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乡恋(王馥铭抒写故乡的散文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乡恋(王馥铭抒写故乡的散文集)

  • 作者:王馥铭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ISBN:9787521222050
  •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1日
  • 页数:360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21222050
    • 作者
    • 页数
      360
    •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01日
    • 定价
      ¥4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乡恋》是一本主要描写故乡的散文集。作者王馥铭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农耕、改革开放等历史节点。书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古老的农耕生产方式、简朴的生活用具、淳朴的民俗礼仪、富于童趣的乡野游戏等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过去生活深深的怀念。
    文章节选
    不能忘却的古宅 古宅拆了已四十多年了,但古宅一直在我的梦里浮现。古宅里发生的故事就像一张张黑白照片萦绕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我的家乡位于浙东沿海箬横镇的一个自然村落,村里(那时叫生产队)以王、张、仇、江等姓氏居多,族人拢聚而居,几乎是一个姓氏一幢房子。我所在的族人就同住在一幢王家古宅里,名曰王家里。记忆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王家古宅所处的地理环境就是一个工事严密的“孤岛”。之所以说其是“孤岛”,是因为古宅四周是一条河,呈正方形,人们都叫它四圈河。四圈河河面宽的十多米,窄的只有四五米。河两岸茂林修竹:河的外侧是庄稼地,岸边生长着零星的芦苇和杂树;内侧是密密麻麻的慈孝竹,竹子间夹杂着各种树木,有棕榈树、乌桕、榆树、橙树、苦楝树、朴树、杨柳等,名目繁多。 “孤岛”周遭还筑有壕沟,以及两座炮台。早年听父亲说,这壕沟与炮台是为了防止土匪的骚扰构筑的。当时我国东南沿海土匪肆虐,这些土匪经常打家劫舍,掠夺百姓财物。为了抗击土匪,族人组成自卫队保护家乡,在壕沟里埋伏,在炮台里站岗放哨。这些都是老辈人说的,我是没有经历过。 “孤岛”有七八亩地。“孤岛”内的古宅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北朝南,坐落在“孤岛”的**,北面倚着河岸。说起古宅构造,想起家乡一句话,叫“三透九明堂”,即三个庭院,九个天井。我族古宅呈“目”字形,类似于三进四合院,由数十间房子组合成一体,只有三个庭院,没有九个天井。庭院深深深几许。三个庭院之间由两个公共通道相连。南面的总宅门听老辈人说就没有见到过,也不知何时拆除的。 站在庭院**,抬头望去,屋脊在屋顶上高高耸立着,由于房屋高矮不一,横七竖八的屋脊看上去更显得犬牙交错,同时也彰显出古宅古旧所衬托出的历史积淀与雄伟壮观。一层有一米多宽的用石板砌成的回廊,廊道迂回,三个庭院的廊道相连相通。回廊墙壁木板结构,轩窗上呈现的各种几何形、花卉、动物图案,栩栩如生。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周的屋檐上飞泻下来,家家户户都用凹兜、水桶、长桶摆在廊檐下接水,飞泻下来的水流溅起朵朵水花,那迷人的响声,仿佛古人在吟诵一曲没有尽头的歌谣,绵长而悠远…… 我家的住宅就在堂屋东侧的**间及次间的后半间。从族谱里可以窥见,王家里始祖是在清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之间从黄岩十七份(今路桥)迁至龙王宫的,有二百多年历史。始祖育有四个儿子,我的祖宗就是四兄弟中的老大,所以他的住宅安排在堂屋的东侧**间。如果从这个角度延伸可以得出,这座古宅至少经历了百年风雨。 小时候,我睡在二楼*后面的石谷仓上。石谷仓东西南北四面与底部都是石板,仅盖子是木板,这既是家里用来贮藏粮食的处所,也是床。我躺下与坐在床上并未觉得碍事,站在床上就触碰到了屋顶的瓦片。