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人口版图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人口版图

  • 作者:保罗·莫兰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21746495
  •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1日
  • 页数:320
  • 定价:¥6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人口规模庞大与人口负增长,是未来全球人口版图的两大底色。在此背景下的人口大变局,正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人口作为基础性要素,关系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口观念的变化也对生育文化、族群文化、社会理念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纵观历史长时段,全球人口已经发生过一次漫长的转变。在20世纪以前,人口爆炸式增长基本上与经济发展正相关。进入21世纪,生育意愿、文化倾向、个人选择等非经济因素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人口规模和人口质量。书中总结了经济(Economics)、种族(Ethnicity)、利己主义(Egoism)“三个E”,指出三者的不同组合将给人口结构带来不同的改变。 全书一共列举10组关键数据,透视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口大变局。这些数据包含了以下主题: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城市化、移民改变种族、教育程度提高以及饥荒问题得以解决。此外,未来人口版图的空间特点还体现在人口**向非洲转移,发达**的政治经济格局将迎来深度调整。 通过解释人口如何影响现状以及人口趋势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表现,这本书提供了应对未来变革的地图。
    文章节选
    **人口
    历史上的人口大趋势造就并持续影响着我们,就像塑造过去一样塑造着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如果没有欧洲大陆的人口爆炸和由此引发的人口外迁,就不会出现19 世纪末欧洲人看似对世界不可动摇的殖民统治。如果美国和苏联的人口没有超越其欧洲竞争对手,就都不会成为20 世纪的**大国。同样,如果中国没有十几亿人口,也不会成为占据世界主导地位的美国的竞争对手。如果印度的人口没有超���10 亿,也不会被视为未来的世界大国。
    人口因素既能推动历史发展,也会造成历史逆转。俄罗斯失去主导地位以及苏联解体,很大程度上是人口演变的结果。如果20 世纪90 年代的日本能像百余年前迈进世界强国之列时拥有年轻、有活力且不断增长的人口,就不会被视为“落日之国”。相反,20 世纪末的日本已经成为人口不断减少、经济停滞不前的老龄化**。从伊拉克到也门再到利比亚的中东大部分地区,如果没有大量贫困无望的年轻人,就不会陷入政治动荡。从英国脱欧公投到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再到欧尔班·维克托领导匈牙利,如果不了解暗藏其中的人口变因,就无法理解占据新闻头条的大规模移民、经济停滞或民粹主义等重大 事件。1
    人口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也塑造着我们的未来。人口统计也许不能决定命运,但它强大有力、快速变化。曾经人口大量外流的欧洲,现在正经历大规模移民。曾经年轻的人口,现在正在经历老龄化。像意大利这样曾经以大家庭闻名的**,现在孩子要少得多。曾经有三分之一的婴儿活不到一周岁的**,现在的婴儿死亡率仅为千分之二。曾经正规教育普及率低的地方,现在文盲已经大大减少。曾经挨饿的人们,现在已经变得肥胖。今天与昨天的人口已有很大差异,明天的人口将再次不同。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口对未来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如果把人口演变进程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并且不管各地在人口演变起点和速度上有何差异,它们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的话,那就具有意义了。族群、**甚至各大洲虽然处在人口进程的不同阶段,按照不同的速度向前推进,但它们都在同一条道路上。
    前现代
