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周易原解
QQ咨询:
有路璐璐:

周易原解

  • 作者:朱东
  •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 ISBN:9787512694057
  • 出版日期:2022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2694057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01日
    • 定价
      ¥16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现在对《易经》的研究,或流于象数命理,或流于玄虚夸张,缺乏深刻的,尤其是富有科学精神的对其义理部分的深入思考。基于此,本书以全新视角切入,力求还原(或者部分还原)《周易》的本来面目,引导读者以更加严谨之态度,来对待这部中华文化的根源性经典。用一种统一的逻辑与方法,解通64卦全文。揭示蕴含于易经卦象变化过程中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解决方案-新生问题”的内在逻辑,将玄妙的易经,变成一本可读可用的实用之书。
    文章节选
    乾——天道健进 乾上乾下 乾为天 从《连山易》到《归藏易》再到《周易》,《易》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的细节,早已经遗失在那些文字尚不发达的岁月中了,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仅仅是显著的变化——《易经》首卦的变迁。 乾是《周易》之首,毋庸置疑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自古以来学者们通常认为,其反映了当时社会关系的变迁,即父系氏族社会从根本上取代母系氏族社会。这种观点固然正确,但笔者认为,可以更进一步——与其说是社会关系的变迁,不如说是生产力水平的变迁,不如说是劳动工具的变迁。 《连山易》以取象为山的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取象为地的坤卦为首,《周易》则以取象为天的乾卦为首。由此可以将《易经》的演化形象地看作是一个从“山”到“地”再到“天”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以劳动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进步,二者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关系: 借助此图,就可以十分清晰地了解,为什么《周易》要以乾卦为首了。 在《连山易》之前的时代,人类尚处于蒙昧初开时期,采摘和捕猎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此时的人类必须依赖大山才能生存。直至神农氏时代,原始的农业开始出现,但此时的农业生产,并不能完全解决生存所需的食物问题,因此人类仍旧无法摆脱对大山的依赖。事实上神农氏又称烈山氏,所谓烈就是火烧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想所谓的刀耕火种,就是对神农时代原始农业生产方式的形象总结。按照中国古代公认的传说,创制八卦的伏羲在神农氏之前,黄帝则在神农氏之后,而创立夏朝的启,是禹的后代,禹则是黄帝建立起来的松散的部落联盟中,后一位公推的“王”。其的功绩就是众所周知的治水。 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地、各国的神话中,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但是所有这些神话传说,都**于描写两件事,一是洪水的凶猛程度,二是人类如何在洪水中维系种族的延续——诸如诺亚方舟、兄妹相交等等。只有中国的传说中(因为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无法认定为正史),有关于治水的内容。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当时的中国先民,已经初步具备了治水的能力;第二当时的中国先民,需要治水。其根源则在于,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经历了神农以下数百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得到极大的提升,耕种的范围,已经从山坡林地,发展到了水边低地,而且农业生产的收成,已经成为当时主要的食物来源。 也就是,自禹的时代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开始逐渐摆脱对大山的依赖,开始走出大山,走向大地,因此也就面临着与洪水争夺土地、争夺食物的问题。 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因此在禹之后夏之初,应当仍旧存在着一个相当漫长的,对大山由依赖而敬仰的时期,所以夏朝的《易》仍旧是以山(艮)为首的《连山易》。而从“山”到“地”的演进过程,则反映了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农耕技术的完善,人类食物的来源,逐渐由大山彻底转变为大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并行地发生着两种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人类因为获得了更加稳定的食物来源,而导致人口数量的快速膨胀,进而产生了对食物数量的更大的需求。起初,这种需求可以通过简单的增加耕种面积来解决,当增加耕种面积的成本开始上升,甚至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时(比如需要通过战争,来获取新的耕地),人们自然就会更加重视现有土地的生产效率。此时,“天”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就会逐渐高过“地”。在此转变过程中,人们对天的敬畏,则可以通过商朝时期对祭祀、占卜的重视,窥见一斑。