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安邦大略——中国历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论析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安邦大略——中国历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论析

  • 作者: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
  •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802371279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 页数:533
  • 定价:¥52.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宗庙社稷之安危,为中国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故****的战略思考与**相伴生。
    本书辑析了中国从先秦到晚清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对****战略思考的思想成果。
    关乎****的战略思考凝聚了中结民族维护****的智慧和奋斗历史。历久弥新,史鉴深远。
    “内李文而和,外事武而义”;“治安中国而四夷服”;“居安思危” ;“安不忘战”。传统****战略思想综合性、内敛性、预防性的特点,昭示了中国未来****战略的脉动。
    本书围绕中国先秦到晚清历代****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有关****战略的重要思想和论述进行系统收集和梳理,精选出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和现实借鉴意义的名论名篇,对其进行必要的注释和白话翻译,着力评析其思想内涵、历史作用和价值意义;同时,通过对历朝历代有关****战略重要论述的整理和研究,总体揭示出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点,旨在为思考当前和未来的****战略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节选
    **章 先秦(上)
    概述
    先秦时期,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历时1900余年。包括夏(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三个朝代和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时期,是中国古代****实践的初始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奠基时期。此时期各个阶段维护****的实践,促进了战略思维的发育,为****战略思想的萌芽、成形、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同时,战略思维和**思想的成熟,又极大地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王朝历史的开端,**机器初步建立,渐具规模。其时,王朝周边部族方国林立,王朝的生存、**的**始终面临巨大的压力;奴隶制逐步成熟,**矛盾尖锐。王朝内外的**压力、无数次动乱和夏商两朝亡国绝祀的事例,不断地激发了政治家、军事家对****问题的思考,****战略思想由萌芽而趋于成形。特别是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制礼作乐”,治国理念和**制度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都更为成熟。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制转变。周王室衰微,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原先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终被诸侯争霸所取代。各诸侯国互相蚕食兼并,同时还要应对周边部族的侵扰,****实践日趋丰富而多彩。大国在争霸过程中不断寻求增强实力的办法和途径,以多种手段打击、削弱对手,以联盟维持霸业。中、小**则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左右周旋,力求自保。五霸迭兴的过程中,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的运用越来越灵活多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互相兼并使中国历史迈向了统一的进程。战国前期,秦、楚、齐、魏、韩、赵、燕七雄并列成型;战国中期,七雄争强,各国内求变革发展,外施纵横捭阖;……
    目录
    导言
    **章 先秦(上)
    概述
    《禹贡》述大禹区分九州
    《五子之歌》论民为邦本
    周公论立政
    《周易》论居安思危
    《逸周书》论武穆
    《逸周书》论武纪
    五父谏亲仁善邻
    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
    管仲论招携以礼、怀远以德
    宫之奇谏假道
    楚庄王论止戈为武
    范文子论外患内忧
    司马侯论三殆
    范蠡论持盈、定倾、节事
    赵武灵王论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论以原阳为骑邑
    策士说齐闵王后起、远怨
    第二章 先秦(下)
    概述
    老子论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论治之于未乱
    孔子论足食足兵民信之
    孔子论有国有家者
    孔子论文事武备
    孙子论安国全军
    孙子论兵贵胜不贵久
    墨子论备者国之重
    商鞅论农战
    《司马法》论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管子》论霸王之主
    孟子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荀子论节用裕民
    《吕氏春秋》论简选精良
    第三章 秦 汉
    概述
    秦始皇、李斯论分封制
    贾谊《治安策》
    晁错论削藩
    主父偃请行推恩法
    晁错《言兵事疏》
    晁错论募民守边备塞
    晁错论贵粟强边富国
    王恢、韩安国对匈奴战和之争
    侯应论罢边备
    扬雄谏不许单于朝
    赵充国《屯田制羌疏》
    陆贾论长治久安
    刘秀论出击匈奴
    屯屠何上书求破北成南
    班超《请兵平定西域疏》
    皇甫规上书请缨平羌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概述
    曹操《置屯田令》
    诸葛亮《隆中对》
    诸葛亮《绝盟好议》
    陆抗《戒动师旅疏》
    刘颂《陈封国之制》
    陶璜、山涛谏平吴罢兵
    郭钦《徙戎疏》
    阮种论抚绥以德
    蔡谟论抗威待时
    王羲之谏殷浩北伐
    袁乔劝桓温伐蜀
    苻坚等论山河之固
    苻融谏伐东晋
    李安世《均田疏》
    崔浩等议伐柔然
    韩秀谏罢敦煌戍
    袁翻论安置柔然
    孙绍论国之防守
    古弼论罪之小大
    第五章 隋唐五代
    概述
    长孙晟《攻突厥之策》
    隋文帝《改革府兵制诏》
    唐太宗论便桥之盟
    赫唐太宗论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
    唐太宗论不筑长城
    唐太宗论中华夷狄爱之如一
    魏征论理政得失
    马周《陈时政疏》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郭元振《守安西四镇疏》
    韦嗣立论立国资于储蓄
    李泌《对肃宗破贼疏》
    陆贽论居重驭轻
    刘晏论漕运利病
    王朴论攻取之道
    第六章 宋元
    概述
    宋太祖与赵普论息兵
    宋太祖与赵普雪夜问对
    王禹偁论边防
    贾昌朝论削方镇兵权过甚
    蔡襄论强兵富国
    苏辙论三冗
    李纲论战和
    虞允文论四州之不可弃
    郝经《东师议》
    郝经《立政议》
    第七章 明
    概述
    明太祖论御边之道
    明太祖论安近来远
    明太祖申海禁策
    叶伯巨谏分封太侈
    明成祖《北征诏》
    诸臣议请明成祖迁都
    史家论明宣宗内迁开平卫
    刘球《谏伐麓川疏》
    唐顺之论海防策略
    张濂论御倭策
    戚继光《练兵条议疏》
    王崇古论俺答封贡
    宋应昌论援朝抗倭
    许孚远论开放海禁
    徐光启论御后金策
    马文升论爱民以固邦本
    薛应旃论省官
    高拱论漕粮海运
    第八章 清前期
    概述
    康熙论不修长城
    康熙论抗击沙俄侵略
    康熙论地方镇将不时朝觐
    施琅《边患宜靖疏》
    施琅《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李之芳论禁海迁界
    李光坡论海防
    蓝鼎元论开放南洋之禁
    雍正论对回民策
    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晏斯盛论绥理苗疆
    张广泗等奏请众建土司
    乾隆论柔远安边
    乾隆论征讨廓尔喀
    福康安上治理西藏策
    乾隆论守中国
    舒赫德《八旗开垦边地疏》
    乾隆谕移民新疆
    乾隆《赐英吉利国王敕书》
    嘉庆谕防堵外国兵船人内海
    第九章 清后期
    概述
    黄爵滋奏请严禁鸦片
    魏源《海国图志》序
    左宗棠论自行设局造船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左宗棠论海防塞防并重
    左宗棠《遵旨统筹全局折》
    刘铭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张之洞《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折》
    郑观应论以商立国
    严复《拟上皇帝书》
    梁启超《论尚武》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