    在历史长河的绝大部分时光中,大自然一直支配着人类的生与死。生理冲动决定了男女之间的交配行为;虽然并不存在可靠的避孕措施,但自古以来人们就尝试将性与受孕分隔开来,其中有些方法比其他方法更为奏效。有些地方的杀婴现象极为普遍, 不想要的孩子被遗弃,或者像古代斯巴达那样通过优劣比较和筛选来减少新生儿的数量。母乳喂养幼子的时间过长,可能会使下一个孩子的出生间隔变长,女性生理周期内男欢女爱的时间选择也会有一定影响。在某些文化中,例如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通过实行僧侣独身、修道院和圣母院制度,至少在原则上将数量众多的人从生殖繁衍的行列中分离出来。
    世界人口在历史长周期内稳步增长,从恺撒大帝到维多利亚女王之间将近19 个世纪里,世界人口增长了4 倍。2 然而,高死亡率抵消了高出生率的影响,使总人口数量没有出现较快增长。技术进步的文明在享受相对和平的环境时,人口可能会增长,但也会再次回落。中世纪的欧洲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土地资源消耗殆尽,新耕作技术的应用促使人口数量开始增长,但14 世纪头10 年的作物歉收和40 年代的黑死病又造成人口数量减少。3 中国也经历了类似的人口增长黄金时期,但随后便遭遇了人口衰落。
    前现代交通条件既不方便又昂贵。以运送食物的方式来满足众多人口所需通常费钱费力,特别是那些依赖陆路运输且关卡林立、税收众多的地方,就更不切实际了。4 因此,人们主要依靠就近补给。歉收意味着饥荒,而大荒之年可能意味着饿殍遍野或寻找食物的人口出现大规模流动。如果饥荒和疾病不能减少人口, 战争和杀戮也会导致大量人口死亡。17 世纪的欧洲在三十年战争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而中国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口损失于明朝灭亡时。5
    出生率要么不受控制,要么以粗暴或**的方式被**,有时晚婚等社会习俗也会**出生率,而群体死亡率特别是幼儿的死亡率很高。与新生儿活到1 岁相比,年满80 岁的人更有可能活到下一个生日,这大概就是前现代的人口状态。
    现代
    欧洲历史学家通常将15 世纪晚期作为中世纪和现代的分界线。6 中国*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根本上降低了学习成本,并创造出受益于思想快速传播的知识**。欧洲人在探索通往亚洲之路时偶然发现了美洲,开辟了新大陆,给原住民带来了人口灾难。阿拉伯人虽被逐出西班牙,但在巴尔干半岛获得了立足点, 尤其是在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之后。西方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即将被宗教改革打破。
    不过,这些变化都未从根本上改变前现代的人口格局。贵金属的流通决定了谁有购买力,而新的农作物特别是土豆,通过供给廉价的碳水化合物,逐渐改变了欧洲某些地区的生活。人口的关键变化是在三百年后从欧洲开始的。
    18 世纪晚期,托马斯·马尔萨斯通过描述当时的人口结构来驳斥乐观的启蒙思想家。他在1798 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指出,人口在不受**的情况下将呈指数级增长,必然会受到更为缓慢的粮食产量增长的制约。就在马尔萨斯将其描述的人口结构说成是上帝设计的“恒常趋势”时,该结构开始改变。7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食品供应、公共卫生和医**面的改善虽不彻底,但足以降低死亡率。与此同时,出生率居高不下甚至一度上升。由此形成的数量积累推动了人口总量的大幅增长,同时也给美国、加拿大和大洋洲带来了定居者。这种情况推动了现在所称的“人口转变”。8
    英国*先出现转变,其他**紧随其后,先是在欧洲内部, 之后扩展到欧洲以外。当其他地区进入人口转变的**阶段,英国已开始下一阶段的人口转变。此时的英国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的时代宣告结束。20 世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中儿童死亡率较低,避孕措施也有机会获得改善并更具经济性,因此家庭的规模得以被控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 个孩子的家庭成为欧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区的常态。从人口总数低的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向人口总数高的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转变的人口转变期似乎已经完成。没有人预料到战后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会出现“婴儿潮”,但到了20 世纪60 年代末,“婴儿潮”接近尾声,生育率回落并逐渐低于每名女性生育2 个以上孩子的人口更替水平。