如今我还依稀记得,睡在床上,不时听到猫与老鼠在屋顶奔跑时发出踢踢跶跶的响声;还有沙沙风声,潺淙过瓦入耳;冬天下雪时,雪籽打在瓦片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就像乐器敲击发出的悠扬节拍,那声音就成了催眠曲渐渐地把我带进了梦乡…… 我家另外半间比我住的这间要低矮得多,屋子里没有窗牖,黑幽幽的,地面是泥土,屋顶高度还不到我住这间二楼的小木窗。我经常趴在床边的小木窗沿远眺东边的景色:近处是一片青灰色的瓦垄,*为突兀的是高高隆起的屋脊头,其形似凤凰展翅,矗立在空中,头迎着东方,仿佛在迎接太阳的升起。背阴的瓦片上粘着一层翠绿的苔藓,一片片,一叠叠;瓦垄间的缝隙里冒出一丛丛的野草,除瓦松外其他叫不出名字,它们顽强地在这片独特的环境里年复一年地生长着,似乎在见证着古宅的似水流年。透过塘边葱蔚的竹林,举目所及,氤氲空蒙中远处便是一片明媚的田园风光及临村稀疏的黛色房舍。在晨光熹微中,静听鸟儿的鸣叫,闲看白云的飞荡;在烟雨蒙蒙里,凝望着一根根兀立在房顶的烟囱吐出的一缕缕炊烟,像梦游似的,心荡神迷,随着炊烟的飘动也把自己的思绪带到了辽旷的远方…… 古宅留下了我许多美好且有趣的童年记忆—— 庭院,乡人叫明堂,是我和小伙伴们经常玩游戏的好地方。我们玩过躲猫猫、滚铁环、捉壳钿、捉梭、抢羊、打啪啪等,有些因年久已叫不出名字了。在这里介绍几个,比如抢羊,人数不限,每个小伙伴都拽着前一个小伙伴上衣后襟的下沿。**个小伙伴叫羊头,*后一个叫羊尾巴。有一个小伙伴就去抓羊尾巴的小伙伴,把所有的“羊尾巴”都抓住了,只剩下羊头时,这个小伙伴就赢了。玩躲猫猫*好是在麦收季节,生产队的麦子收割打捆后都搬到古宅里,堆积在庭院、堂屋、廊檐下,把整个古宅堵得严严实实,我就和小伙伴在麦秸堆里玩躲猫猫。还有一个游戏叫打啪啪,用一节竹子做竹筒,再用一支筷子或一根竹子的枝杈,在其一端缠上布头做一个活塞,活塞紧紧塞入竹筒,然后把朴树籽嵌入竹筒的一端,活塞用力把朴树籽往里推就会发出“啪”的声响。因为朴树籽家乡土话叫啪啪枚,所以这个游戏叫“打啪啪”。 夏夜的庭院是乡人们**劳碌后释放困顿*好的休憩处所,男人,女人,这一簇、那一堆地坐着。明月高悬,银光如泻,墙角阶前的鸣虫喧扰着,唱着高亢清远的调子,远远近近,给乡野的长夏增添了一份韵远趣清的意绪。然而,有些虫鸣是从地底下传来的,我和小伙伴好奇,就蹑手蹑脚循声走过去,那声音便立即消散,像是那虫儿在黑夜中能窥见我们。我们立定不动,一会儿,虫儿又开始放声唱歌,用脚一跺,又立即停止,好玩着呢!女人们在灯盏暗弱的光影下编织草帽,灯盏那荧荧如豆的火苗吸引小飞虫团团飞舞。小飞虫飞呀飞,飞呀飞,忽然,一个扑棱,扑到了火苗上,葬身火海。这种小飞虫,我长大后才知道,叫飞蛾;那场景,也是成语飞蛾扑火的*好注释。小飞虫有许多许多,还有稻飞虱、萤火虫等。萤火虫可爱极了,在半空中荧荧闪烁。小伙伴们就追赶着萤火虫,追着追着,一忽儿,不见了,一忽儿,又在不远处明明灭灭。还有一种小动物,白天潜居在地底下,晚上钻到地面。人们在纳凉时,冷不防从天而降,飞到我们的脸上、头发上,让人陡然一惊,也措手不及;用手急忙拂开,原来是一只土狗(方言,地老虎)。土狗伏在地上,手脚快的伙伴,一脚踩下去,土狗即刻脑浆迸裂,抬起脚,地面留下一摊烂酱血水。有时,未踩中,土狗又继续飞,我们就攥着蒲扇屁颠屁颠地边追赶边拍打……乏了,累了,带着一身臭汗,我和小伙伴就来到大人旁边听讲故事。男人们赤膊坐在国牌凳或躺在椅子上,一边悠闲地扇着蒲扇,一边海阔天空地讲白搭、讲故事。我欢喜听三国诸葛亮草船借箭,听水泊梁山好汉除暴安良,也爱听既让人入迷又惊悚的鬼故事。有一个鬼故事至今记忆犹新,说在我们家不远处的二塘河有一座桥,桥的两旁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与茅草,深夜在月光的照射下隐隐约约,似鬼影出没。有一位匠人深夜要路过此桥,走到离桥有十来米的地方,发现桥**站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一袭白袍,衣袂飘飘。匠人马上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鬼,但这座桥是他回家的必经之路,正当他迟疑之时,刚眨了下眼睛,突然前方传来一声巨响,顷刻间,白衣女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河面在月光的映照下泛起数米高的浪花,涟漪向四周扩散,似有一群人从河**游向岸边。匠人听到巨响后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心中惶惶地念叨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回到家后大病一场。