《说文解字》为主要释义依据,并须有先秦文献可征。译文务求明白,不单列注释。若有须注者,在“补说”中说明。“补说”以诠释译文为主,尽量不作义理发挥。 4.要抱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谦逊态度。 原典研读时不需要创新,特别需要以谦虚学习的心态来对待经典。自以为是的批判性立场容易带来偏见,导致我们看不见经典中值得汲取的东西。如果确实有不吐不快的个人见解,可做批注或笔记留待经典研讨课提出来讨论。 学而**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之后,能在适当的时机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不是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切磋所学,分享学习所得或探讨学习上的疑惑,不也很享受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学 习的进境而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补说】 本章谈学习,三句话是连贯的。**句谈学而能用的快乐,第二句谈切磋所学的快乐,第三句谈学有所成时内心稳定而自足的愉悦。 “学”是指学习知识,“习”是指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朋”是指同门(同师)的人,“友”是指志趣相投的人,“朋”不宜径直翻译为“朋友”。“朋”有领悟须说或有疑惑未解,故“自远方来”与同门交流。根据语意连贯性要求,“人不知”,是指他人不了解自己的学问。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在不真诚的花巧言辞和假装出的和颜悦色之中,几乎不会有‘仁’的存在。” 【补说】 “巧言令色”的实质,是表里不一,隐瞒真实情感与立场,不符合“仁”的要求。孔子强调要真诚,要讲是非,要有原则。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事是否未能尽心?同朋友交往是否未能守信?我被传授的那些知识和道理,是否未能付诸实践?” 【补说】 “三省”是本章提出自我反省的方法,儒家是主张“反省内求”以不断求得进步的。 4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不能固执己见。要以忠信为主。不要把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作为同道(那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错了就不要怕改正。” 【补说】 本章断句跟通行版本不同。孔子这里讲了五点意思,五句话相互独立,不相连贯。“学,则不固”是指学习要具备灵活性和接纳的心胸(此句若理解为“只要学习,就不会固陋”,语义上来讲也比较妥适,但如果这样理解,此句则是一般道理的阐发,跟其他几句具有针对性的劝告,表意角度不够密合)。“友”是指同道(志同道合);“不如己”可理解为志趣跟自己不同类,也可理解为修养不如自己,前者为佳。 5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这就是古代君主治国方法*美妙的地方。但是,大事小事都遵循和谐的标准,有时是不可行的;知道要和谐而一味搞和谐,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补说】 “礼”意味着秩序,它要求人们各安其位,然而人总有不安分的,“和”是很难的,“和”也因此显得珍贵。只有古圣先王的“礼之用”,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凡事一味讲和谐,为和谐而和谐,是行不通的。考虑到“有所不行”“亦不可行”的对应关系,故如此标点,跟通行版本有所区别。 6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具有超越物欲层面的精神追求——他不追求吃饭饱足,不追求居住舒适。一个人应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到有道之士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补说】 这段话共三句,意思包括三个方面,**句讲志趣,第二句讲日常言行,第三句讲进德修业。如果把三句话视为连贯的来解说,似乎也通,但较为牵强。 7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能不因有欲求而谄媚,富有却能不因有依恃而骄傲,怎么样?”孔子说:“这算可以的了。但这不如虽贫穷却内心安适,虽富裕却能喜好礼义。” 【补说】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属于有持守的自我节制;“贫而乐,富而好礼”,则属于有建设性的精神发展。钱穆说,前者心中还有贫富,后者心中不以贫富为意,因此前者不如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