    正如欧洲和北美向世界扩张之前便开始了**阶段的人口转变,此后其他**的经历也大致如此。19 世纪末,日本是**个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和出生率下降的非欧洲**,此后人口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现象。
    这个过程被谴责为“欧洲**论”,因其试图将小家庭、分娩医学化、借助医学技术战胜死亡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如果说现代制度是西方强加给世界的,那么接纳者们已经对其敞开了怀抱。我庆幸自己和妻子能够自主决定生育多少孩子,庆幸我们都能活到80 岁以上,庆幸其他人也是如此。即便我对前现代人口结构的消失感到遗憾,但世界进程依旧向前,并不会因为这个偏好而发生改变。
    一些**刚刚开启人口现代化之旅。直到*近几十年,非洲大部分地区的死亡率才开始大幅下降,非洲许多**的生育率仍保持在平均每名女性生育6 个孩子,这与前现代社会的水平非常接近。前现代的人口模式是一种大量繁衍和快速死亡的状态,而现代化人口模式则是迈向更小家庭和更长寿命的旅程。它与经济、技术和教育进步、工业兴起、交通发展以及扫盲和教育普及密切相关。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在经历这些阶段,但这一过程将何时结束,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后现代
    世界上大多数**要么已经完成人口转变,要么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这种转变一度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们更加富有、接受更多教育和城市化程度提高,出生率和死亡率便开始下降。9 如今,人口现代化进程已经超越工业发展和经济进步,而不再是它们的衍生物;即使在贫穷的**也出现了小规模家庭和预期寿命延长的现象。斯里兰卡人均寿命几乎和美国一样,但人均收入比美国少得多。尽管毛里求斯人比爱尔兰人的收入少得多, 但他们平均少生0.5 个孩子。21 世纪初,摩洛哥妇女中大多数人仍然是文盲,但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量远低于3 个。10 人口和经济的脱钩暗示了未来已来。
    人口转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进入了人口发展的*终阶段,我们正在见证后现代人口结构的出现。当前,现代化条件存在了足够长时间以至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些人正在选择拥有更大的家庭。这不是关于经济、工业化、城市化或避孕的问题,而是文化、价值观和宗教的反映。在一些地方,人口结构——特别是生育率——是由理想而不是物质条件驱动的。随着人口力量推动世界变化,我们看到从经济物质到思想观念的转变。马克思认为物质条件推动了历史发展,但人口学正在颠覆他的理论。由于世界各地的人口都具有长寿命和低死亡率的特征,族群或**之间相互区别的是生育率,该因素由希望、恐惧、意愿和价值观决定, 而不是物质条件。11 例如,美国俄亥俄州的阿米什地区女性生育的孩子是该州平均值的3 倍左右,这并非由她们的家庭收入而是由信仰决定的。
    人口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并行。有些人认为,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放缓是必然的,因为增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12 我们发现后现代人口结构反映在政治中时,身份和年龄比**更重要——价值观在决定如何投票方面比如何谋**挥了更大的作用,年龄则比经济地位更有可能影响人生观。
    在有关第二次人口转变的讨论中13,有种观点认为,随着人们将个人追求置于家庭之上,生育率将不可避免地——而且是**地——降至更替水平以下。14 由于人们对婚姻和生育冷淡,传统的生活方式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生活方式。其结果是人口将变得更少、更老,并伴随着移民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以及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种族转变。与**次人口转变一样,这种所谓的第二次人口转变将*先出现于西方,随后波及全球。15
    然而,在表象之下可以发现更微妙和变化多端的事情。不是每个人的家庭都在缩小,有些则变得更大。并非所有地方都欢迎来自不同文化的移民,一些**试图限制移民入境,而另一些**从一开始就拒绝移民。一些地方的预期寿命终于开始停止增长,甚至出现下降。一些主要城市出现了人口外流,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外流可能还会加速。
