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领导创新
QQ咨询:
有路璐璐:

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领导创新

  • 作者:朱玉泉 朱玉泉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945958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416
  • 定价:¥26.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在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面临的重大课题。湖北省高等学校领导科学研究会分别于2006年3月、2007年5月召开了以
    “科学发展·和谐校园·领导创新”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12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主题鲜明,视野开阔,研讨深入,适应形势要求,贯彻**精神,联系高校实际,有极强的时代感、现实感和针对性。我在《领导科学论坛》上拜读了研讨会的综述和部分论文,很受教益。
    文章节选
    一是坚持制度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学校学科建设成果尽快地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切实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条件与环境。实施“优才优育计划”,改进和加强特优生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实施本、硕、博打通培养计划,探索在信息类提高班和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班中试行新的培养模式,认真做好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实施“学研产联合培养计划”,以“**示范性软件学院”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为**,探索学研产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类人才培养为试点,建立“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实施“国际联合培养计划”,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办学的渠道和途径,选拔少数**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深造,扩大我校境外留学生的规模。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攻读双学士学位,促进学科交叉。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形成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体,体现我校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学校从基础设施、制度与氛围建设人手,构建了一个由学校引导、专业教师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实践创新体系。自2005年以来,学校已相继投入9 000万元建设了40个左右的学科大类平台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设立大学生、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基金总额每年为130万元,已支持项目近100项,完成验收项目近60项,有的成果已被开发成产品进入市场。目前已有近2万人次学生每年依托现有的13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8个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和1个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借助实际科研项目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每年有近3O00人次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2002年3月,刘玉教授创立了导师全程负责、以科研项目作牵引、融创新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基地--Dian团队,目前已“孵化”实践动手能力极强的百余**学生。 党的十七大强调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对高等教育,突出要求提高质量。根据十七大精神,为了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提高教育质量,我认为,高校党委应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多下工夫:
    **,营造三个良好环境。高校的工作,千头万绪,归纳起来,开门三件事:一是教学和科研;二是行政和后勤;三是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和科研是**,行政、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教学科研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三件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目标主要是服务于培养合格人才。为此,必须努力营造三个良好环境:一是政治环境,通过讲政治,议大事,抓稳定,谋发展,使学校大局稳定,各项工作符合**大政方针要求,方向对头,目标明确,团结协作,和谐运行;二是学术环境,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科学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做到宣传有纪律、教学有规范、学术有自由,广大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工作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制度健全,机制灵活,工作规范,生活有序,讲文明,讲效率,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富有朝气和活力。
    第二,抓好三支骨干队伍。一是教学和科研骨干即学术骨干,二是行政和后勤管理骨干,三是思想政治工作骨干。这三支骨干队伍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应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来建设这三支骨干队伍,使之政治坚定、思想解放、业务过硬、作风踏实、学风端正、品德优良,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保证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第三,坚持三个正确导向。一是政治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一切重大问题上同党**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理论导向,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校师生员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确分析和对待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分清是非,正确的要坚持,有用的要汲取,错误的与反动的要批判和抵制,绝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三是政策导向,通过一些政策、制度、规定、章程、条例等来规范各项具体工作,表明学校领导提倡、支持、鼓励什么,反对、抵制、惩处什么,以此来扶正压邪,弘扬正气,树立榜样,使大家有所遵循,确保**的大政方针在学校贯彻落实。政治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是紧密联系、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密不可分,相得益彰。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在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面临的重大课题。湖北省高等学校领导科学研究会分别于2006年3月、2007年5月召开了以“科学发展·和谐校园·领导创新”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12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主题鲜明,视野开阔,研讨深入,适应形势要求,贯彻**精神,联系高校实际,有极强的时代感、现实感和针对性。我在《领导科学论坛》上拜读了研讨会的综述和部分论文,很受教益。我相信,湖北高校的同志将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继续努力,为湖北高等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为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作出新的贡献。湖北的同志嘱我为本文集作序,我实感力不从心,仅以此短文谈几点学习体会,请诸位批评指正。
    目录
    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提高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
    目标管理与高校战略规划的实施控制
    论高校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我国公安教育改革发展归位思考
    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举措
    高校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培育高素养人才邓传德
    用科学发展观**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的两点哲学思考
    试论和谐校园的四个基本要素
    学习中华和谐文化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
    用先进大学文化塑造和谐校园的灵魂
    建立大学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创新人才
    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群体角色及作用
    论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网络舆论引导
    论高校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历史作用
    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快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学生为本
    地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四大”主题及其途径研究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思考
    论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责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大学的根本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人民内部矛盾探讨
    统一战线服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
    高校办公室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初探
    高校学生社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刍议
    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浅析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优化五大群体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论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着力点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头脑

    推进领导创新
    提高党委构建和谐校园能力 促进高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党委领导工作思考
    切实转变领导方式 实现党对高校的科学领导
    关于完善现行高校领导体制的一点思考
    高举四面大旗建设坚强有力的高校领导班子
    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之浅见
    论高校校长价值领导力
    对当前领导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
    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学思考
    论高校领导和谐
    高校领导干部与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重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信息化:***素质提高的新视角
    增强领导沟通能力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提高领导能力构建和谐校园
    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