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应对暴雨内涝的城市韧性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应对暴雨内涝的城市韧性研究

  • 作者:王峤,臧鑫宇,李含嫣,王逸轩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89593
  •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1日
  • 页数:284
  • 定价:¥9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城市韧性理念建立解决暴雨内涝重大问题的空间规划途径。深入探索暴雨内涝与物质空间环境的韧性耦合机理,建立应对暴雨内涝的建成环境韧性理论模型和评价体系。综合GIS平台、人工智能、仿真模拟等技术,跨学科研究划定应对暴雨内涝的建成环境韧性单元。以京津冀典型地区建成环境为实证研究对象,解析建成环境韧性类型谱系并进行韧性区划;开展暴雨内涝扰动影响的仿真模拟,从空间形态控制参数和环境优化设计策略角度归纳应对暴雨内涝的建成环境韧性设计原理和方法体系。
    文章节选
    塑造城区开放空间体系

    开放空间体系在应对暴雨内涝的过程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绿地、水系的集水与调蓄能力可以有效增强城区对雨水的源头控制能力,场地的不渗透比率也会对径流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塑造科学合理的城区开放空间体系,不管是对源头减排还是过程控制都具有积极的韧性提升作用。

    1. 优化绿地形态与体系布局

    在应对暴雨内涝的韧性因子耦合模拟中,绿地率因子的调整对系统径流量的削减作用十分明显,其韧性作用方式主要是增强源头控制,增加雨水就地蓄留储存,从而达到削减地表径流、实现雨水再利用的目的。

    城市绿地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升应对暴雨内涝的韧性:首先,绿化用���本身状态与属性都接近自然地表,一般城市街区内的绿地,为了使植被在人工种植条件下得以存活与健康生长,都采用较高渗透性土壤,土壤孔隙率可达50.48%,雨水在降落后可被迅速吸收并储存在土壤内;其次,绿地中的植被对于雨水的吸收与收集作用也十分明显,植物的枝茎与叶片系统可以承接大量雨水,延缓雨水落至地表的速度,从而极大延缓地表洪峰到来的时间;*后,绿化用地的渗透性N 值较大,在地表径流经过绿化用地时,雨水漫流速率可被大幅度削减,使单位时间内进入道路表面的径流量降低,从而达到削减雨洪峰值、缩短时间的效果。

    绿地作为连片的自然地表景观,在规划布置时从空间位置的选址到绿化形态的选择,可能都会对*终的雨洪韧性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故运用SWMM 理想模型设置实验,来验证不同位置和形态的绿化植被对雨洪韧性的影响效果(图7-38)。理想模型由9 个10 hm2 模块组成,整体面积分布较为均匀,代入计算的为天津市暴雨雨型降雨数据。整个系统排水方向为由北至南,区域北部为排水上游,南部为排水下游。在实验中,首先将面积相同的绿地分别放置在场地排水区域的上、中、下游的位置,分别模拟;然后将同样条件的绿地集中布置或分散布置,再次进行模拟,得到两组实验结果。而在绿地形态方面,将其设置为集中式与分散式形态下对雨洪韧性的影响效果,绿地位置与形态实验模拟结果如图7-39 所示。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绿地空间位置方面,当绿地面积相同时,绿地布置在街区排水区域上游,对系统径流量的削减程度*高;绿地布置在中游时,削减程度适中;绿地布置在下游时,削减程度*差。这是因为系统产生径流堆积时,是由上游至下游层层叠加,不断漫流形成的,而当绿地布置在上游时,上游降水大量地被绿地吸收,从而产生较小径流或不产生径流,中下游产生的径流没有上游来水补充,又由于靠近系统出口可以快速排流,所以堆积速度自然大大减缓;而当绿地位于下游时,上游所产生的径流需要漫径流过整个街区地表到达绿地,产生的径流堆积量自然较大,且存在时间较长。在绿地形态方面,当绿地面积相同时,分散式绿地比集中式绿地对系统径流的削减程度更高。这是因为分散式的布局将系统径流平均分配到了各个组团内部,每个组团在经过自身内部小块绿地的吸收与渗透后,出流量都明显减少,相较于集中式布局,这种作用的“源头”更靠前,作用时段更早,可以吸收更多的雨水。图7-40、图7-41 展示了百年一遇暴雨情景下**城区典型地区径流量和**城区典型地区绿地空间分布。

    故在城区内布置绿地时,若无其他条件限制,首先需要识别径流量较大的区域,将绿地布置于其汇流面的上游,绿地采用分散式布局并串联成网,使地表径流能够*大限度地被绿地消纳吸收,从而达到提升雨洪韧性的目的。通过叠加分析各子汇水区径流量分布与现状绿地分布,按照上述原则对城区绿地进行增补,可以形成有利于韧性提升的**城区典型地区绿地系统规划(图7-42)。
    目录
    1 绪 论 001 1.1 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使命 002 1.2 韧性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004 1.3 当前的城市韧性研究概况 007 2 城市韧性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019 2.1 城市韧性的定义 020 2.2 城市韧性与相关概念辨析 022 2.3 城市韧性研究中的基本理论 025 3 暴雨内涝的相关研究基础 029 3.1 国内外应对暴雨内涝的相关研究 030 3.2 城市雨水管理相关概念辨析 031 3.3 国内外应对暴雨内涝的规划与实践 034 4 建成环境与暴雨内涝的韧性耦合研究 049 4.1 基于全周期过程和多层次目标的耦合机理研究 050 4.2 从“暴雨事件”到“内涝灾害”的全周期过程解析 051 4.3 应对暴雨内涝的城市建成环境韧性理论模型 056 5 应对暴雨内涝的建成环境韧性单元划定 063 5.1 基于多学科的韧性单元划分标准 064 5.2 基于京津冀典型区域的韧性单元实证研究 072 5.3 应对暴雨内涝的韧性单元划定方法 094 6 应对暴雨内涝的建成单元韧性类型谱系 105 6.1 应对暴雨内涝的建成环境韧性类型研究 106 6.2 应对暴雨内涝的建成环境韧性等级区划研究 148 6.3 应对暴雨内涝的建成环境韧性空间格局特征 175 7 基于仿真模拟的建成环境韧性提升策略 183 7.1 研究对象韧性现状解析 185 7.2 城区级韧性提升策略 201 7.3 街区级韧性提升策略 218 7.4 街区级韧性优化方案与模拟验证 234 8 结 语 245 8.1 城市韧性的系统性研究 246 8.2 城市韧性的实效性研究 247 8.3 城市韧性的制度性研究 248 参考文献 250 附 录 256 后 记 27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