而其结果则是,随着商朝结束之后,《易》的首卦,也从地(坤)变成了天(乾)——出于对政治思想延续的需要,商朝不可能自我完成这一转变。 虽然用于农耕的工具基本上仍旧是各种石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是金属——青铜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感官认识。由于金属特有的韧性,使人们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不仅会更多地体味到“刚健”的价值,而且也会进一步降低对大地的敬畏。因为金属不仅能够轻易地战胜来自大地的石器,而且也能够轻易地征服大地本身。这就在思想观念上,彻底颠覆了石器时代建立起来的柔与刚的概念——与金属器具相比,在石器的使用中,柔往往比刚更有效率。 因此,推动乾成为《周易》之首的,与推动《易》的演进的力量一样,都是生产力的进步。强调这种观点的意义在于,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周易》的真正内涵。 先儒更愿意将视线聚焦于社会关系上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知识结构的限制——儒学的本质就是一门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由于社会关系的转变,既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基础,所以二者之间在对社会的影响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甚至在许多地方是可以“通用”的,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确有不同。这种不同将决定一个人的视角,甚至是对问题的终理解。所以有必要在解读《周易》之始加以明确。 至于乾卦以及随后的坤卦,在《周易》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则从其卦象本身,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也正因如此,孔子对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注,进行了几次三番的多重阐述、分析。 乾 元亨利贞。 【译文】创始,亨通,有利,正固。 【解读】围绕着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字到底应当作何解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可谓争论不休,总的来说分为两派,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同时也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派,认为这四个字各有其意(详见彖辞的解读),分别代表着乾的卦德——“健”的一个方面的内涵;另一种是以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元亨利贞不过是占断之辞,就是大亨通有利于正固的意思。造成这种分歧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乾卦,以及之后的坤卦在《周易》中的地位和作用。简言之,如果认为乾、坤两卦与其他六十二卦是平等,则可以取朱熹之见;如果认为乾、坤两卦不同于其他各卦,则应当尊孔子之意。笔者认为应取其后者。 因为从卦的结构上看,虽然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都是由阳爻和阴爻组成的,但是却不能由此而简单地认为,卦是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符号组成的。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这一点,不妨借用数学中矩阵相乘的形式,将卦象的形成过程表现出来,即如下图所示(两图形式不同,内容一致): 由此不难看出,《易经》中的任何一爻都是由两个要素决定的:一是爻位,二是属性。换言之,不同爻位上的阳爻和阴爻是不同的。即如下图所示:
    目录
    上册 提源索易 1 读易要例 11 乾天道健进 25 坤逆行顺天 90 屯凭险谋进 130 蒙——下解民怨 149 需——伐交得和 169 讼——运用法治 187 师——**资质 206 比——新君之政 224 小畜——招抚之道 242 履——遗老之乱 262 泰——阴合阳动 281 否——变通应时 301 同人——固国之道 320 大有——包容引贤 337 谦——天下同谦 354 豫——因俗制礼 373 随——分而治之 387 蛊——静逸生乱 405 临——进退有度 419 观——敬畏教化 434 噬嗑——刑罚之用 448 贲——以文饰质 464 中册 剥——顺正止邪 479 复——复以顺行 495 无妄——非礼勿念 510 大畜——以德畜国 526 颐——王朝更迭 543 大过——大过之明 558 习坎——设险御民 574 离——观念更化 588 咸——交感有度 602 恒——顺动恒久 620 遯——退身存道 643 大壮——群情鼎沸 668 晋——反躬而明 686 明夷——自晦而明 702 家人——正家之道 718 睽——转换视角 734 蹇——大禹治水 753 解——禹舜之交 766 损——文明中兴 784 益——包融民心 799 夬——初登大宝 817 姤——阳牵阴来 833 萃——再聚民心 850 升——以升代进 865 困——以困解否 879 井——取贤于民 896 革——变革天命 909 下册 鼎——自我更新 925 震——知敬无惧 941 艮——止之有道 957 渐——为妇之道 972 归妹——婚姻有信 987 丰——危机应对 1003 旅——进身有序 1026 巽——申命教化 1043 兑——和悦之道 1057 涣——以涣治涣 1072 节——节以制度 1088 中孚——包容乃安 1106 小过——退以致衡 1124 既济——贸然之失 1142 未济——僭越之耻 1156 系辞传上 1170 系辞传下 1270 说卦传 1338 序卦传 1342 杂卦传 1344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