听了这个鬼故事后,后来每当路过那座桥,我脑际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个鬼故事的情景,心中起了一阵深深的惶惑,潜意识里就加快了赶路的步伐。尽管如此,我从来没有碰见过鬼。 夏夜也是令人神往的,坐在竹椅上纳凉,仰望着满天星斗,蝙蝠一阵阵在空中掠过,时而飞得很低,时而盘旋着飞向高空。此时,我匆遽地跑回屋,抓起晒衣竿便往外跑,对着空中胡乱地左右挥动。蝙蝠听到竹竿发出的呼呼声音就围了过来,有些蝙蝠就成了竹竿下的丧命鬼。 古宅*美的风景是在冬季下雪天,刚开始下雪时,透过漫天飞雪一公里开外的盘马山就像在眼前,在洁白的世界里显得更加地妩媚与绰约多姿;当雪下得很大很大,上下屋檐铺满白雪时,满眼望去白皑皑的一片,房屋与天空连成一片冰雪世界,盘马山仿佛也被神奇的大雪所吞噬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时候,我*大的乐趣就是在后门稻秸垛旁找一块隙地,把雪扫净,露出芳香温热的泥土,撒上几粒瘪谷,再找一个竹筐,竹筐一边挨着地,一边张着嘴,与地面保持约三十五度角,再找一块不轻也不重的石头压在竹筐上,然后用千里绳(方言,田间插秧用的引线)一头系着竹筐,一头拉到后门的屋里,我就在门的背后通过缝隙窥视竹筐下的动静。捕鸟是有技巧的,当鸟刚飞进竹筐下就贸然放线,鸟十有八九会跑掉,必须等鸟进到伏击圈后让它吃一会儿,当它陶醉在美食的环境里时果断放线,那鸟必将成为瓮中之鳖。 这些都是我童年在古宅里生活的片段。 我的童年就是在古宅里听故事与玩游戏中度过的…… 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农业学大寨的鼓舞下,当时兴起盖大寨屋,就是一排排的石板屋。从此,古宅被一间一间地拆掉。我家是在我刚读初中时搬出古宅的,父亲拆了古宅盖了两间大寨屋。如今,两间大寨屋也已风烛残年,成了老屋。 1980年底,我离开家乡,记得当时还残存着几间颓废的旧屋;四圈河被土填得断断续续,千疮百孔。后来偶尔回家发现四圈河已沦落为一条又臭又脏的小河。大概到二十世纪末,古宅*后一间房子因年久失修*终被台风刮倒。二十一世纪初,四圈河只留下北边一条臭水沟,被我谓为龙须沟。那时我虽然不住在老家,但常回家看望父母,回家时总是有意识地到臭水沟边走走,望着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水沟,耳边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仿佛河塘在哭泣,在呼唤着我救救她。但我**能做的就是向村干部反映——进行治理。后来,在王家里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大家自愿出资对残存的水塘进行清理、挖淤,四周用岩石硬化,栽种了树木,变成了一个崭新的水塘。这个水塘也算是古宅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 如今,古宅虽然荡然无存,但我还是常回老家看看乡亲,偶尔也徘徊在水塘边回忆童年的一草一木,追寻童年的梦…… 2018年1月
    目录
    001 | 不能忘却的古宅 007 | 过年那些事 016 | 一把炒豆 020 | 母亲做的台州麦食 025 | 心中的河塘 031 | 童年的冬天 038 | 橙子红了 乡愁浓了 043 | 清明到了去上坟 049 | 万物皆可忆 057 | 飘逝的竹韵 063 | 匠人印象 072 | 捉泥鳅 079 | 香喷喷的翻炒圆 084 | 新街旧事 093 | 家乡的老虎灶 102 | 吃七月半 108 | 一首遥远而忧伤的歌 112 | 风中的菜蔬 119 | 做年糕 126 | 曾经让我沉醉的老歌 132 | 看新娘 141 | “杂耍丐夫” 147 | 老仓库的前世今生 154 | 焦泥灰怀想 162 | 我心中的山 170 | 心心念念豆腐生 174 | 猪的故事 182 | 汽笛声声 190 | 一个家族的迁徙轮回 196 | 缅怀母亲 203 | 我的父亲 210 | 梅冬大叔 218 | 立碑记 222 | 离开故乡那年 229 | 在警卫二连的日子 238 | 樱花笑看春风 247 | 小清河畔绽芳华 253 | 黄楼残梦 260 | 新兵连奏鸣曲 272 | 京城余影 279 | 你是我心中的童谣 287 | 公证途中 293 | 藤岭古道探古 300 | 四十年后忆芳华 306 | 春天来了 315 | 百丈漈纪游 320 | 洞头四品 326 | 穿过风雨掠过你 332 | 日本漫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