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城市历史地区保护更新中的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QQ咨询:
有路璐璐:

城市历史地区保护更新中的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 作者:许熙巍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89609
  • 出版日期:2023年06月01日
  • 页数:224
  • 定价:¥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21世纪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地下空间的开发是缓解城市历史地区保护与建设矛盾的重要措施,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是空间资源综合集约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未来历史地区保护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本书主要从历史地区保护更新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历史经验、发展状况、相关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对目前前沿的国内外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案例进行评析,梳理并总结当下主要的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模式在历史地区保护更新中的运用,以及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管理与实施的方法,运用系统性的观念思考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建设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道、历史地区等多个层次的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意义。
    文章节选
    6.3.1 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1. 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对形态特征的影响

    不同功能适应的建筑形式不同:居住类建筑、商业类建筑、宗庙类建筑、行政类建筑、**建筑在建筑尺度、占地规模、组织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如古代传统商业类建筑采用前店后宅、上宅下店的建筑形式,宗教类建筑、**建筑具有固定形制,所对应承载的功能不尽相同。

    不同功能对街区肌理的影响不同:不同功能的灵活性、需求度及建筑单体之间的组织方式不同,同一种功能之间的集聚,如商业、文化、行政功能的集聚,形成的街区肌理在建筑密度、建筑组合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不同功能之间的集聚,如商业与交通等功能的集聚,彼此相互作用,终促进城市空间形成了点、线、面状形态,这与商业功能所具有的灵活性息息相关。

    2. 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演变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与发展也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需求都在不断变化。虽然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在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需求,但是街区的形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空间形态与街区的初始功能和主体功能具有密切联系,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变迁如图6-3 所示。

    历史文化街区地上空间形态是其地下空间开发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街区功能对城市形态产生影响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功能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形态模式,以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主导功能为依据,分为居住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类型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和工业遗址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其中综合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应当结合混合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6.3.2 不同功能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特征

    历史文化街区地上空间形态是地下空间开发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又与街区的功能息息相关,鉴于此,对不同功能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区肌理、道路交通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作为其地下空间开发形态模式研究的基础。

    1. 街区肌理

    历史文化街区肌理决定了后续开发模式的选择,通过分析建筑尺度、开敞空间等方面的差异性,为开发利用模式研究提供依据,不同功能类型历史文化街区肌理如表6-3 所示。

    不同功能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区肌理特征如表6-4 所示,街区建筑尺度等对地下空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下附建建筑的功能利用方面,一般来说地面开敞空间数量越多、开放性越强、规模越大、分散程度越适当,地下空间利用越容易;权属越简单,越有利于地下空间实施,地下保护建筑分布越集中,越有利于地下空间利用。

    2. 道路交通

    通过对不同功能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地面道路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出,居住类型历史文化街区主要道路主要满足居民日常进出的交通需求;商业类型历史文化街区一般有一条或者多条主要道路用于商业购物、对外交通功能;文化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地面道路分布形态自由,以行人观光游览为主;工业遗址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地面道路等级分明,路面较宽,不同功能类型历史文化街区道路特征图示如图6-4 所示。

    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道路是街区对外联系、疏散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地面线状要素和地面出入口设置的优先选择区域,不同功能类型历史文化街区道路特征如表6-5 所示。

    不同功能主导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存在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地下空间形态整体化利用模式,通过对地面街区功能决定的肌理和道路形态的分析, 总结出地下空间利用从难到易依次为:居住型、商业型、文化型、工业遗址型,同时地下空间利用难度较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应采用灵活性较高的点状、线状要素进行整体利用。
    目录
    1 绪论 1.1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读 1.3 历史地区保护的发展历程 1.4 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发展历程 2 国外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 2.1 英国伦敦 2.2 法国巴黎 2.3 新加坡:纳入**长远发展战略 2.4 日本名古屋 3 国内历史地区地上地下整体利用的案例 3.1 北京 3.2 上海 3.3 哈尔滨 3.4 西安 4 历史地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的约束限制 4.1 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利用的基础性约束限制 4.2 历史地区保护要求对地下空间利用的约束限制 4.3 影响历史地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模式的约束要素5 历史地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的可实施性评估研究 5.1 可实施性与可实施存量 5.2 可实施性评估的方法 5.3 可实施性评估方法的构建 5.4 可实施性实证分析――天津**城区五大道等历史文化街区 6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整体综合利用模式 6.1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整体利用要素 6.2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功能维度整体利用模式 6.3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形态维度整性利用模式 6.4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地下遗存维度整体利用模式 6.5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交通维度整体利用模式 7 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与关键技术 7.1 步行交通通达性 7.2 空间的环境品质 7.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技术 8 结语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