    迈向明天的人口
    我写本书的目的,是想说明人口因素何以解释今天的人类, 同时也要阐释明日人类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书中的10 个章节讲述了关于世界各地人口趋势的大主题:婴儿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城市化、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减少、种族变化、教育水平提高和食物供应增加。这些趋势绝不是孤立的现象,而具有前因后果。婴儿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增长,进而影响城市化。城市人口的较低生育率造成人口老龄化,*终导致人口下降并引发移民和种族变化。与此同时,教育的普及和食物的增加推动了整个体系的发展。
    当我们把这些变化综合到一起审视的时候,就显现出核心主题:从人口的角度来说,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其实是拥有对生活中*重要事情的更多控制权,其本质是我们和家人在哪里以及如何生活和死亡。虽然本书中的事例和数据是表明人口如何变化的指向牌,但未来*终将由数十亿人面对生活中*重要和*亲密的事情时的决定所塑造。
    在我的上一本书《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中,我提出未来将有三种颜色:绿色更多(随着人口增长放缓, 环境恢复的潜力)、灰色更多(人口老龄化)和白色更少(种族变化的影响)。这些转变是向后现代人口结构转变的一部分。人口的减少和以更少的资源更好地养活人类的可能性,意味着更多的绿色;人口老龄化的普遍上升以及世界许多地区极有可能出现**老龄化,意味着更多的灰色人口;非洲人口激增,而欧裔人口下降意味着白人数量的减少。
    目录
    前言 VII *一章 婴儿死亡率 001 10:秘鲁每千名婴儿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是什么?因为什么导致的? 006 死亡阴影 008 领先者和落后者 011 不能自满 013 不平衡、良性循环和不再轻而易举 016 母亲的问题 018 婴儿和产妇死亡率造成的差异 024 第二章 人口增长 027 40亿:2100年非洲人口数量 非洲:人口爆炸 032 走出非洲 035 非洲内部 037 非洲未来的生育率:巨大的未知 039 艾滋病:悲剧与胜利 043 人口红利:人口、经济和非洲的未来 046 非洲:未来人口的家园 050 第三章 城市化 053 121: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 中国不为世界熟知的特大城市 057 城市人口的崛起 059 城市化与环境 063 可逆的趋势? 065 未来城市 069 城市化和人口学 074 第四章 生育 077 1:新加坡的总和生育率 “不育新月地带”:从西班牙到新加坡的低生育率** 083 后现代化的人口结构 088 犹太人 090 当地的女英雄和生态卫士 092 性的未来 094 空荡荡的星球? 098 第五章 老龄化 101 43:加泰罗尼亚的年龄中位数 战争与和平,年轻人与老年人 105 年龄因素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108 年轻的战士 111 种族冲突中的人口策略 113 冲动的革命者 115 罪与罚 117 第六章 老年人 121 79000:日本的百岁以上老人 预期寿命和百岁老人骤增 125 灰色经济 128 “公共庞氏骗局”? 132 代际政治的兴起 136 未富先老 139 老龄化与长寿技术 141 不平等和可逆:寿命增长的极限 142 第七章 人口减少 147 55:一个世纪以来保加利亚的人口下降百分比 人口下降:长期趋势变为现实 151 第三种力量:移民 154 农村清空 156 空白地区的地缘政治:西伯利亚、俄罗斯远东和中国 159 城镇人口减少 162 未来人口:还会有吗? 167 第八章 种族变化 173 22:加州学生中白人的比例 美国的移民和种族 176 西部变成了北部 179 欧洲的转向 183 移民与生育:什么因素推动了种族变化 187 逆转、抗拒和重新定义 191 第九章 教育 199 71:孟加拉女性每百人识字率 孟加拉的教育奇迹 202 开拓者:教育如何改变东亚 204 妇女、教育与发展 206 教育和民主 208 教育及其不满 210 大知识工程 214 未来的受教育人口 217 第十章 食物 219 375:过去25年埃塞俄比亚粮食产量的增长百分比 摆脱马尔萨斯陷阱 223 喂饱世界:伟大的创新 226 这一次不同 229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喂饱80亿人 233 一个农民的故事 235 未来食物 238 结语 243 致谢 257 注释 25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