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国家的突变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国家的突变

  • 作者:(日)郝一生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20724364
  • 出版日期:2023年05月01日
  • 页数:284
  • 定价:¥6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为什么会一跃成为经济大国?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媒体对中国经验的解读莫衷一是。从英国开启工业文明的大门开始,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的除中国外,还有美国、日本等。应该说,这些**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发展起来的,却像在短时间内打通了任督二脉,迅速在国内外中形成了竞争优势。这一发展模式,作者借用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的突变理论,将其形容为“**的突变”。 那么,**发生“突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结合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英国、日本和中国在经济崛起之前,国民都曾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应激反应的作用下,经济压力激发了国民集体的创造力和爆发力,形成了**经济崛起的巨大能量。
    文章节选
    封闭经济体系突然被开放后,本国经济会受到巨大冲击,不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习惯,甚至风俗传统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世纪,中日两国相继开港通商,日本所做的努力中国几乎都做过,而且有些还比日本的时间更早。不同的是,中国开埠后承受的压力与日本有着天壤之别。对当时中国的百姓来说,“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等今天看来无比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数千年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来说影响和冲击并不大。 如果把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比作体形硕大的恐龙,那么这些磕绊,对它的躯体来说几乎无关痛痒。因此,对当时的中国百姓来说,所谓列强压境、被迫通商、洋货引进都只是遥远天边的一个传说。地还照种,土布照织,洋布再好也用不起。 我认为,中国百年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开港之初的应激压强太小。百姓在对外开放中受到的生存压力相当微弱,即便洋务派大臣们“压力山大”,���是只要多数百姓无动于衷,洋务运动也依然难成大气候。 清末,虽因人口膨胀、人均耕地和人均口粮迅速下降,但远没有到需要像日本一样破釜沉舟的境地。这曾让1816年英国使团大为震惊:“人口如此庞大的**,乞丐如此之少令人惊异,对生活必需品的满意和享有,说明政府不可能是糟糕的。旧的**的中国人看来比同一**的人和欧洲人都更整洁,破衣、脏衣甚至旧衣服都不常见,所有兵站都用石灰粉刷、涂上颜色,十分整洁,而且维修良好,农民住的都是整齐的砖砌房屋而非泥舍,寺庙美观而且很多。” 事实上,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95年的甲午战败。 再来看日本。在1859—1867年的8年中,被“开港”对日本人来说如同海啸,这些进出口数据表面上只是一些冰冷的数字,而在当时却是脆弱的平民百姓的不堪之难。 日本**经济史学家安藤良雄先生,把上述这种摧毁日本幕末封建体制的外贸压力称为“经济炸弹”。它所造成的冲击,对于日本来说,用灭顶之灾来形容也不过分。日本民族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拼命游出进口商品的惊涛骇浪,要么等着被开港的海啸淹没。因为日本列岛四周环海,无处可逃,也没有避风港。
    目录
    上篇 英国:手工业者的荣耀 **章 工业革命前奏 003 虐猫与天罚 005 黑死病(鼠疫)从天而降 007 欧亚商路被阻断 009 安汶岛屠杀:英国东印度公司另谋生路 010 “印花布热”:重击英国纺织业 011 第二章 工业革命真正的诱因 013 飞梭:手工业者的绝地反击 014 孕育工业革命的土壤 017 闻风而动的资本 021 技术进步的真实推手 023 李约瑟难题的谜底 024 工业革命大爆发的逻辑链 025 中篇 日本:开港突变中的崛起 第三章 人口大国的陷阱 029 古老大国梦碎甲午 030 清军无心应战 033 清政府的“文国主义” 034 清朝**的没落和职业军人的缺失 035 清军混杂的武器装备 037 军人体格差异 038 大国魔劫 039 治大国需用大器 040 为“科举”鸣冤 041 第四章 大清帝国:无奈的超穷政府 045 清末税制的症结 046 “**贫穷”的佃农 048 租税悖论:平等中的不平等 050 偷税漏税无底洞 053 大清“税改” 054 “诸子均分”的磨盘 055 杯水车薪:晚清工业化投资中的地主资本 056 被榨干的超穷政府 058 财富大量“失血” 059 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060 赔不完的款 062 天灾和人祸 065 被吞噬的财富总量 068 备战力不从心 069 买得起马,配不起鞍 072 第五章 日本崛起背后的应激压力 075 明治维新背后的开港压强 076 日本:海啸般的开港 080 生存危机不断发酵 084 中国:平静如水的开埠 085 第六章 日本突变:东亚格局重塑 091 走上穷兵黩武不归路 092 兵器研发和情报工作 094 颁布《征兵令》和常备军体制 095 全力扩充军备 096 在“瓜分世界”中分*后一杯羹 102 天量的军费支出 103 政府先吃螃蟹 106 工业投资:人均11倍的巨大差距 107 “制度”并不** 114 丈量“制度” 116 躲不开的**强权 119 后发**经济崛起的“三驾马车” 120 下篇 “中国奇迹”的背后 第七章 中国经济腾飞的40余年 125 路转峰回,沧海桑田 127 悲凉的起点:崛起前的中国 128 大逃港:中国改革开放背后的应激压强 130 苦涩的辉煌:中国式“重投资主义” 132 牙缝中挤出来的财富 134 星火燎原的乡镇企业 138 “北漂”和进城潮 140 国企改造“三级跳” 141 民营企业顺势崛起 145 “肉烂在锅里” 147 中国式“原始积累” 148 手机、网络、电动车 151 单相封闭中的“野蛮生长” 154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角色 156 资本自由化和投资保护主义 162 中国的经济泡沫 170 中国还有楼市泡沫吗? 174 中国的“凯恩斯主义失业” 177 中国经济是否会急刹车? 179 第八章 日本经济失去的20多年 187 日本经济是怎么进入“冬眠”的? 188 热钱的疯狂 191 “赌风”日盛 196 泡沫崩溃:曲终人散时 199 泡沫崩溃未必导致经济危机 202 日本政府错在哪儿? 207 误入歧途? 208 民主制度的陷阱 209 日本经济的三大出血口 214 投资流失量和流失率 223 日本净投资:悲剧从这里开始 224 设备陈旧、技术停滞 226 市场萎缩、物价低迷 228 **愈少、节俭日多 229 失业增加、人才外流 230 财政拮据、国力衰退 233 无米之炊的“安倍经济学” 234 富裕的贫穷:财富的拖累 237 泡沫崩溃后日本经济并没有衰退 238 昔人已乘黄鹤去 24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